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便是大多普通人眼中的精神病之一。
世界范围内的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大约0.3%~0.7%[1],每年新发100多万,全球总计2000多万人。
中国14亿人口中,大约有640万不同严重程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每2000个人中便有一个,或者说,每300个大家庭中便会有一个。
其实,在每个普通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那么几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他们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幻听、妄想、杂乱无章的思维。[2]
也有的会出现社会性退缩,出现社交敏感障碍,对新环境或者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焦虑,以及各种回避行为。
一些人的生活状态,会表现为隐居或者与世隔绝的状态。不与人接触,不愿被人打搅。
在隔离状态,可能出现感觉剥夺,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甚至时间感知扭曲[3]。
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可能出现情感退化[4]。
一些人无法表达个人情感,无论是语言上还是肢体上。除了一些患者真的变得冷漠外,也有一些患者的内在情感是丰富的,但他们却无法表达。那个阳光的自己,好像被所在了一个封闭的匣子里。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看起来很不友好的样子,但却从来没有做过危害大众的事情。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不具备暴力性,他们反而成为暴力的承受者,甚至成为凶手案的受害者。
在通常情况下,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会伴随着焦虑症、恐慌症、强迫症,以及物质使用障碍。
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精神病分裂症的遗传性机制比较复杂,发病影响因素可达60~80%。40%以上同卵双胞胎同时发病。单亲发病,有13%的发病风险,双亲发病,则有50%的发病风险[5]。
后天的环境因素,大约是20%~40%。
诱因主要有:
孕期:宫内缺氧、产前母体应激、孕期营养、孕期肥胖、叶酸、维D缺乏[6]。
出生后:童年创伤、吸毒、尼古丁、酒精过度、病菌感染、城市高压生活、环境污染等等[7]。
发病高峰在青少年晚期,以及30岁早期。男性发病高峰发生在20岁左右,女性发病高峰出现在20多岁[8],通常出现在18-25岁之间。但也有少数发病很早,出现童年精神分裂。在40~60岁发病,则被称为晚发期。大约有70%的患者有认知障碍,尤其是早发和晚发期的病人(儿童和老人)[9]。
具体机制,有多巴胺假说和谷氨酸假说。多巴胺异常,与妄想和幻觉的症状直接相关。
而谷氨酸异常,影响丘脑与大脑皮层的联系。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如何呢?
大约有一半人会取得很好的效果,长期服药的情况下不会再复发,甚至有小部分能完全康复。但至少有一半,会存在终生性的大脑疾病,严重时会出现反反复复的多次住院。
其中有1/3的人,对抗精神病药物没有什么反应。在其它抗精神病药物不起作用的时候,则只能使用氯氮平[10]。
氯氮平分子式
氯氮平虽然效果很好,但有着极大的副作用。
他可造成低白细胞风险,出现免疫抑制状态而引起死亡。也可能引发其它的风险,诸如:癫痫发作, 心脏发炎, 高血糖, 便秘。
对老年人使用,还会增加痴呆症和死亡风险。
常规风险包括不限于:潜在的永久性运动障碍,昏昏欲睡、唾液产量增加、低血压、模糊视觉、头晕。[11]
所以,氯氮平通常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保底手段。
对于当前的现状来说,绝大部分的精神病患者都会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
包括但不限于:长期失业、贫困、无家可归、剥削,甚至受害等社会问题。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率,高达5%。CRHR 1和CRHBP基因,与自杀行为的严重程度有关。[12]
他们的平均预期寿命,比普通人少20年。
精神分裂症很难预防,也很难早期干预。
有研究证明,积极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已经被证明可以改善积极和消极症状,改善认知、工作记忆,提高生活质量。[13]
总的来说,为了身心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 a b Javitt DC (June 2014). "Balancing therapeutic safety and efficacy to improve clinic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in schizophrenia: a clinical overview".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naged Care. 20 (8 Suppl): S160-5. PMID 25180705.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DSM-5 (5th ed.).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pp. 99–105. ISBN 978-0-89042-555-8.
^[1]Archived March 22, 2005, at the Wayback Machine
^Ackner, B. (1954). "Depersonalisation: I. Aetiology and phenomenology".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100 (421): 838–853. doi:10.1192/bjp.100.421.838. PMID 13222014.
^a b Combs DR, Mueser KT, Gutierrez MM (2011). "Chapter 8: Schizophrenia: Et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Hersen M, Beidel DC (eds.). Adult psychopathology and diagnosis (6th ed.). John Wiley & Sons. ISBN 978-1-118-13884-7.
^a b Stilo SA, Murray RM (14 September 2019). "Non-Genetic Factors in Schizophrenia".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21 (10): 100. doi:10.1007/s11920-019-1091-3. PMC 6745031. PMID 31522306.
^a b Gregg L, Barrowclough C, Haddock G (May 2007). "Reasons for increased substance use in psycho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7 (4): 494–510. doi:10.1016/j.cpr.2006.09.004. PMID 17240501.
^a b c d e Ferri FF (2019). Ferri's clinical advisor 2019 : 5 books in 1. pp. 1225–1226. ISBN 9780323530422.
^a b c d e f g Murante T, Cohen CI (January 2017).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Older Adults With Schizophrenia". Focus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15 (1): 26–34. doi:10.1176/appi.focus.20160032. PMC 6519630. PMID 31975837.
^a b Siskind D, Siskind V, Kisely S (November 2017). "Clozapine Response Rates among People with 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a: Data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62 (11): 772–777. doi:10.1177/0706743717718167. PMC 5697625. PMID 28655284.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Clozapine".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8 December 2015. Retrieved 1 December 2015.
^a b Perkovic MN, Erjavec GN, Strac DS, et al. (March 2017). "Theranostic biomarkers for schizophren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8 (4): 733. doi:10.3390/ijms18040733. PMC 5412319. PMID 28358316.
^a b Girdler SJ, Confino JE, Woesner ME (15 February 2019). "Exercise as a Treatment for Schizophrenia: A Review". 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 49 (1): 56–69. PMC 6386427. PMID 30858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