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无力!南明隆武皇帝,有明君风范,却被郑芝龙架空,遇难身亡

雁玉历史 2025-04-11 06:00:46

在清军入关后,努尔哈赤的孙子博洛亲王麾下的李成栋成为了平定南明的重要将领。他身着满族服饰,骑乘骏马,作为先锋大将率领满汉联军,在南中国的土地上纵横驰骋,目标直指南明隆武政权。

而这位隆武帝朱聿键,出身于明朝宗室唐王一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他的命运充满了坎坷与波折。

朱聿键的祖父老唐王,因其父——当时的唐王世子唇上长有大瘤,心生厌恶,对这对父子极尽冷落。甚至暗中将他们囚禁起来,企图通过断绝食物的方式让他们自生自灭。当时年仅12岁的朱聿键,与父亲在囚禁中度过了十六年的艰难岁月。幸亏有一位小官张书堂暗中相助,送来粗糙的米饭,才得以勉强存活。

在这漫长的囚禁期间,朱聿键并未消沉,而是潜心研读儒学经典,充实自我。

然而,命运多舛,当朱聿键的父亲眼看即将继承唐王之位时,却被其急于夺位的弟弟毒害。这位弟弟深知哥哥渴望治愈唇上的大瘤,便假意送药,声称可消除瘤子。唐王世子一心治病,不疑有他,饮下毒药后即刻身亡。

随后,老唐王打算立自己宠爱的小妾所生之子为世子,剥夺了朱聿键的世子身份。然而,地方官员在吊唁唐王世子时警告老唐王,称世子死因不明,若贸然更改继承人选,可能会招致朝廷的问责。老唐王惧怕日后被追究责任,于是匆忙立朱聿键为“世孙”。

三年后,老唐王病逝,朱聿键那位狠心的叔叔企图夺取袭封,但未能如愿。作为唐王嫡孙,朱聿键在朝廷恩准下,正式袭封为唐王,继承了本属于这一脉的爵位。

长期被压抑的朱聿键终于崭露头角,然而他性格刚烈,在宗室换授等事务上与崇祯朝的大臣产生诸多矛盾,得罪了不少权贵。崇祯九年,为了替父报仇,他毅然处死了那位毒害其父的叔叔。

恰在此时,清朝阿济格率军攻打北直隶等地。满怀报国热忱的唐王朱聿键不顾“藩王不掌兵”的祖制,私自招兵买马,从南阳出发北上勤王。虽然未与清军正面交锋,却在路上遭遇农民军,一番激战后互有胜负。

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夺位后,对藩王的防范极为严格。按照规定,藩王只能在王府享乐,不得擅自带兵离藩。即便朱聿键初衷是忠于朝廷,仍触怒了崇祯皇帝,随即被锦衣卫逮捕并投入凤阳皇室监狱。

无论王爷多么能耐,一旦成为“罪宗”,也只能认命。由于看守监狱的太监勒索不成,故意刁难这位唐王朱聿键。好在他早年有过多次牢狱经历,凭借顽强的意志力熬过了整整七年,最终保全性命。

明朝崇祯十六年,凤阳巡抚路振飞前往地方巡查,特地到监狱探望了一位声名显赫的王爷。此时的唐王朱聿键早已不复当年的锋芒,对路振飞表现得谦逊有礼,这让路振飞对他颇为欣赏,还特意安排人手给予他特殊照顾。

后来,崇祯帝在北京自尽,弘光帝继位后颁布特赦令,释放了被囚禁多年的宗室成员。朱聿键终于重获自由。然而,这位皇室贵胄的命运实在坎坷,43岁的他竟在牢中度过了整整24年。

被释放后,弘光朝廷并未恢复他的王爵,而是命他前往广西平乐府居住。然而,朱聿键刚走到杭州,弘光政权便迅速覆灭。此时,另一位明朝宗室潞王朱常汸在杭州称“监国”,但仅三天后,清军便兵临城下。令人失望的是,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潞王竟然选择投降,将杭州拱手让给清军。

就在前一天,朱聿键已悄然离开杭州。得知潞王被俘的消息后,黄道周等明朝旧臣纷纷上书,劝说朱聿键以“监国”身份主持大局。

在郑芝龙家族的支持下,朱聿键于建宁(今福建建瓯)正式称“监国”。二十天后,他在福州登基称帝,改元隆武,建立了南明的第二个政权。

按照宗室继承顺序,桂王朱由榔本应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但由于其远在广西,难以及时赶到江南。而朱聿键之所以被推举为帝,不仅因为他是宗室成员,还因为他曾被封于南阳——这片土地正是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家之地。这种地理上的巧合让大臣们心生期待,希望朱聿键能成为复兴明朝的象征,仿效光武帝中兴汉室。

