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剧。当年首播之时观影如潮,豆瓣评分能到9.2分,绝对不是吹出来的。老王最近冲刷了一遍。忍不住码几个字。一来,剧情有些偏离历史太远,还是要澄清一下。二来,了解了真实的历史,才更能理解“经典在艺术方面的水平”。01先说个最脍炙人口的。《雍正王朝》的最后一个镜头。

“据记:新帝继位时,国库存银已超过五千万两。而人们不应忘记的是,十三年前雍正皇帝继位之初,大清国库的全部存银不足七百万两……”这段文字影响很大,以至于25年过去了,网上的“雍正粉”还经常拿“七百万”和“五千万”这两个数字来当论据,认定:雍正收拾了康熙留下的烂摊子,让国库存银增长了七倍。进而认定:乾隆完全靠吃他老爹留下的老本,就是个败家子儿。真实的历史如何呢?《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一书,以清代户部活计档的原始数据为依据,统计出了清代前期(康熙至道光)历年户部存银数量。在康熙帝去世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户部存银不是“七百万两”,而是2716万两。而雍正去世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户部存银也不是“五千万两”,而是3453万两。和“七倍”的数据差得有点多。

《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记载的清代户部历年存银数编剧导演这一个“艺术性的创造”,同时实现了吹雍正、贬康熙、踩乾隆的三重效果!02张廷璐剧中——张廷璐是张廷玉的弟弟,担任雍正二年(1724年)的会试主考官,虽然本人清正廉洁,没有参与售卖考题,但科场舞弊事发,他作为主考官难辞其咎,最终还是被雍正推上了法场。历史上——张廷璐确实是张廷玉的弟弟,但张廷璐一直活到乾隆十年(1745年)才因病去世。编导却让张廷璐提前二十年掉了脑袋。老张:就因为我名气不大,所以可以随便编排?03李卫剧中的李卫——尖嘴猴腮、叫花子出身、在雍亲王府中做个奴才、大字不识一个、有点小聪明、一身的二流子气质,靠着对雍正的忠心和推行新政不择手段换取了雍正的宠信。

真实的李卫——1、从现存的李卫画像看,老李“阔面重颐”,“天庭饱满”,不怒自威,气度不凡,符合中国传统高官的形象。李卫晚年画像: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相貌气质是很重要的因素。2、李卫也不是叫花子出身。从他走上仕途的方式就能知道他的家境肯定不差——李卫是靠“捐输”,也就是花钱买官,才得到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官职,从此走上仕途。3、李卫不是“雍亲王府家奴”出身。按《清史稿》记载:李卫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买的官。也就是说,雍正还没上台,李卫就已经是大清官员。4、十年时间,李卫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升到从一品的总督,不是靠什“潜邸奴才”的身份,而是靠出色的才能和工作成绩。据《小仓山房集》记载:李卫在任户部广西司郎中(相当于司长)时,负责管理银库,铁面无私,对谁都不徇私情。有位王爷的下属每次都要求银库收银时每一千两银子要额外多收十两的“平余”,而这十两银子自然就被这位王爷的下属拿走入了小金库。别的司的郎中畏于此王爷的身份,不敢反抗,只有李卫每次都把“平余”封存起来,并拿笔写上“某王赢钱”的字样,公开和这种违法行为叫板。最后弄得这位王爷也脸上无光,只好从此收敛。《小仓山房集》没有明确地说这位王爷是谁,但大概率是廉亲王胤禩(也就是八阿哥)。李卫可能也没想到,自己顶住了廉亲王的无理要求,竟让廉亲王的死对手——雍亲王从此记住了他的名字,上台之后大力重用这位耿直之臣。李卫受到重用之后,也用实际业绩证明了雍正没有看错人——a、李卫分管盐政,同私盐盐枭斗智斗勇,一举铲除盐枭势力,打击了私盐产业,保障了朝廷的官盐销路......又建立煮盐场,招募流民煮盐......既化解了流民的风险,又增加了盐产量,压低了盐价,百姓、官府都得到了好处;b、李卫总督浙江,大力整饬海塘,亲自参与海塘工程设计方案,把杭州湾的海堤修得坚如磐石,人民再不受海潮之苦。又大搞水利,“鄞县大嵩港溉田数万亩,岁久淤浅,卫令疏濬,筑塘设闸,开支河溉田。镇海灵岩、大丘二乡有浦口通海,旧有闸已圮,卫令修筑。定海多旷土,卫令察丈清理。上虞濒海潮汐没民田,卫为奏请除额;县有夏盖湖,积淤多已成田,卫令察丈,许民承业升科……”一番操作,搞得浙江百姓安居乐业;c、李卫主管江南捕盗,大破张云如组织的江南反清复明团体,又想办法为卷入此案的江南大侠甘凤池开脱,让其为己所用,再利用甘凤池去为官府缉捕盗匪,并且严厉打击官员包庇盗匪的行为。经过他一番整治,江南五府七州盗匪一时销声匿迹,因此《清史稿》评价说:“然当时谓卫所部无盗贼,斯亦甚难能矣”;d、李卫主管的浙江省在雍正年间连出了“查嗣庭案”和“汪景祺案”,让雍正对浙江人的印象极差,因此连累了浙江省的举人全部被停止了会试的资格,全省举人哀怨不已。李卫深知这对士子们不公平,于是经常深入下层,了解文士呼声......在他的一番苦心之下,雍正终于被打动,下旨从雍正八年(1730年)起,恢复浙江省的会试资格。5、李卫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也绝不是大字不识。任职户部,分管盐政......这些都是古代官府的“技术岗位”,一个文盲无论如何是无法在这样的岗位上工作的。即使花钱雇佣师爷或幕僚。04年羹尧比李卫更惨的,是年羹尧。剧中——青海罗布藏旦增发动叛乱,雍正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前往平叛。年羹尧到了青海以后,由于捕捉不到叛军主力,数十万大军只好在空旷贫瘠的青海高原上旷日持久地呆下去,劳师糜饷,搞得国库空虚。雍正为了节省开支,甚至下令后宫支出全部减半。各省也被摊派极其沉重的粮饷负担,搞得怨声载道。很多运粮官因粮饷运得不足数而被年羹尧杀害......历史上——康熙末年,老十四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率军入藏,驱逐了侵入西藏的准格尔军。在胤禵入藏的过程中,青海和硕特蒙古的首领罗布藏旦增也随军出征,立下功劳,被封为亲王。但罗布藏旦增野心也不止于此,因为他是曾经统治西藏的和硕特大汗固始汗的嫡孙,所以他认为在驱逐了准格尔军之后,应该由他成为西藏的统治者,在西藏重建和硕特汗国的统治。然而,清廷在驱逐准格尔军之后并未恢复和硕特汗国的统治,而是任命藏族官员组成了西藏地方政府,并在西藏驻军,对西藏实行直接管理。这就让野心勃勃的罗布藏旦增十分不满,但碍于胤禵重兵驻扎在青海,尚不敢妄动。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去世,允禵回京奔丧,罗布藏旦增感觉时机已到,遂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起兵叛乱,并煽动青海各寺庙的喇嘛一起参加叛乱,叛军开始围攻西宁,青海局势顿时一片混乱。

