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四月到了,也就标志着正式进入了夏天。每年的这个时候,笔者身边总有那么几个朋友会经常嘀咕,说自己为什么总是觉得全身乏力,没有累到也很疲惫,晚上睡不好心里烦躁,其它问题倒没有发现,就是嘴里有点长泡泡的小问题。
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以为是“上火”,于是便喜欢吃各种各样的凉茶,可惜就是不见好转。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你所不知道的是,自己认为的上火,其实很有可能是湿气导致的。只是因为夏天气温高,人们更容易感受到热而忽视了湿气的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冬天寒冷的时候反而更少人感冒,夏天感冒的人却更多一些,实际上也是湿气的缘故。
那么,为什么夏天会湿气重呢?
关于湿气的问题,中医早就有过相当详细的论述,最基础的就是“长夏主湿”,也就是夏天的主气是湿。从自然界的气候来看,夏天雨水多,空气相对更潮湿,人体容易感受外湿。
其次是内湿,也就是脾虚生湿。因为外湿容易困脾,湿气和脾有一种相互吸引的特性。外湿重了,首先影响的就是脾的运化,脾的运化不好了,湿气又会进一步加重。
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了,冬暖夏凉已经是很寻常的追求,冬天烤火夏天吹空调,是绝大部分的普通生活。人体的感觉舒适了,身体却潜移默化地“惰化”了。
一个简单的例子,夏天天气热就会出汗,这是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吧。可现在很多人常年在空调房里,几乎很少出汗。
这样的后果就是身体虽然舒服了,可那些本该排出来的湿气却堆积在体内,皮肤的开合能力下降,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也变差,从而更加加重体内的湿气积聚,慢慢就成了阳虚体质。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越是高温炎热的夏天,人们除了喜欢呆在清凉的空调房间里之外,还喜欢喝各种冷饮、冰冻可乐或者啤酒之类喝下去,全身的毛孔都凉爽了。
但不能忽视的是,这样的坏处就是贪图凉快而把湿邪向更深处引,最后成了困扰你身体健康的一个隐患。
中医常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意思就是说单纯的寒邪很好处理,温散就能去掉,而湿气就很棘手。
因为湿气也是一种阴寒之邪,它的特点就是粘滞,像胶水一样,或者像掉进面粉里的猪油一般,怎么都无法把两者分开。
因此,湿气重了之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会被拖后腿,身体的“虚”也就感觉出来了,比如什么疲惫乏力,神思昏沉等等。
但这种“虚”是你吃再多的补品也是于事无补的,都几乎是隔靴搔痒,因为补品在湿气面前完全是一种无奈的局面。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去掉体内的湿气呢?
有的人说去湿气那就得吃中药啊,其实,去湿气最简便、更直接的方法就是饮食。通过饮食来调理,对于体内湿气重、从而出现的身体肥胖、皮肤暗黄、经常上火等问题是很不错的。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祛湿的食物有机搭配:
红豆,薏苡仁,茯苓,燕麦,荞麦,赤小豆,小麦胚芽,山药。
方法也比较简单:
先把上述这些食物全部洗干净,沥干水,放进锅里加水大火烧开,然后关掉火焖一个小时左右。
这时候的食物几乎全部被煮熟了,请注意,这个焖的过程是不可少的,就像薏苡仁和红豆之类的食物,都是比较耐煮的,焖的过程中更容易把它们煮熟。
然后再次开火,如果锅里面的水比较稠了,还可以适当加点水再加一点冰糖进去,大火烧开持续半个小时,最后关火继续焖一个小时。
这时候就可以吃了,坚持吃那么半个月左右,就会觉得自己的身体要清爽多了,走路都会轻盈很多,肥胖的人还有可能发现体重也在下降,这都是湿气消失或者减少的变化。
当然,如果你时间比较紧张,熬煮这个红豆薏米粥的时间不充分,那也可以采用同样的食物做成茶包,每天开水冲泡一两杯,坚持一段时间,也会发现湿气消失了。
除了祛湿之外,我们还要注意避免继续滋生湿气,那就是注意好自己的饮食改善。
比如少吃甜腻食物,一些凉拌、冷饮食物都得控制好。
衣服被子也要经常晾晒,避免穿潮湿的衣服,更要避免淋雨和涉水过河。
如下几件事更要少做:
1、避免狂吃冷饮;
2、避免猛吹空调;
3、避免露腰腹;
4、避免喝太多凉茶;
5、避免不吃主食;
6、避免生吃果蔬蔬;
7、避免沉迷麻辣重口味;
8、避免大量喝酒;
9、避免饥饱不匀;
10、避免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