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主政多地,51岁任陕西省委书记,62岁官至副国级,今年78岁了

鹤说历史 2024-09-13 21:33:25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汉代就曾将“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还曾明文规定:没有“孝廉”品德者无做官资格。

如今,这一选拔标准又在陕西大地重新回归。原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在谈到用人、选人时就向与会的人员说道:“绝不能提拔、重用那些荣辱不分、德行不良、不敬不孝的干部。”

李建国同志的这一提倡是有道理的。试问:一个领导者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不赡养,又怎么能亲近百姓,依法行政,为民众谋福利呢?

1946年,中国虽然已经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战争的硝烟仍未散去,国共双方势同水火,李建国就在这个历史关头出生在山东鄄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然而,尽管生活潦倒,又面临着战争的威胁,李建国还是很幸运得到了解放军的帮助。山东地区是最早解放的地区之一,早在抗日时期就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李建国的家庭也得已分到土地。

几年过去了,新中国的成立如同一声春雷,带来了万物复苏的气息。李建国在当地一所小学就读,成绩十分优异。五十年代,李建国就读于当地最好的一中。1964年,李建国考入了山东大学中文系。

文科里有一句俗语,叫:“文史哲不分家。”想要有自己的见解,就不得不阅读大量的著作,包括哲学、文学、历史等科目。

李建国深知这一道理,在大学校园,他苦读了《1848年经济手稿》、《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等多部书籍,具备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在那个年代,大学生说是“天之骄子”也不为过,有着大好的前程。可局势完全不是李建国所设想的那般,他毕业的时间正值特殊时期。李建国等了一年,等来的不是分配工作,而是下乡劳动的一纸“诏书”。

原来,李建国接到通知,前往天津宁河东棘坨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既来之,则安之。下乡对于李建国而言,也不陌生,他本就是起于乡间地头,回去也是一种锻炼。古话不是常说:“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吗?总有一天,他这块金子还是要放光芒的。

在宁河公社,李建国干活卖力,从不抱怨,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从1972年开始,李建国就当上了宣传部干事,随后又到天津市农委宣传处工作。

天津,是全新的天地。李建国被天津市委书记李瑞环看中,当了贴身秘书。八十年代,李建国的仕途一升再升,历任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市委副秘书长。

1991年,李建国到天津市和平区任书记,充实地方行政区“一把手”的经验履历。1992年,李建国出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协助书记解决了天津发展的难题,促进了天津的经济发展。

1997年8月,51岁的李建国离开了福地天津,来到三秦大地陕西任省委书记。在任期间,李建国重视黄河治理,让头上的悬河变成了造福两岸的“母亲河”。

同时,李建国还看重文化。陕西戏曲广播在西安举行开播仪式时,李建国亲自到场,为戏曲广播题写了贺词:贴近陕西人民,弘扬秦腔艺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

翌年1月,李建国又不畏严寒,先后来到陕西日报和省广播电视单位看望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干部职工,和大家座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内容涉及整个新闻宣传工作。

2007年3月,中央又将李建国调回了家乡山东,接任山东省委书记。

2008年2月4日下午,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李建国在组织部长李玉妹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党校看望离退休老同志,并代表省委向他们赠送花篮。一个月后,62岁的李建国当选人大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官至副国级。

2017年,71岁的李建国基本告别了政坛,结束了仕途。如今李老已经78岁了,主政多地的他两鬓已经发白,不得不颐养天年,但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却并没有因年龄的增长而老去。

3 阅读:9497
鹤说历史

鹤说历史

每天定时更新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