罗布藏旦增叛乱时清朝的版图与周边形势雍正在企图和平解决青海问题的努力失败之后,于当年十月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开始武力平叛。年羹尧到任之后,首先从陕西、土默特、鄂尔多斯等处调集一万九千军队,交由提督岳钟琪,分四路进剿叛军。同时调动甘肃、四川、西藏各路清军,严密防守通往青海的各个隘口,以防叛军冲出青海。接着又从青海本地及康藏、甘肃购买骆驼骡马数千匹,从邻近省份运来军粮六万石,给部队分发火药一万九千斤及一批质量优良的火器。十一月初,叛军进攻西宁,很快被清军击退,随后清军就开始转入进攻。短短一个多月就把参与叛乱的青海各路叛军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消灭郭隆寺叛乱喇嘛的战斗,清军战果十分辉煌。岳钟琪率清军奋勇进攻,“据其三岭,毁其十寨”,完全摧毁了叛军的据点。最后有千余叛军逃入山洞,清军放火将其全部烧死。战斗之酷烈,让年羹尧也不得不叹为“自三藩平定以来,未有如此大战者。”在清军迅速而猛烈的打击下,叛军土崩瓦解,大批附叛的和硕特贵族纷纷率众投降。而叛乱的罪魁祸首罗布藏旦增也畏于清军军威,被迫遣使求和。但是雍正帝坚决拒绝他的求和,指示年羹尧将其全部消灭。罗布藏旦增求和不成,遂率领余部躲入柴达木盆地,企图躲避风头,待清军主力撤走后再次举兵。然而,年羹尧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和电视剧中不同的是,年羹尧并没有在青海旷日持久地寻找叛军主力,而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的正月就确定了叛军的位置,并采纳岳钟琪的建议(而不是虚构人物邬思道的建议),在二月初八派出五千精骑出其不意地突袭叛军驻地。清军的行动如此迅速,以至于罗布藏旦增完全没有防备,结果在短短十五天之内全军覆没。罗布藏旦增化装成一个女人,丢下军队,一个人逃到了准格尔汗国,青海叛乱由此宣告平定。老王:也许是为了烘托平叛的艰难、雍正帝的隐忍和年羹尧的跋扈,编导们才把历史改成了这种模样。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情有可原。但不要拿剧情当历史。就像,不能把《明朝那些事》完全当成正史看,但一点也不妨碍我喜欢当年明月,还有他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