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之所以没能吞并齐国,主要是其实是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齐国的体量太大,以燕国的国力来说,根本没办法一口气吞并齐国;二是因为后来燕国内部出了问题,临阵换帅,换掉了最能打的乐毅。
第三,最重要的是,其他国家不可能允许燕国直接吞并齐国。到了战争后期,其他国家不光撤走了主力军队,而且还在暗中给燕国拖后腿,各种下绊子。
在这种条件下,燕国要是还能吞并齐国,那才是一个奇迹呢!
想要更好的了解当时燕国和齐国的处境,我们不妨来简单复盘一下,那场齐国被围殴的战争,到底都是怎么进行的。
战国中期,齐国和秦国国力最强。而且,两国一东一西,同时向中原腹地扩张,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战国后期的合纵,确实是各国联合阻击秦国的计划。但是在战国中期,合纵各国除了要阻击秦国之外,其实还要阻击齐国。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公元前288年,在秦国的邀请下,秦国和齐国的国君,正式舍弃王号,开始称帝。秦国自称西帝,齐国自称东帝。当时秦国之所以要做这种事情,主要是就是想让齐国替自己分担一部分压力。
但没想到的是,在这不久之后,齐国就主动放弃了这个称号,然后以此为理由,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进攻秦国。在齐国的大力支持下,当时攻秦联军声势极为浩大,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接下来,让人意外的是,就在双方交战期间,齐国却突然从背后下手,派出另外一支精锐,直接灭了宋国。
消灭宋国这件事,瞬间引起了所有诸侯国的不满。宋国在战国时期,已经是一个二流小国了,但是整体实力依然不容小觑。之前宋国因为犯了众怒,被齐、楚、魏三大强国围殴,已经到了灭国的边缘。
但是如今,齐国却主动跳出来,自己摘取了全部的胜利果实。而对于楚国和魏国来说,这不光意味着他们之前的努力,全都成了泡影,更意味着齐国占领宋国之后,可以轻松进攻他们各自的领土核心。
所以,在这之后,原本打得不可开交的秦国战场,瞬间就冷静下来了。
而接下来,秦国则是因势利导,迅速派人联合韩赵魏三国,北方的燕国也从中调停。不久之后,这五大强国直接组成了联军,由燕国名将乐毅居中统领,转而进攻齐国。
至于楚国,则是考虑战争平衡的问题,暂时没参战。但同时,楚国那边也在集结重兵,随时准备插手这场战争。
因为当时的齐国,刚刚和秦国打了一场,又和宋国打了一场,自身国力损耗严重。所以接下来,当齐国同时面对五国联军的时候,自然就开始处于弱势了。在这种状态下,齐国主帅触子,本来想以济水为防线,和五国联军进行对耗。
然而,当时的齐国高层,考虑到国内补给不足,自己又是本土作战,所以强令前线齐军主动出击,不得固守。结果,齐国军队出动之后,很快就被五国联军击溃。再之后,整个齐国就开始了大溃败。
在五国联军的迅速横推下,很快,大半个齐国就彻底沦陷。此时的齐国高层,只能寄希望于还没参战的楚国,希望楚国能够出兵救援齐国。但没想到的是,楚国出兵之后,却并没有直接帮齐国打仗,而是向齐国索要了淮北地区。因为齐国国君齐湣王不给,楚国这边还直接杀了他。
到了这一步,整个齐国,基本上已经被六国给瓜分了。偌大的齐国,只剩下两座大城,依然还在坚守。
如果这个时候,六国铁了心要瓜分齐国,齐国绝对是必亡无疑,这一点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但问题就在于,在如何处置齐国的问题上,六国存在很大的争议。
首先是燕国。作为此次伐齐行动的发起国,燕国肯定是最想彻底消灭齐国的。因为在以往的历史上,燕国和齐国常年开战,而且基本上是被齐国压着打。所以,燕国和齐国之间,早就成了世仇。
而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说,燕国如果想要扩张,最好的方向,也就是齐国这边。燕国再往北,就是草原和东北地区。以当时的生产能力来说,燕国还不足以开发这两块地方。而向西扩张,则会遇到强大的赵国。就算燕国能打赢赵国,事后还会遇上更强的秦国,得不偿失。
唯有齐国,拿下齐国之后,燕国可以得到一块更稳固的地盘,领土面积大大提升,可以一跃成为最强的国家。
同样,和齐国接壤的魏国、楚国等国家,也都想要瓜分齐国。但同时,他们在如何瓜分齐国这个问题上,却存在很大的分歧。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结果,当然是他们自己独吞了整个齐国。但问题是,一旦有国家敢独吞齐国,势必会引起众怒。
之前齐国只是吞并了一个宋国,就已经被所有强国围攻。如果此时有一个国家,独吞了齐国,那结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和齐国接壤较小的赵国,以及完全没有接壤范围的秦国,可就不这么想了。因为接壤范围较小,或者没有接壤空间。所以,就算齐国倒下,对他们也没多大好处,反倒是会让他们的对手,来一波史诗级的提升。
尤其是对于秦国来说,一旦齐国被瓜分,楚国、魏国等几个国家,国力一定会大幅提升。要是那个局面出现的话,秦国以后再想东出,再想打垮他们,就真的是难如登天了。
所以,从秦国的角度出发,秦国希望齐国衰落,但却不希望齐国就此垮掉。
