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1999年的一个乙种师,和2024年的合成旅进行交手,基于彼此本身的实力基础,在没有增援的情况下,到底哪一方能够获胜。结果引起了很多战友和军迷的争论。大家提出的焦点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这不是同时代的部队,也不是同时代的军事力量、战术素养、战争理论的对比,简直就没法打。战争双方一旦有了包括武器、人员、信息化能力上的代沟,那么打起来就是一场屠戮。说白了,就是关公战秦琼,打不着。另一个争论点在于,有人认为武器并非是战争取胜的关键要素,要获得胜利,重点是人,是人的精神,战斗意志,是部队怕不怕死,敢不敢战斗和亮剑。他们还举例说,当时我们在武器条件极差,装备水平落后的情况下,还是在朝鲜战场打赢了美军,这就是人比武器重要,精神比装备重要的具体体现。有人斩钉截铁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忽略了人和战斗意志,那么就等于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他们认为,和强大战斗意志相比,无人机并没有那么可怕。今天已经2025年了,还有人认为只要有战斗精神,就能抵挡住无人机,能抵挡住远程导弹,这种观念让人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还有人明确提出,只要战术得当,那么即便是90年代的乙种师,一样可以拖住现在配置的合成旅,利用兵员多,战斗人员数量多的优点,为后续部队创造胜利。这位老兵提出,如果双方对抗,合成旅是进攻一方,乙种师作为防守方,他作为乙种师的指挥员,他所下的作战决心,不是说要歼灭来犯之敌,而是拖住敌5到7天,并且尽部队所能,充分调动下属各团的兵力,布置好防线,拖住合成旅,以分散打游击的方式,不断创伤敌军,为友军建立防线和增援创造时间。这位对战争和战术有研究的战友提出,双方在交手前,肯定都有时间准备和集结,那么就要快速利用这段时间,结合防守方地理优势,寻找山脉林地移动并依托地形建立至少两条防线。
因为合成旅的火力强大,有空中力量和远火打击,那么步兵团驻守防线就要分开,同时各部做好防炮掩体,各部反坦克火炮分散部署。一切的一切是确保首轮火力打击中不会全灭。同时要集结到三个左右152炮营,面对合成营隐蔽部署。因为炮营开火就会被毁灭,所以要将火炮分成两到三个炮群机动隐蔽,将重火力保留在最需要的时候。122和130补充到炮群。122火箭炮机动至作战区域最边缘,全部阵地失守后直接火力覆盖打击占领军,高炮团布置在第二道防线,保证制空权难点,但是可以作为地面火力补充。
装甲团应该在整个战役中只有一次机会,将作为反冲锋的手段。必须给对手致命一击。师属侦察营,以及各团侦察连全部抽调出来,尽量携带弹药补给,在战役开始阶段就投入整个战场,1999年我们应该有一部分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轮战的老兵,由他们代领进行敌后渗透并且开展游击战麻雀战。其他的高炮、地炮部队配合步兵团作战,师其他直属队作为预备队,随时补强。在人数占有,地势占优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和合成旅掰掰手腕。打成平手,甚至有机会取胜。大家对于这个战术设想,是不是认同,觉得这样有可能打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