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之眼C普及背后的成本与取舍,天神之眼C是否符合高阶智驾 ?
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以一场声势浩大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宣告“全民智驾时代”正式到来。其全系车型标配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C”,覆盖7.88万元起的入门车型海鸥至20万元级旗舰车型汉,引发行业震动。然而,这场看似“科技普惠”的革命,却因数百万老车主无法升级系统而陷入争议。
比亚迪此次推出的“天神之眼C”系统,虽对外宣称“免费标配、加量不加价”为卖点,但其核心硬件配置(如前视三目摄像头、12颗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及专用智驾芯片)均需新车预埋。这意味着,2025年前购车的比亚迪车主,即便通过软件升级,也无法享受高阶智驾功能。
老车主的不满集中在两方面:
1. 技术落差加剧心理失衡:此前比亚迪20万元级车型如汉、唐未配备高阶智驾,而新势力竞品(如小鹏、智己)已在同价位实现城区领航功能。如今比亚迪以更低价格普及智驾,老车主直言“买早了”。
2. 硬件限制难解:天神之眼C依赖电容方向盘、专用传感器等硬件,老车型因未预埋相关模块,无法通过OTA升级实现功能。例如,电容方向盘的缺失导致系统无法检测驾驶员手部状态,违反现行法规。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逻辑:安全普惠与市场洗牌比亚迪此次战略的核心目标并非单纯技术突破,而是通过规模化普及重塑行业标准:
1. 安全驱动: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死亡率高达83%。天神之眼C的高速领航、100km/h AEB主动刹停等功能,旨在降低人为失误风险。
2. 成本控制优势:依托垂直整合能力,比亚迪将天神之眼C硬件成本压缩至行业低位(对比上汽五菱“云朵灵犀版”高出1万元售价),且不转嫁至车价,巩固其市场主导地位。
3. 倒逼行业转型:比亚迪年销500万辆的规模效应,迫使竞品车企重新评估商业模式。传统“选装付费”“订阅制”策略面临挑战,智能驾驶供应商议价空间进一步缩窄。
尽管比亚迪宣称天神之眼C为“高阶智驾”,但其技术定位仍存分歧:
硬件方案差异:天神之眼C采用纯视觉+毫米波雷达方案,算力84 TOPS(英伟达Orin N芯片),远低于激光雷达版本(如天神之眼A算力508 TOPS)。其功能集中于高速NOA、自动泊车等场景,城区领航仍需依赖后续OTA。
用户场景聚焦:通过“记忆领航”功能(记忆高频通勤路线),比亚迪以有限算力覆盖用户80%日常场景,回避城区复杂路况的技术瓶颈。
对此,业界评价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普及优于完美”,反对者则质疑其“高阶智驾”定义过于宽泛,天神之眼C更多就是在传统的L2级辅助驾驶上适当升级了一下,可能误导消费者。
行业震荡:车企股价暴跌与新规则诞生比亚迪战略发布次日,港股汽车板块集体下挫,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跌幅超5%,传统车企广汽、吉利亦受冲击。这背后折射出两大趋势:
1. 配置标准重构:消费者将高阶智驾视为“必备安全配置”,缺乏自研能力的车企面临成本攀升与市场份额流失的双重压力。
2. 商业模式颠覆:特斯拉引领的“软件付费”模式遭遇挑战,车企需在“标配智驾”与利润空间之间寻找新平衡点。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本质是一场以规模换技术迭代的豪赌:
数据积累加速进化:数百万新车上路将为其提供海量驾驶数据,弥补算法短板。
老车主权益待解:如何通过置换补贴、硬件改装方案缓解用户不满,将是品牌忠诚度维护的关键。
正如行业观察者所言:“比亚迪的普及与华为的突破,共同构成中国智能驾驶的双引擎。这场竞赛中,没有输家,只有时代的赢家。”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既是一次技术普惠的壮举,亦是一场商业规则的革命。当老车主的吐槽与新车的欢呼交织,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智能化浪潮的十字路口。或许,唯有时间能证明:这场“舍弃局部、换取全局”的棋局,是否真能引领行业走向更安全的未来。
(本文的数据整理来源于网络,最终以官方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