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搞了个授衔的大活动,那时候有个事儿传得沸沸扬扬,让大伙儿都议论纷纷。说的是咱们的毛主席和粟裕大将之间,好像有点不对付,听说毛主席有好几次都对粟裕大将有点看法。
听这么一说,感觉这事儿就像是瞎传的一样,但奇怪的是,那时候还真有不少人信以为真。想想也不难明白,毕竟战乱那会儿,粟裕好几次都没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来,摆出一副“战场上得随机应变”的姿态。最关键的是,他还多半都打胜了,用实际行动表明,有时候上面的命令可能真不太对路!
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往“毛主席”的脸上抹黑,一点都不过分。虽然他是个大度的人,但也架不住这样一次次的“羞辱”,对吧?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粟裕究竟做了哪些不听指挥的事儿,还有,主席心里到底是怎么看他的?
不遵守军队的命令
好吧,这事儿挺复杂,要讲明白,咱们得从头捋一捋粟裕和毛主席之间的那些“不一样”的地方。
实际上,有一种观点在国人中流传,认为毛主席与粟裕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甚至存在矛盾,这种观点主要源于两件事。首要的就是1948年的三次抗命事件!
1948年,那可是解放战争里超级重要的一年。头一年,咱们刘邓大军就已经冲进了大别山。那时候,全国局势也变得超级快,说它是从守着打变成了主动出击,那是一点都不夸张。
这一年,咱们党和军队从上到下都信心满满。一开始,大家觉得“内战”可能得打个十五年,但后来发现,大概七年左右就差不多了。到了1948年,情况更是乐观。因为国民党在南线的好多军队都被拖住了,所以咱们在东北、华北、中原那边,形势好得不得了。
所以,为了进一步扩大胜利,就在那一年刚开始的时候,党中央和毛主席做了个决定。他们让粟裕学习刘邓的“快速突袭战术”,带着华东野战军渡过长江,直接攻打敌人的心脏地带——江南,打算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让他们措手不及!
说实话,按照那时候的情况,那个计划真的挺靠谱。不管最后能不能赢,粟裕都有办法。要是打赢了,他们就能一路冲到南京城里,说不定还能逼得蒋介石再搬家呢。就算没打赢,也能给国民党军队添堵,让他们分心,这样刘邓大军那边也能轻松点。
不过,说实话,党中央和毛主席他们毕竟没在前线,有些事情他们还真不太清楚。比如说,国民党军虽然被拖住了,但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的部队大多已经装备上了机械化和摩托化设备。要是江南那边有个风吹草动,他们立刻就能飞奔到战场上,把粟裕的部队团团围住。到时候,就算华野再勇猛,也架不住那么多敌人一块儿上啊,对吧?
另外,就算粟裕能克服重重困难,在江南地区闹得翻天覆地,他也只能算是打乱了国军的布局,对整个战争的大局影响其实很有限。说不定,这么做还会让战争拖得更久。当然啦,你要是非得觉得粟裕有能力直接抓住蒋介石,那我就没啥好说的了。
由于这两个原因,身处战争最前线的粟裕觉得,这时候去江南可不是个好主意。所以,为了大局考虑,他头一回婉拒了中央的建议,心里琢磨着能不能把火力集中到山东、河南那边,在那片区域来一场大规模歼灭战。通过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好让解放战争的步伐再快点。
不过挺遗憾的,因为好多复杂情况,党中央没同意那个计划。这也导致了粟裕又一次提出了两次不同意见,并且两次都没有服从命令。
后来大家发现,粟裕的整体战略其实比之前的计划要好得多,这事儿挺让人“下不来台”的。所以,那时候的人们就觉得,这可能是毛主席和粟裕之间产生矛盾的第一个原因。
再说1948年的另一件大事,那就是豫东战役,这场战役名气可大了,想必不少人都听过。大家都觉得这是场大胜利,也是粟裕打出名声的重要一战。
确实是这样,不过在那次战斗中,粟裕犯了两个失误。一个是让本来有机会抓住或者消灭的黄百韬给跑了,另一个呢,就是他看不得华野的战士们伤亡太惨重,就没再硬撑几天,结果没完成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立下的军令状。
