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火箭军唯一女将军,一人可抵7个导弹旅,人称“剑网之母”

鹤说历史 2023-10-11 21:57:04

她是一名战斗在导弹研究前线的巾帼勇士,三十余年来,她始终坚持着建立全军一体化的战略导弹体系,对导弹的性能和战斗力进行了极大的提升,让我们的各种导弹系统像是长了一只眼睛一样,把敌人挡在了外面。她叫李贤玉,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称“剑网之母”。

未名湖之滨,成就热血军营

1982年,17岁的李贤玉一考成名,以黑龙江省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大。谁能想到之后的李贤玉竟成了一名手握利剑的导弹高手,一位和“战争”有缘的女子。

1990年,李贤玉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经过两年的时间,整个指挥中心已经建立起来。1993年,随着导弹试射的临近,作战指挥系统也面临着自己的第一场“大考”。

导弹发射后,一切正常。忽然,电话响了,是从地面传来的消息:“导弹发生了错误,启动被打断了。”与此同时,屏幕上还在播放着那枚导弹的飞行轨迹。

“这是作弊的行为。”首长严厉的批评了李贤玉。原来按照那个时代的科技发展,在导弹升空之后,在20秒钟的“空白期”里,李贤玉做了一次飞行轨迹的仿真,却没想到,自己竟然“好心办坏事”。

不需要任何的说明,抹去泪水,反而让李贤玉更加努力。在暑来寒去的日子里,我军的战斗指挥自动化体系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1995年夏天,二炮接到命令,前往一片水域执行一次导弹试射。6枚导弹,破开了一片海域。京畿之地,中军帐内,千里之外,尽在眼中。一名跟李贤玉握手的军委领导,一连说了三次“不简单”。

这场试射胜利标志着我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李贤玉也因此被授予了一个金色的三等勋章。

自此,李贤玉踏入了信息化的门槛,23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军事信息化的发展。

扎根于导弹基地,攻克难关留下痕迹

这次九五演练,也暴露出了其他问题。有军官反映,这些系统单独都好使,却联合不起来。虽然掌握了高科技设备,但也仅仅是“通讯靠吼,指挥靠手”。

士兵们的话语,戳中了李贤玉的痛处:信息化建设做的是“网”,但现在不能联网,这是我们的责任!

从发射中心出来后,李贤玉的办公室一直亮着灯。随后,李贤玉主持了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发项目。

李贤玉的脑海中,关于各种导弹的发射和控制指令,以及各种命令的执行过程。她带队在导弹基地和发射基地之间穿梭,和士兵们讨论,分析,确定需要什么。

一回李贤玉去调查一份资料,在西北沙漠里呆了大半个多月,环境恶劣,不能沐浴,被蚊子咬得满脸都是疙瘩,士兵们心疼他,让他换人,但她死活不走,非要把资料弄出来不可。

经过1000多天的努力,李贤玉将各种方言都用普通话来形容,并在各种极端情况下,进行了测试。她带着研究小组,在北方的大山里呆了三个多月,做了二十多项测试和测试。

2006年的军事训练中,李贤玉拿出了他的最新研究结果,在“战场”上接受了考验。

指挥官轻轻一敲鼠标,多个导弹旅和多个型号的武器装备就在同一命令下同时激活,达到了“异地一体”、“神剑合一”的效果,震慑全场。李贤玉,就是为这支战略导弹单位编制了一张“中国剑网”。

中军帐内,指挥官只需轻轻一点鼠标,数个导弹旅和各种型号的武器就会按照同样的命令,在同一时间发动攻击,向指定的目标发起攻击。二炮的指挥官赞叹道,“能够将如此多的体系统一在一起,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她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一个人就能抵得过我们七个导弹旅。”

此次行动完成,李贤玉被记上了一次二等功。这套系统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这是我国战略导弹军队作战与指挥体系构建中的一座“里程碑”,为我军的战斗力建设带来了飞跃式的飞跃。

2006年,在某导弹旅全力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时候,李贤玉又一次被任命为技术小组的负责人。之后三年,她曾先后赴某旅30余趟,与士兵面对面交流过百余次,修订和审核过数千份档案材料,最后把军队需要转化为一份详细的计划书,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被克服,一个又一个的漏洞被弥补,该旅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

2010年李贤玉被分配到了开发野外情报采集设备的任务。38天就研发出了野外采集设备,创造了二炮科研历史上最快的成功和一次成功的记录。

2015年,因为在导弹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成绩,她被提升到了专业级的少将军衔。并于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工程与管理学院的学术委员会成员。

时至今日,李贤玉还在为中国的信息技术研究而努力,她就是大国工匠,用了数十年的时间,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将这柄利刃打造成了一柄无坚不摧的利刃,打造出了一张无坚不摧的大网。

李贤玉以务实为先,以实干为本,以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对发展的执着追求为目标,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其最可贵之处,在于其工作中任劳而任怨,其心亦无怨而无悔。她所表现的正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得我们向她学习!

0 阅读:86

鹤说历史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