鲁肃:一个总被忽略的大人物

琅琊左史 2025-04-14 08:48:06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但有一些人物总是被有意无意的忽略,这些被忽略的人物实际上有着极大的功劳,没有他们,历史有可能会被改写。

鲁肃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一、东吴版《隆中对》

鲁肃的才华不输诸葛亮和周瑜,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鲁肃就是一个配角,他被刻意矮化,从而凸显诸葛亮多智、周瑜多谋。

真实的鲁肃,有勇有谋,腹有良策,是少有的奇才。

鲁肃和周瑜一开始都是袁术的部将,他们两人都看出袁术贪诈无纲纪,就弃暗投明,投奔了孙策。

孙策早亡后,孙权继承了父兄基业,鲁肃就成了孙权的属下。

鲁肃要想一展抱负,就得展露其才华,获得主君认可,诸葛亮有《隆中对》,鲁肃有“榻上策”,巧的是,隆中对和榻上策惊人的一致。

鲁肃给孙权制定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所到之处尽皆降服,不能和曹操硬碰硬,只能立足江东,积蓄粮草,训练兵士,静观天下之变,一旦天下有变,再图进取。

第二步,“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先向西把江夏的黄祖灭掉,然后再灭掉刘表,把荆州之地纳入版图。再之后,顺江而上,平定益州,全占长江以南,和曹操“划江而治”。

第三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等到和曹操南北对峙后,就登基称帝,北伐曹操,克复中原,成就“高帝之业”。

孙权本就是个野心家,遇到鲁肃这个阴谋家,自然心花怒放,他知道鲁肃就是他的张良,定然能够辅佐他成就霸业。

鲁肃之于孙权,就是诸葛亮之于刘备。

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鲁肃的战略眼光相同,隆中对和榻上策稍有出入,诸葛亮重点是联吴抗曹,由三国而趋统一,鲁肃重点是南北分立,两强争雄,但本质上两者之间没有多大区别。

但是,在当时情况下,诸葛亮的隆中对是空想,鲁肃的榻上策是实谋。

刘备当时兵少力弱,还依附于刘表,连块根据地都没有,隆中对有没有条件实施要看机缘。

孙权就不一样了,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带甲十万,兵精粮足,榻上策有实施的条件。

此时的隆中对是个招股PPT,八字还没一撇,榻上策则是战略规划书,可以直接付诸实施。

孙权有了鲁肃的榻上策,就有了总体战略规划,也有了行动指南。

二、赤壁之战灵魂人物

建安十三年,按照鲁肃的规划,孙权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剿除黄祖,进伐刘表”。

事情进展很顺利,黄祖很快被消灭,孙权报了杀父之仇。

可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在孙权准备继续征讨刘表时,曹操坐不住了。

孙权有鲁肃,曹操也有郭嘉,早在多年前,曹魏版隆中对就已经被郭嘉提出。

荆州这块富裕之地,早就被纳入曹操的征服计划,只是曹操忙着解决北边的袁绍还无暇南顾。

现在袁绍已被消灭,南征荆州就被列在了日程表上。

当孙权灭了黄祖后,曹操急率大军南下,抢占先机,以防孙权灭掉刘表先占荆州。

恰巧此时刘表病死,荆州又搞起了兄弟相残的老把戏,孙权只能止步观望。

鲁肃这时候又表现出了奇谋,他劝说孙权让他以吊唁的名义观察形势,好为下一步行动做参考。

这就是鲁肃的过人之处,道听途说、凭空想象都没用,只有实地调研,才能把握时局。

鲁肃西行的速度赶不上曹操南下的步伐,鲁肃还没到荆州,刘表继承人刘琮就投降了曹操。

刘备此时正如丧家之犬,被曹操追到了当阳。

此时的刘备已经走投无路,鲁肃的出现,犹如一根稻草被刘备仅仅抓住。

鲁肃的自作主张,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曹,刘备自然求之不得,就派诸葛亮跟随鲁肃去见孙权,沟通结盟事宜。

这里就体现出鲁肃的眼界,孙权到底怎么干还没定呢,他就擅作主张与刘备结盟。

当鲁肃回到孙权驻军地柴桑,孙权召集会议讨论如何应对曹操南下,张昭为代表的文臣武将全都劝孙权投降曹操。

孙权自然不想投降,但投降派太多了,他自己一时也没了主张,这时候鲁肃在会议上“独不言”,看到孙权起身去厕所,才悄个咪咪的跟了出去。

鲁肃在会议上当着群臣的面是不好发表意见,一则会引起争吵,二来会成为众矢之的,有话只能私下跟孙权说。

鲁肃只用一句话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抗曹,他说,我等投降了,到了曹营还能“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你孙权到了曹营就是个死。

