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却因为“效忠”而死去

阿辉历史说 2023-02-15 15:22:40

全文共1620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封建的古代历史中,帝王若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必须要有臣民的帮助,特别是忠于天下的贤臣。这些人,都是为国效力的。

这些人,要么是宋朝的文彦博,要么是明朝的张居正,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心中,都有一颗为皇上着想的心。

按理说,这样的人物在皇帝的心目中应该有着非凡的地位,值得陛下宠爱,可是在历史上却有一位因为为陛下考虑而死去的大臣。

晁错的大名,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他是一位著名的汉人,在政治上有着过人的天赋,他为汉朝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战略和计划。

如此一位贤相,最后却为了一己私欲而亡,这种结果,不仅让人震惊,也让后人叹息。

可以说,晁错在汉景帝时的英年早逝,是当时最大的悲哀,晁错又是怎么做到的?

晁错时期的政治形势

第1,分封

汉文皇帝时,晁错非常重视自己国家面对匈奴的威胁,主张积极准备,主动出击。汉文帝很乐意采纳他的建议,而且还颇有成效。

除了这些,晁错对百姓的土地征用也十分关注,作为一个国家,如果要增强军队的实力,那么农业就是一个长期规划。

于是,他请求汉文帝对发展农业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些提议,汉文帝都一一采纳。

晁错以敏锐的笔触,对当时全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分封、分封等。他多次向皇上提议,要求剥夺他的封地。

在防止某些历史悲剧的发生的同时,也能起到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作用。汉文帝时,此项建议并未付诸实施,汉景帝即位后,对晁错的才华和性格十分赞赏,便采纳了晁错的意见。

第2,利益错综复杂

可是到了汉景帝的时候,很少有大臣会主动去触碰藩王的利益,哪怕汉景帝也清楚,这些藩王对他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但一不小心,就会影响到双方的利益,最后导致万劫不复。但汉景帝相信晁错,最后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把削藩提上了日程。

这一举动,无疑让很多人心中一紧。先不说当时朝廷的情况,单说其他诸侯国,在知道是晁错提议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群起而攻之,这就是“七国之乱”。

晁错之死

原因一,性格使然

晁错早年跟随张恢,学的是法家的理念,晁错的一举一动,都带着一种严厉而又倔强的性格,特别是他的待人方式。

就像当年七国之乱,朝廷里没有一个人为晁错求情,甚至有人反对晁错,觉得他罪有应得。

晁错的父亲,在他向汉景帝建议削藩前,特意叮嘱他要小心行事,不可过于高调,以免树敌太多。

然而,晁错的骨子里早就被法家的教义所渗透,他的为人豪爽、冷酷、冷酷,在朝中也是比较冷酷的。

这样的人,一般不会与其他大臣有任何瓜葛,晁错的为人和行事作风,自然也会被人疏远。

理由2,政治利益的受害者

汉文帝时代,晁错提出的封疆大吏的建议之所以没有被采纳,是因为汉文帝深知藩地问题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利益,所以他不能贸然行事。

汉景帝对藩王很是不满,觉得晁错和他的政见不谋而合,所以在他登上皇位后,一直将晁错提升为皇亲国戚。

俗话说,树大招风,晁错在朝堂上的位置,被许多人羡慕,所有人都希望他能从官场上掉下来。那时候,七国之乱,诸位藩王都以击败晁错为借口,向朝廷宣战。

一人一句话,形成一道不容忽视的舆论,直指晁错。这时,朝廷中的一些保守派也纷纷站了起来,当着皇上的面,建议将晁错斩杀,以平息七国之怒。

那些保守的人在朝廷里的影响力很大,一旦涉及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挺身而出。

那时候,有好几位有头有脸的官员联合上书,甚至惊动了太后,所有人都同意将晁错斩杀,连带着三个家族也一并斩尽杀绝。

汉景帝自然不会让晁错就这么死去,没有一个有野心的皇帝会愿意失去一个为自己和国家考虑的人。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七国之乱让整个帝国都陷入了一片混乱,再加上当时的舆论和太后的压力,汉景帝终于忍无可忍,让人将晁错送到了东市。

晁错的死,自然不会让七国陷入混乱,七国诸侯都觉得这是因为皇帝太过懦弱,想要一鼓作气将汉朝一网打尽,加快攻打其他城池的速度。

晁错之死,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性事件,也可以说是一种政治上的一种牺牲。晁错的死,既是他自己,也是他的历史。

0 阅读:10

阿辉历史说

简介:历史是一段记录,是一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