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辽宁一高中生坠楼去世的消息,在网络上持续引发热议。

根据网传信息,该生年仅16岁,就读于全国知名中学——东北育才学校,是信息学奥赛的天才选手。
2022年,才上初三的他就在信息学奥赛中就拿到了非常高的分数,成绩排名辽宁省第三。
在2023年的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中,其在AI+程序算法竞赛七到九年级组中,以487分的高分(满分500分)甩开第二名一大截,拿到了金奖。
到了2024年,又直接拿下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辽宁省第一名,入选省代表队A类,并于同年在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的国赛上摘得银牌。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让其他家长羡慕不已的“别人家的孩子”,以及同学们心中的“学神”,生命却定格在了16岁零231天,在自己家楼下冰冷、坚硬的水泥地上。
16岁,明明是活力最盛的年纪,还如此优秀,却选择这么早退场呢?讣告的解释是“因个人压力繁杂等原因”,其坠楼了。
至于“个人压力繁杂等原因”具体指什么,讣告中并没有明说。但了解该同学情况的人都猜测,可能主要是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
大家还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线索:一是由于在选拔赛中成绩不理想,其未能进入今年的信息学竞赛辽宁名单,这对他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滑铁卢;二是在其选择以坠楼的方式结束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发出了“妈妈,我疼,救我”的呐喊。

而在其父亲所写的悼文中,也印证了大家的猜测:
16年前,其如灵童附体,展示出了超高能力,让父母将其引领进入学科类竞赛的领域,并且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可随着他的长大,逐渐不再听话、安分,开始变得叛逆,变成了“灵童”和“魔丸”的结合体: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学习能力出类拔萃,会认真地听从爸爸的学习辅导;但是在一些事情上,却我行我素,会粗鲁地对待最爱他的妈妈。
尤其是近几年,他失去了所有快乐,不再喜欢学习,不再喜欢运动,一切都是为了爸爸妈妈在做。对于这样的生活,他过得非常煎熬,并且多次暗示爸爸妈妈,可惜爸爸妈妈并未引起重视,并坚持认为自己给孩子的是最好的。
结果就是,在公布2025年信息学竞赛辽宁名单不久,其终究再也无法承受痛苦,选择早早的结束年轻的生命。

从悼文的内容不难看出,其父母都非常重视教育,且本身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很好,否则也不会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发现”其超高能力,并且有意识把孩子往学科竞赛这条赛道上规划和培养。并且“灵童”和“魔丸”的比喻也相当巧妙:凡是听话、符合自身预期和规划的情况都是“灵童”;凡是不听话、不按照规划好的方向去做的情况都是“魔丸”。
这样有目标、有计划且下得起“血本”的培养,悼文写得还那么有水平,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加上孩子本身天赋不错,如果能够按照计划执行,没准孩子将来就是“私人定制”的“天才”。
然而,很可惜的是,孩子终究不是生产线上生产的玩具,父母也做不到对孩子百分之百的掌控,孩子终究会自我觉醒、会有自己的思想和诉求,并因此走向叛逆,当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尤其是父母不懂及时放下姿态妥协或者微调时,悲剧迟早会发生。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家长明知道给予了孩子过大的压力,但是却执拗的认为是为了孩子好,给孩子最好的出路和人生,便无视孩子已经不能承受之重、漠视孩子的痛苦,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和规划来做,结果就是孩子要么慢慢的就废了,要么就是以悲剧收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也要注意适可而止,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选择与自由。因为孩子的人生幸福与否,除了父母的培养与呵护之外,更取决于孩子有没有选择到适合自己走的路。希望家长们吸取教训,不要因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就做孩子的主宰者,事事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而是做孩子的最坚强的后盾和守护者,给予孩子成长所需的土壤和阳光,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特长和意愿去成长。
尤其是当发现孩子突然“卷”不动时,要及时帮助孩子放慢脚步,学会经历风雨,学会承受困难和挫折,而不是一味的强推孩子往前走。否则再高大的树木,也会在大风大雨面前夭折。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