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无锡,是诗与味的交融。这座枕水而居的江南古城,既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画卷,亦有“蒌蒿满地芦芽短”的烟火。从江阴的螺蛳宴到宜兴的阳羡茶,从太湖畔的河鲜至山野间的野菜,无锡的春日餐桌,是一场穿越千年的诗意盛宴。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笔下荠菜的野趣,恰是无锡人春日餐桌的写照。荠菜肉馄饨是宜兴人的心头好,青翠的荠菜剁碎拌入肉馅,薄皮裹住春鲜,一口咬下,清甜微涩的汁水与肉香交融,仿佛将山野的晨露含入口中。

马兰头亦是春日宠儿,田间地头随手一采,焯水切碎,淋麻油、撒松子,便成一道“”。汪曾祺曾赞其“一箸入口,三春难忘”,无锡人则以这道凉拌小菜,唤醒蛰伏一冬的味蕾。

春笋更是不容错过,“尝鲜无不道春笋”,宜兴竹海新笋破土,或与咸肉同炖成,或与腊肉爆炒,脆嫩中带着泥土的芬芳,恰似陆游“雪沫乳花浮午盏”中的清欢。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笔下的江鲜之味,在无锡的春日餐桌化为极致。江阴双泾镇的螺蛳宴,以清明前的螺蛳为灵魂,爆炒时佐以黄酒、酱油,嗦一口螺肉,鲜汁迸裂,正是“明前螺蛳赛肥鹅”的俗谚印证。

河蚌亦是江南春味一绝,宜兴人取肥美蚌肉与春笋同炖,河鲜的醇厚与山珍的清新交融,汤色乳白,鲜得“撒顶”。而太湖河虾,白灼后蘸醋轻啜,弹牙的肉质裹挟着湖水的甘甜,恰如张耒“水清石出鱼可数”的闲适。

“雪芽为我求阳羡”,苏轼对阳羡茶的钟情,至今仍是无锡春日的风雅注脚。宜兴七万余亩茶园中,阳羡紫笋茶于清明前采摘,嫩芽经炒制后蜷曲如笋,冲泡时茶汤澄碧,入口鲜甜回甘,仿佛将漫山春色凝于一杯。饮茶之余,宜兴人亦爱以糖渍荸荠佐茶。荸荠去皮煮透,淋桂花蜜,清甜脆嫩与茶香交织,暗合杨万里“嚼雪吟香”的意境。

无锡的春日美食,亦藏于市井巷陌。南下塘古运河畔的“穆桂英”食肆,一碗雪菜肉丝面配草头饼,面汤清冽,草头饼外酥内糯,让人恍见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闲适。而南禅寺旁的青团,以艾草汁染就翠皮,裹入竹笋肉馅,蒸熟后软糯鲜香,恰似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温情。
无锡的春日,是味蕾与诗词的邂逅。从“荠花绕屋春泥香”的野菜,到“但爱鲈鱼美”的河鲜,再到“茶烟轻扬落花风”的茶韵,每一口皆是江南文脉的延续。正如运河之水滋养了这座古城,春日的时令之味亦在舌尖流淌,化作一曲永不褪色的《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