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肠道“咕噜作响”,有些人却悄无声息,医生为你科普解读

笑南聊健康 2025-04-25 09:10:50

人到中年,身体各组织各器官开始走下坡路,消化系统也不例外。随着年龄增长,胃肠蠕动可能变缓,肠道功能逐渐减弱。有的人饭后一会儿就“咕噜噜”响个不停,仿佛在提醒你“饭吃饱了,该动动了”;而有的人却一天都没声音,好像肠道在打盹。这到底是为什么?今天,医生为你科普解读。

肠道“咕噜作响”究竟意味着什么?

肠鸣音是指肠道内气体和液体在蠕动过程中,通过肠腔产生的声响。正常的肠鸣音提示肠道蠕动功能良好,有助于食物消化与营养吸收。但声响太大或过小,都可能暗示某些问题。

有些人“咕噜作响”,有些人却悄无声息

1、与饮食结构有关

高纤维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进入肠道后,会吸水膨胀,促进蠕动并产生更多气体,肠鸣自然响亮。相反,长期摄入精制淀粉或油脂过多,肠道负担加重,蠕动减弱,声音就少。

2、与肠道菌群有关

肠道内益生菌会发酵不易消化的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和少量气体,助力蠕动。菌群失衡时,气体产生减少或产生过多臭气,肠鸣也会相应改变。

3、与胃肠动力有关

个体差异导致胃排空和肠蠕动速度不同。胃动力强、肠蠕动快的人,常伴随响亮肠鸣;而胃肠动力减退(如中老年人、手术后患者),肠道更易“沉默”。

4、与体质胖瘦有关

瘦弱者皮下脂肪少,肠道发出的声音容易穿透腹壁;而脂肪层较厚者,声波被“屏蔽”,肠鸣听起来微弱甚至听不到。

5、与情绪压力有关

情绪紧张、焦虑或过度兴奋,交感神经亢进,反而会抑制肠道蠕动,出现肠鸣减少;放松状态下副交感神经占优,肠道“咕噜”更明显。

6、与药物及刺激有关

某些促进肠蠕动的药物、泻药和益生菌制剂,会让肠鸣频繁;而抗抑郁药、止痛药、抗胆碱能药物等副作用之一就是抑制蠕动,使肠道无声。

7、与病理因素有关

若肠道长期“咕噜”过厉害,可能提示肠易激综合征或功能性腹泻;若肠鸣持续低沉或消失,则需警惕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重度便秘等隐性疾病。

身体这几种情况肠道响动异常,要提高警惕

肠鸣消失或微弱

伴随腹胀、恶心、呕吐、便秘,警惕肠梗阻或麻痹性肠梗阻。建议及时做腹部X光或CT检查,排除机械性梗阻。

餐后剧烈“咕噜”

如果每次进食后都伴随阵阵肠鸣、腹痛、腹泻,需考虑功能性胃肠病或肠易激综合征,建议就医做肠镜及相关功能检查。

伴随便血或体重骤降

肠鸣声音忽大忽小,又出现大便带血或不明原因消瘦,需警惕炎症性肠病、肠息肉或肠癌,务必尽快到医院消化科检查。

夜间无声

正常人夜间在深睡时肠鸣会明显减少,但若长时间彻底无声,且白天也极少响,可能提示胃肠动力严重不足,应排查神经源性或代谢性疾病。

保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规律作息,才是维护肠道健康的关键。如有异常响动或沉寂伴随不适,务必要及时就医,排除潜在危险。

1 阅读:470
笑南聊健康

笑南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