那时候,毛主席对这两件事可是真的动了大火,气得不行。往常他老爱亲自发电报表扬人,但豫东战役打完后,他愣是没给粟裕发贺电,反倒是周总理出面,把嘉奖的话给带到了。
在军中,这事儿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各种流言蜚语也随之四起。有的说法是毛主席对粟裕颇为不满,也有的声音认为粟裕心怀怨气,甚至觉得毛主席是在“公报私仇”。
重新梳理后,我们可以这样表述:三次抗命与不予表彰的事件叠加,加之粟裕最终未能荣获元帅军衔,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后来人们普遍认为的毛主席与粟裕关系疏远的表象。
有些人啊,外表和内心完全不一样。你看他们表面上一副模样,可能笑容满面,待人温和,但内心可能藏着另一套想法和打算。他们做的事,说的话,有时候跟心里想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就像有的人,看着挺老实巴交的,但私下里可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小九九。或者有的人,表面上跟你称兄道弟,背地里却可能在算计你。所以说,看人不能只看表面,得深入了解才行。不然的话,很容易被这种表里不一的人给蒙蔽了双眼。咱们得学会擦亮眼睛,分辨清楚谁是真心实意的朋友,谁是那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流传着一些关于毛主席与粟裕关系不和的言论。这些传言似乎有一定的根据,比如1948年粟裕三次抗命,这让毛主席颜面扫地;还有豫东战役后,毛主席并未对粟裕进行表彰,这也被视为两人关系紧张的迹象。然而,事情真的如此吗?实际情况。
答案很明显,不是那样的。原因其实挺直接的,有这么一句话,不知大家熟不熟悉:想了解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真实看法,不能光听他当面说了啥好话,关键得看他背后怎么评价那个人。说真的,在背后,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那可是相当高!
有三件事可以证明粟裕的重要性。第一件事发生在授衔仪式没多久后,毛主席跟几位中央领导聊起那些开国大将时,就专门提到了粟裕。他基本上就是说,粟裕这人不错,他很欣赏,而且粟裕在解放军里那可真是个人才,很少见。
另外,1956年的某一天,毛主席带着一群中央的领导去了粟裕工作的地方看看情况。结果粟裕刚好不在,他们就自己动手检查起来。原本啊,他们心想粟裕是个行军打仗的出身,干起行政事务来说不定会乱成一团,但没想到的是,转了一大圈,发现所有事情都安排得特别妥当,简直可以用无可挑剔来形容。
看到这一幕,毛主席马上转头跟旁边的工作人员说起来:“真是让人感慨啊!”
粟裕绝对是新中国的一位顶尖人物,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干啥事儿都特别出色!
最后,毛主席离世后,记者想写篇悼念文章,就去找了在他身边工作多年的秘书和警卫员。他们聊起了毛主席对粟裕的看法。记者原本以为能听到些有意思的事儿,结果秘书眼眶一红,直接就说毛主席特别看重粟裕。早在解放战争那会儿,他就老夸粟裕聪明能干。毛主席甚至觉得,全国能这么快解放,粟裕功劳最大。要不是粟裕,这仗还不知道要打多久,以后啥样也难说!
从下面这三件事情就能明白,毛主席其实心里对粟裕的评价特别高。但奇怪的是,他可能是为了不让粟裕骄傲,又或者不想带来啥负面影响,反正一直到最后,都没当面夸过他。要不是毛主席去世后,他身边的人把这些年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到现在可能还有很多人会觉得,毛主席和粟裕之间关系不好,有啥矛盾呢。
粟裕到了晚年,也了解到了那些事情。回想起过去,他心里五味杂陈,既觉得温暖又有点自责。温暖的是,主席一直都很看重他,把他当作重要支柱。自责的是,他有那么一刻,竟然也相信了那些流言蜚语,以为毛主席真的对他有看法。现在想想,粟裕觉得自己那时候真是太不应该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百战不殆的英雄
听周围的人一五一十地说来,那段真实的历史才算明了。原来啊,毛主席对粟裕压根儿就没啥意见,相反,他心里头对粟裕那是相当看重。这就让人好奇了,粟裕这辈子,为了国家、老百姓还有党,到底都做了些啥大贡献,能让毛主席这么赞赏有加呢?
