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名气大于实力吗,作为战术奇才,为何成就比刘备差很多?

王老兵 2025-02-18 11:58:15

读三国越多,就越觉得人性复杂,对关羽越了解,就越觉得这人不一般。关羽的不一般,体现在很多方面。他是三国人物中,在后世知名度最大,个人品牌最响亮的,很多人提出,关羽的实际能力远不如名气。作为一个打工人,他的知名度竟然能超过刘备、曹操和孙权,这是一个不一般。他的不一般还体现在他的做人,也就是讲义气,后世称他为关二爷,原因也在于他早年长期跟着刘备干,和张飞三人义结金兰,虽然后来曹操待他优厚,他还是离开曹操,帮刘备打工。后来在对曹仁的战斗中,利用暴雨,水淹七军,把曹操打得都准备迁都了,结果却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杀。关羽死了,东吴老大孙权将关羽头颅送给曹魏老大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关羽安葬在洛阳,而那边孙权对此事也十分慎重,他们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和刘备是结拜兄弟,死了还能得到其他两个国家的老大亲自安排葬礼,这个待遇,关羽是三国第一人。当然,关羽身上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首先我们要说的就是,关羽绝对是一个军事上的战术奇才,但同时他又有战略短视的毛病,这也导致他始终处于打工者的位置,无法形成对刘备曹操等人的超越。我们从《三国志》上看,关羽一直是具备超常的战场直觉。白马之战"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的记载,展现关羽万军取首的勇武特质。建安二十四年北伐襄樊期间,以三万兵力击破曹仁七军,俘于禁、斩庞德,迫使曹操考虑迁都,这种战役层面的胜利确实堪称辉煌。

当然,水淹七军其实是被神话了,因为更多是暴雨所导致。据《华阳国志》记载,当时正值汉水暴涨的自然灾害,关羽更可能是因势利导而非主动设计。因而这种战术胜利背后隐藏着致命战略缺陷:在汉中战役刚结束、益州疲敝的背景下孤军深入,同时与孙权交恶导致双线受敌,暴露出其缺乏全局视野的致命伤。他为何在当时未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还有一个原因。关羽作为河东解良的逃亡者,始终未能突破当时"士庶天隔"的政治壁垒。建安十九年刘备夺取益州后,诸葛亮、法正等士族代表迅速进入权力核心,而关羽始终被定位为方面之将,这种身份定位既有刘备的制衡考虑,更是当时门阀政治的现实映射。当然,个人认为,更多是一种制衡,关羽功高震主了。进一步说,哪怕是桃园三结义,本质上也是一种利用和情感制衡。当然,不得不说,关羽也缺乏曹操刘备那种政治远见和指挥能力。尤其是他在处理与东吴关系时的强硬姿态,本质是寒门武将与江东士族集团的深层矛盾。当时孙权提议联姻时,关羽"虎女安肯嫁犬子"的回应,不仅是个人性格的傲慢,更是不同政治集团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而联系到后面的局势,这种政治智慧的缺失,在荆州失守过程中起到催化剂作用。关羽还有带兵上的大问题,这是一个朋友提醒,关羽和张飞一样,其实也是粗暴带兵,对战士不体恤,很粗鲁。《云别传》记载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特质,揭示其复杂人格。这种亲兵疏士的作风,导致糜芳、士仁等荆州本土势力的离心。当吕蒙实施攻心战术时,关羽军团迅速瓦解,表面看是战术失误,实则是其人际关系网络的系统性崩溃。回到主题,为什么关羽未能取得更大成就呢?

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刘备始终利用感情当武器,压制关羽。当时刘备派关羽镇守荆州,时间长达七年,是重用还是发配?这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建安二十四年汉中称王时的权力布局更有意思:刘备自领益州牧,魏延任汉中太守,张飞任巴西太守,这种布局显示关羽已被排除在核心权力圈外。其"前将军"的虚衔与董督荆州的实权形成微妙平衡,这种安排既是信任也是防范。说实话,关羽在刘备集团,看似有很高的地位,其实本质上一直停留在军事管理者层面。一直未进入核心层。但是关羽努力了,也确实做到了寒门奋斗的巅峰,他没有萧何那样的治政能力,也没有张良那样的战略眼光。加上刚愎的性格,和带兵的缺陷,最终定格了他的位置。

0 阅读:3
王老兵

王老兵

分享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