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三次“貉口普查”,超500人地毯式搜索,发现98小区有貉

小夏聊时尚穿搭 2024-11-28 18:27:08

“貉口普查”听起来像是某种关于貉子(学名:Neovison vison)新出的口味调查,但是实则是一项貉子数量调查。

上海这座城市正在进行第三次“貉口普查”,而“貉口”即代表“手中有貉”的意为,这项普查对市民的配合度和积极性很高。

在城市生活中,我们很少能碰到野生动物踪影,这也成为了很多人认为城市是一个禁区的原因,但很多动物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它们将城市视为适当栖息之所,并逐步向城市更深处扩展,这些动物中就有一种叫做貉子的犬科动物。

适应能力很强的貉子。

貉子的原产地位于东亚,年份大约是在上世纪30年代,它们因为皮毛非常受欢迎而被捕猎,最终被引入到美洲大陆进行圈养。

因没有天敌的威胁,加上适合食物供应等条件,美洲大陆成了貉子的乐园,它们的种群数量在此迅速增长,并且因为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也逐渐和本地的其他动物产生了杂交,不再是当初纯正的东亚种了。

其实在2005年,上海地区就有过貉子的目击记录。

时隔多年,上海又进行了一次普查,2022年经估算发现上海地区大约有5000只貉子。

现在,上海还在进行第三轮普查,并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

“貉口普查”

现在很多人提起貉子,脑中出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熊出没》中的光头强,而《熊出没》中的光头强体现出的特点基本上也是现实生活中貉子的特点:过于好奇,贪吃,还破坏环境。

在这次普查中,有很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对社区内的调查。

科学家们做出了假设:以前上海里有很多獾窝,现在要验证还有多少。

于是便征集社区居民的帮助,通过居民们的积极配合,找到了许多獾窝。

这嬉笑逗趣的一幕让人觉得不真实:这都是社区居民们自己发现和报告的,他们没有表现出恐惧和惊慌,反而像是在捡到宝贝一样给大家分享好消息,看起来大家都很开心!

根据這次普查数据分析得知,上海貉子分布密度已经显著下降,这个结果让研究者颇感意外。

一方面,他们面对这种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不以为它们会从上海消失更何况分布密度还是显著下降的样子。

另一方面,他们对上海今后的格局也更加关注了。

由于上海处于长江三角洲平原中,这一地区有大量的湿地,構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特征。

加上城市绿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这使貉子有了充足的栖息环境和充沛的食物来源,由此如此他们繁衍生息增殖没有任何压力,如今却突然减少了。

他们在思考:自然因素与人造因素是否联合使用增加了环境改变的速度,导致了改建项目进展较快?

或者说居民们对貉子行为报以更加积极攻击性地防御态度,从而造成了这两种动物之间矛盾冲突激烈且更加频繁?

所有可能性都被一一总结出来。

上海是一个对野生动物统一保护的城市,当地居民们本着不打扰不侵犯原则对待野生动物。

虽然从繁殖数量上来看并不显著,然后在离开后再回来居住也不明显。最近几年来往于大华水库、杨林公园和浦东新区等地的人们发现了许多獾迹。

大家欣慰地知道:原来,他们是选择性进驻栖息的!

人与貉子的相处之道

在这项国家计划中,科学家们获得了市民们贴心的帮助和支持,可以说“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它们非常幸运。

只是,这项计划是国家计划的一部分,有人对此满意有人却不满意。

这项普查行动没有时间限制,我们无法知道此后会发生什么,只能静待佳音。

那么人和貉子之间是不是只能对抗共存呢?

一种观点认为貉子属于野生动物,不应该出现在城市生活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实人类并没有特殊权利去排挤其他动物,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它们和我们一起生活呢?

事实上,人和野生动物之间有条黄金法则:七不伤害原则,也叫做七不黄金法则。

这是研究者向市民们提出的建议,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不恐惧识别:尽量理性看待问题,不要过于恐惧自己避免不了的不幸。

2. 不接触隔离:尽量减少干扰,与野生动物保持一定距离。

3. 不喂食分离:不要主动喂食,为避免动物聚众请不要投喂食物。

4. 不伤害保护:保护野生动物,不要伤害他们,打造和谐栖息环境。

5. 不遗弃分散:不要随地遗弃,为保护环境做到垃圾分类处理,不要影响其他物种栖息与生活。

6. 不入侵侵占:不要人为入侵野生动物栖息地,否则可能引发更大冲突风险。

7. 不猎捕开展:不要私自猎捕野生动物,以促进自然生态良好发展。

以前,人们总是认为大自然是压不住人类的,而现在,上海这座城市正在将人类与自然之间互动做得越来越好,让我们享受着更美好的生活。

0 阅读:2
小夏聊时尚穿搭

小夏聊时尚穿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