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中国死磕治理70年,成效如何?

小婕评综合 2024-11-21 22:36:34
导读

你知道?黄土高原不仅是东方大国的地理瑰宝,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这片土地在开发与治理的博弈中,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从昔日的绿意盎然到如今的黄土飞扬,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黄土高原的历史面纱,探讨它对我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东方大国主要的地理高原之一,它并不是一座单独的山脉,而是因为地壳的变动和河流的长期冲刷,才形成了今时今日的被多条河流切割得支离破碎、黄土层极其厚重的高原地区。

由于黄土的成分主要是粘土和粉沙,风一吹就会飞扬起来,因此在古人眼中,这里便是黄土高原,黄土也成为了这里最显著的标志。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人类在这里生活、耕作,他们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这本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但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逐渐下降,从最初的53%降至清末时期的6.1%。

而到上世纪50年代,因为国家需要大量粮食来应对国际国内的各种压力,黄土高原被指定为重点开发地区,原本就不多的植被被彻底连根拔起,直到有一天再也看不到一片绿意时,人们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黄土高原是东方大国人口密度仅次于华东地区的第二大地区,常住人口已经高达1.2亿,面对这片土地上巨大的开发需求,即便是治理措施开始提上日程,但始终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在这里耕作。

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到1957年,该地区因黄土流失造成的入黄泥沙量竟高达16亿吨/年,这个数据甚至超过了当年整个黄河流域的泥沙总量。

下游人民用生命和安全诠释了泥沙对生活的影响,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清理河道,以保证水流畅通;而一旦遇到雨季,泥沙携带的洪水更是肆虐不止,冲毁了无数房屋和田地。

黄河是东方大国大河中流经土地最为贫瘠、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这一切都是黄土高原带来的恶果。

如果说入黄泥沙是一个需要时间去解决的问题,那么治理黄土高原则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因为它每年产生的泥沙量已经严重威胁到下游人民的生命安全。

而且,黄土高原作为东方大国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其作用不容忽视,一旦这里的农业彻底崩溃,那么用不了多久,整个国家也会因为失去这片土地而感到恐慌。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国家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治理工作,包括坡面治理、淤地坝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多个阶段,但因为当时国力尚弱,各项措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

但退耕还林行动的成功实施,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持。截至2017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改善至65%,而入黄泥沙量也减少到了年均2亿吨以下。

这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成绩,但细想其中的艰辛与付出,却让人心有戚戚焉。

小流域综合治理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黄土高原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始终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因为各地自然条件的不一样,导致一些治理措施在这里并不适用;再比如当时治理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了坡面治理上,却忽视了对小流域的管理。

有些地方甚至因为治理工作过于激进,让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而人们为了完成任务,无意中造成了更多的水土流失。

70年代末,东方大国第一部农村土地承包法出台,这项法律的实施在短时间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因为土地归农民所有,所以他们在使用土地时往往会考虑眼前利益,这就导致一些地方出现过度开发、乱挖乱建等现象,原本已经得到控制的水土流失抬头。

直到90年代,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被提出并实施,这才真正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问题。

结语

黄土高原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既有辉煌的过去,也有令人痛心的教训。治理与开发之间的平衡,真的是一门大学问。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这片土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你认为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黄土高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别忘了点赞支持哦!

0 阅读:8

小婕评综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