1907年,粟裕在湖南省会同县的一个农村家里呱呱坠地。虽说他们是农民,但粟家的生活还算宽裕。为啥呢?因为他叔叔是个有本事的人,不光在当地开了一所新学校,还特别关照他们家。
叔叔一直支持粟裕,所以他从小就有机会学习。粟裕脑子聪明,学习成绩总是比同龄的孩子出色很多。照这样看,他以后肯定会有大出息。就算不能做到当官的地步,去当个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那也是绰绰有余的。
事情就是这么个情况,粟裕原本心里头想的是当个教书的私塾先生。但可惜的是,那些年战乱不断,把他的打算全给搅乱了。为了避开兵灾,粟裕一家子不得不搬到县城去住。到了那儿,粟裕眼界大开,看到了好多以前没见过的事儿,还碰上个对他特别重要的人,那就是湖南第二师范学校的校长。
这位校长是当时少数思想觉悟高的人,他经常给粟裕讲解革命的道理。更令人动容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自己的英勇牺牲,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活着不图享乐,死了也无遗憾”的崇高精神!
粟裕就这么被影响了,19岁的他果断选择了革命道路,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青年团,然后第二年,他又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那时候的粟裕,压根儿没想过自己以后会带兵打仗,成为人人皆知、战无不胜的大将军。但人生这东西,真是说不准,就在他入党那一年,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对我党人员大开杀戒。为了自保,更为了让党的火种延续下去,粟裕不得已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枪杆子,从此踏上了打仗的路。
后来,粟裕先加入了南昌起义,紧接着在“朱毛大军会合”的时候,他又参与了好几场既艰难又危险的恶战。通过这些战斗,他的军事才能第一次被组织认可。为了奖励他并给他更多锻炼机会,上级很快就提拔他做了团参谋长。
而且啊,就在革命情况慢慢变好的那阵子,党中央和毛主席还让粟裕去红军学校进一步学习。到了学校,他学习劲头可足了,天天都往图书馆跑,捧着兵书看个不停。他还特别虚心,每次下课铃一响,就急着跑到老师办公室门口请教问题。
经过一番刻苦学习和钻研,粟裕终于学成归来,他又回到了红四军,继续干他的参谋工作。跟其他那些留学或深造回来的将领不一样,粟裕一点架子都没有,反而变得更加谦逊。他把自己学到的东西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大家,这样一来,整个部队的知识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这样的人才谁不欣赏,这样的帅才谁不欢喜?就连毛主席也是这样,早在南昌起义那会儿,他就盯上了这块好料子。之后的日子里,他一直很关照粟裕,有了上级的关心,粟裕的职位升得那叫一个快。当然了,他也没让组织失望。
抗战那会儿,粟裕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老是用少数兵力打败敌人,让鬼子们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到了解放战争,粟裕还是那股子拼劲儿,啥困难都不怕,心里想的全是咋让全国老百姓都过上安稳日子。豫东那一仗,他又用少数兵力赢了国民党大军,把敌人的士气都给打没了。莱芜战役更绝,他连着变了七次战术,把那个“宁遇阎王,不遇老王”的王耀武给彻底征服了,人家最后是心服口服。还有孟良崮那一战,粟裕直接就把蒋介石的心头肉——七十四军给一锅端了,还带着部队干掉了蒋介石的爱将张灵甫!
后来,粟裕的战功多得数不清,他捉住了王耀武,还在淮海战役中以六十万大军击败了八十万敌军,赢得胜利。他更是带着人民解放军,像洪水一样势不可挡地渡过了长江!
说实话,抗美援朝战争一开始打算让粟裕当指挥官,而不是彭老总。但粟裕因为身体不好,一到东北就急着被送去苏联治病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在病床上熬夜,给朝鲜战场想办法、出主意。
这一件件事情,要是说起来,哪一件不是了不起的大功绩?但即便如此,他也没像有的人那样,觉得自己了不起,骄傲自满。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特别努力,一门心思扑在新中国的建设上。说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啥毛主席对粟裕评价那么高了。毕竟,粟裕在军队里是出了名的能打胜仗,他就是咱们国家的顶梁柱!
粟裕大将,真是劳苦功高,品德高尚,咱们得给他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