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德国选择党负责人魏德尔。图/IC photo

▲资料图:德国总理朔尔茨。图/新华社
事实上,朔尔茨所领导的三党联盟上台后,不仅无法回应公众对犯罪率和移民问题的忧虑,且在经济治理和对外政策上的表现令人失望。同时,执政联盟内部,绿党占据多个重要职位却表现“辣眼”,朔尔茨又在去年发动针对自民党的清算,导致执政联盟破裂。针对内阁的不信任动议在2024年12月被通过,选择党得以提前逾半年,在有利时间点发动选战。 而基民盟/基社盟冒险采用接近选择党的口号,不但造成本阵营“塌方”,也助长了选择党和魏德尔的气势。在不少选民看来,既然中右都不得不附和极右,那干脆直接选极右好了。 当然,选择党和魏德尔对社交平台的适应度,也是其影响力迅速扩张的关键。YouGov调查显示,德国选民使用社交平台获取选举信息的占比为27%,而选择党支持者中这一比例竟高达40%以上。当公众厌倦了无休止的主流媒体轰炸,且对主流政党和现政府不满时,社交平台的杀伤力就会被放大。 与一些预测相反,乌克兰问题和“特朗普因素”对选择党及魏德尔的选情帮助不大,甚至可能帮倒忙。 有民调显示,支持援助乌克兰的德国受访者比例高达67%。在特朗普不断扬言“让欧洲人自己保卫自己”的形势下,多数德国人更担心“东边威胁”。事实上,迄今也只有选择党和萨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主张停止援助。 至于“特朗普因素”,也并未对选择党带来帮助。据了解,无论是马斯克在网上吹捧选择党为“德国未来”,还是美国副总统万斯会晤魏德尔并为之“站台”,都令选择党人气一度受挫。有分析指出,特朗普及其要员不断发出针对德国的“不敬言论”,已激发德国普遍不满。 “造王者”还是“搅局人” 由于选举制度所限,战后德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单一政党执政,此次选举大概率也不会例外。 而种种迹象表明,不论中左翼、中右翼都不敢在组阁层面轻言打破“防火墙”。这意味着,即便成为议会第二大党,选择党也只能扮演“搅局人”而非“造王者”,因为传统大党大概率不敢与选择党组阁。 从目前民调形势看,最有可能出现的,是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联手组成的“大联合政府”,其次是基民盟/基社盟和绿党联合组成的“黑绿”联合政府。 但前者可能因“1·29事件”伤了和气,后者不仅有凑不够议会席位的风险,且基社盟负责人正以“反绿党”为纲领参选巴伐利亚州州长,显然有点儿“犯冲”。 虽然选择党支持率上升,但有调查显示,魏德尔作为总理人选的支持率并不高,仅19%。她的“亮眼”很大程度上拜对手同样表现糟糕所赐,但她仍是主要政党中总理选举候选人支持率最低的。 尽管声势浩大,但许多德国分析家指出,选择党和魏德尔对德国乃至欧洲政治格局最大的杀伤力,并非是否有望扮演“造王者”甚至自己“称王”,而是让极右翼的思想和逻辑潜移默化地渗透侵蚀“公认的政治概念”。 如今,德国政治家不论左右,都在大谈“德国安全就是移民和难民问题”,放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而令不少德国分析家担心的是,直到不久前人们还普遍相信,许多投票给选择党的德国选民是在投“抗议票”,但如果主要政党的表现继续令人失望,这些“抗议票”中的相当一部分,或许会真的转化为自觉支持票。撰稿 / 陶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