孙权听到这种话才下定决心要抗曹。

鲁肃做事很周到,他知道曹操也不是好惹的,便劝孙权赶紧把周瑜召回来。

说服孙权联刘抗曹是战略,让周瑜回来领兵是战术,鲁肃顷刻间都为孙权筹划好了。

之后就是名震千古的赤壁之战,曹操败北,狼狈逃回北方,荆州之地全入到孙权手中。

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基本上是诸葛亮促成,周瑜亲自指挥,这大功劳都让罗贯中记在了诸葛亮和周瑜头上,而实际的促成者鲁肃却是个小配角。

实际上,如果没有鲁肃,赤壁之战很难打起来,刘备和孙权也会被曹操消灭,更不会有接下来的三国。

三、三国实际缔造者

按理说,打跑了曹操,占据了荆州,孙权已经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一半,下一步就是西进益州,统一长江以南。

可此时刘备却来乞要荆州,借此存身。

孙权召开了会议讨论此事,张昭这些投降派此时看到荆州这块肥肉拿下来,自然不肯让给刘备,只有鲁肃力劝孙权借给刘备。

这个一开始我也不能理解,明明东吴最想要荆州,现在好不容易打下来了,为何要借给刘备。

刘备是谁,世之枭雄,又会笼络人心,时间久了,就是养虎遗患,尾大不掉。

但仔细一想,借荆州有鲁肃的道理。

荆州刚刚经历丧主,内讧,降曹,曹孙刘大战,已经人心惶惶,孙权以外来人身份入主荆州,不一定能镇住场面。

贪多嚼不烂,倘若孙权强行占据荆州,在人心未稳的情况下,曹操再卷土重来,那孙权将很难抵挡。

所以鲁肃为了稳妥起见,才建议孙权让刘备署理荆州,安定人心,刘备最擅长这个,让他来做抵挡曹操的桥头堡,作为曹操和孙权之间的缓冲。

等到刘备打下益州后,再名正言顺的收回荆州。

孙权觉得鲁肃的规划是对的,就同意了刘备的请求,曹操听说刘备都督荆州,惊愕的把笔都掉在了地上,他没想到孙权这么慷慨。

但确实有效果,终曹操一世,他再也没有南征荆州。

鲁肃让刘备借荆州,其实是背离了“榻上策”,这个权宜之计,让刘备一步步做大,从而使南北对立的规划变成了三国鼎立。

为何鲁肃要背离初衷,我猜他是有苦衷。

其一,他没想到曹操的实力这么强大,南征荆州,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要不是老天爷帮忙,给曹军降下了瘟疫,赤壁之战结局真不好预料。

其二,孙权的江东看起来已历三世,实际上内部矛盾重重,投降派实力强大,这次他们没能成功,下一次保不齐他们就投降成功。

综合曹魏的实力和孙吴的实际情况,鲁肃觉得,南北分立必须改一下,三国鼎立才能形成军事均势。

所以,鲁肃始终坚持孙刘联盟,因为不如此不足以抵御曹操。

事实证明,鲁肃确实有眼光,他对时局的把握不输诸葛亮。

周瑜死后,鲁肃接替他掌握军政大权,他在余生尽力弥合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的缝隙,即使刘备集团背信弃义赖着荆州不走,鲁肃也是劝孙权以和为贵,力图保证三国均势。

可惜鲁肃英年早逝,如果他还活着,定然不会同意吕蒙偷袭关羽,重夺荆州。

诸葛亮和鲁肃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是一直主张联孙抗曹,所以后来刘备发起夷陵之战时,诸葛亮也极力反对。

若干年后,蜀汉灭亡,孙吴紧跟着也就灭亡,均势一旦被打破,实力占优的总会统一中国。

鲁肃应该已经看出了若干年后孙吴的结局,他能做的,也不过是把孙吴的国祚延长的久一点。

结论:

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说鲁肃是致乱之人,如若不是他极力撺掇孙权,联刘抗曹,魏武帝挥鞭南下,先收荆州,再克江东,华夏早就一统,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纷争。

站在这个角度看,鲁肃确实是致乱之源。

但站在鲁肃角度,“桀犬吠尧,各为其主”,既然他是孙权的臣子,当竭尽忠诚为孙权筹划,至于后来几十年的三国纷争、生灵涂炭,当不是他所能顾得上的。

0 阅读:79

评论列表

wuyuhua1031

wuyuhua1031

3
2025-04-14 10:25

宽厚长者,心眼太好,乱世上限不高,说到底不够狠辣[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涛哥

涛哥

1
2025-04-14 16:02

三国演义诸葛亮关羽等人是主角他们身上很多事迹是罗贯中夸大和窃取别人的鲁肃就是主要窃取目标

琅琊左史

琅琊左史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