正是因为各国之间的利益不同。所以,就在齐国被攻占了大片领土之后,各国也开始有了不同的动向。
几大强国之中,楚国拿下了淮北地区之后,暂时按兵不动,颇有一点落袋为安的感觉。对于楚国来说,只要占领了淮北,这次战争就算是有了保底的收获。就算无法瓜分齐国,楚国得到的好处也够大的了。
而秦国这边,在这之后,则是迅速撤回了全部军队。然后,又过了几个月之后,秦国马上掉过头去打魏国,这就使得魏国也不得不撤回主力,和秦国去对抗。同时,秦国还和赵国进行谈判,并且在谈判过程当中,向赵国索要和氏璧。
完璧归赵的故事,其实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因为秦国的这些动作,导致魏国和赵国,都不得不撤回了主力军队。至于韩国,国力本就不强,之前本来也没派出多少军队去进攻齐国,如今秦国来犯,韩国自然也得调回主力军队防备秦国。
如此一来,秦国反戈一击,韩赵魏三国都撤回了主力,楚国在淮北按兵不动。唯一还能留下主力军队的,自然就只有燕国了。
此时的燕国大军,完全由那位名将乐毅控制。单凭乐毅的能力,如果想要对齐国仅剩下的那两座城,发起致命一击,绝对可以在短时间内打赢战争。但问题是,一旦那两座城也被燕国占领,就意味着齐国彻底亡国了。而接下来,燕国也将作为一个吃独食的国家,被其他所有国家针对。
燕国的国力,本来就不强,根本没有吃独食的能力。尤其是在刚刚占领齐国,齐国内部反抗激烈,燕国自身国力又损耗严重的时候。一旦燕国被其他国家针对,基本上就要面对亡国之祸了。
所以,占领齐国大部分地区的乐毅,之后并没有继续进攻,反倒是开始就地驻扎,并且积极和当地的齐国贵族搞好关系,宣传燕国的各种政策,争取人心。
不管是从战略还是战术的角度来说,乐毅这一招,都非常高明。因为这样一来,燕国既能避免被其他国家针对,自身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完成对齐国的渗透和融合。
当然,除了这一招之外,燕国其实还有另一招可以用,那就是直接从燕国征调百姓,大规模进行移民,利用人数优势对齐国进行同化,以达到彻底占领的目的。
这一招在战国时期,秦国用的比较多。之前秦国占领巴蜀和义渠,都是用的这一招。先通过战争,大量消灭敌国的人口,然后再大量移民,用人口优势融合对方,最后达到吞并的目的。但这一招对于燕国来说,其实并不太好用,因为齐国体量太大,如果单论人口数量,燕国估计还没有齐国多!
而且,大规模的移民,势必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要是那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反倒是这种单纯的驻军状态,最为明智。从名义上来说,燕国占领的这块地盘,其实并不是燕国占领的,而是五国联军占领的。而且,这些被占领的地方,实际上也没有被其他国家吞并,只是暂时属于交战区而已。
在这种状态下,其他国家就算想找燕国的毛病,也找不出来。因为燕国本身驻军,其实是在替其他国家驻军,是在帮其他国家出力。再加上其他几个国家,利益分配不均,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联手来为难燕国。
所以,只要这个状态拖得时间长了,燕国就能在潜移默化的状态当中,完成对齐国的消化。这种时间越长,燕国得到的好处就越大。如果能拖二十年,那整个齐国,就都是燕国的了。
然而可惜的是,这种状态仅仅持续了五年之后,就出现了变化。首先,燕国那边,老国王燕昭王去世,新即位的燕国国君,不信任乐毅,害怕乐毅占领燕国之后,直接自行独立。同时,其他几大强国,也逐渐开始重视燕国的这种策略,所以开始从背后给燕国施压。
最关键的是,被占领的齐国,也开始反击了。经过之前燕国的驻军之后,齐国的底层百姓,或许开始接受燕国。但是那些齐国高层贵族,却反倒开始警醒,私下开始纷纷串联,打算联合起来反抗燕国。
之前面对五国联军,齐国或许打不赢。但是如果只针对燕国一家,那就截然不同了。以齐国的国力来说,只要反抗,绝对够燕国喝一壶的。
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那位新燕王,因为猜疑的原因,又直接临阵换帅,换掉了乐毅。而那位被换过来的骑劫,上任之后又急于求成,直接进攻齐国剩下的那两座大城。
如此一来,所有矛盾,都被引爆了。其他几大强国,因为害怕燕国独吞齐国,开始同时给燕国施压拖后腿。同时,齐国高层贵族,也趁势开始反击。
所以,在这之后,没过多久,齐国复国派就大获全胜,直接把所有驻扎在齐国的燕国军队,都给赶走了。至于韩赵魏楚这几大强国,虽然想趁着这个机会,瓜分齐国。但是奈何在这几年当中,秦国一直在不断给他们施压,直接从正面战场上,拖住了他们的主力,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最终,已经接近亡国的齐国,还是彻底赶走了燕国军队,顺利复国了。除了淮北地区,以及之前齐国独吞的宋国之外,其他大部分齐国土地,都被齐国重新拿了回来。但同时,这场战争,也导致齐国国力暴跌。自此之后,齐国人在对外战争上,就有了心理阴影,再也不愿意参与对外战争了。
所以,当时的燕国,虽然看似是占领了齐国的大部分领土,但实际上,隐患确实也比较多。如果能多给乐毅十年时间,乐毅说不定真的能彻底消化齐国。但可惜的是,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时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