然而,隆武帝登基当天却发生了一件不祥之事:典礼进行时突起狂风大雾,树木连根拔起,沙尘漫天。尚玺官的坐骑受惊,导致玉玺掉落并摔坏了一角。

众人见此情景无不心惊胆战,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尽管如此,隆武帝与群臣仍满怀决心,立志恢复明朝江山,展现出非凡的斗志与勇气。

隆武帝的经历与弘光帝的荒诞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他拥有宽慰臣子、乐于接受谏言的美德,并且展现出包容和远见,比如愿意接纳李自成“大顺军”的残部,共同抗清。此外,针对南明军队杀害剃发汉族平民的现象,隆武帝严令制止:“行军过程中不可随意杀戮,有发者为顺民,无发者为难民。”这一诏令深得民心,吸引了众多百姓前来投靠。

尽管隆武帝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但他始终被郑氏家族集团所左右。以郑芝龙、郑鸿逵、郑芝豹、郑影为首的郑氏家族原本是大海盗出身,在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地区横行数十年,既做贸易又从事劫掠活动。崇祯初年被招安后,他们利用天下大乱的机会不断扩张势力,增强自身实力。

郑芝龙等人拥立隆武帝,实际上是为了将他当作政治筹码。朝廷的实际权力完全掌握在郑家手中,隆武帝的抱负因此受到极大限制。

郑芝龙年少时便显桀骜之性,未满二十岁因与继母私通遭家族驱逐,自此投身海上,渐成一方枭雄。其家族虽权势煊赫,然多行不义,唯长子郑森(即郑成功)以孤忠气节留名青史。

郑成功生于日本平户,生母田川氏为东瀛女子。

1645年,郑芝龙携子觐见南明隆武帝。帝王见郑森英姿勃发,慨然抚其背曰:

“惜无帝女许卿,愿卿永守朱明社稷,勿忘今日!”

隆武帝遂赐国姓“朱”,更名“成功”,授御林军都督,享驸马仪制,“国姓爷”之名由此传扬。此举实为隆武政权笼络郑氏海上势力的权谋之策。

郑氏一族恃兵自重,将朝堂权柄视作商贾交易,鬻官敛财、鱼肉百姓之状较弘光朝马士英更甚。据《明季南略》载,其兵败溃退江南时仍纵兵劫掠,百姓竟悲呼:“清兵如蟹,何迟其来!”

海盗秉国、商贾弄权,南明颓势可见一斑。

鲁监国抗清屡战屡败

清廷的剃发令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浙江地区抗清斗争迅速蔓延。在起事之初,通常需要拥立一位象征性的人物作为号召。

当时明朝诸王或被杀、或投降、或逃亡,只剩下鲁王朱以海这位宗室成员可以被拥戴。

于是,原本已降清的明朝浙江防倭总兵王之仁重新举起反清大旗,与张国维等人于绍兴推举鲁王朱以海为“监国”,时间为七月十八日。

鲁王政权继续沿用“弘光”年号。然而,当时他们并不知道隆武政权已在福建成立。

朱以海是朱元璋的第十世孙。其兄朱以派原为鲁王,但在崇祯十五年清军攻入山东时,朱以派在封地兖州遇害。

朱以海幸运逃脱,并在一年多后袭封鲁王。他和唐王一样,都属于明宗室中的疏宗(第一代鲁王是朱元璋第十子,第一代唐王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正因为两人都是疏宗,所以在得知唐王称帝的消息后,鲁监国一方并未立即退位归藩。双方的大臣为了争夺拥立之功,纷纷上疏要求各自坚持己方的“招牌”。

隆武帝起初表现出很大的诚意,他派遣使者携带赏银前来,希望鲁监国承认其一统天下的地位,并试图笼络浙东地区的明朝官员和将领,承诺给予加官晋爵。

隆武帝与鲁王朱以海两支抗清力量本应携手合作,但现实却充满矛盾。张国维、王之仁等鲁王阵营的核心人物更倾向于拥立自家主公为帝,以此获取“定策元勋”的政治资本。从鲁监国写给隆武帝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仅以“皇叔父”相称,而非正式尊奉“陛下”,这充分暴露了他对隆武政权合法性的质疑。

在战略目标上,鲁监国及其幕僚迫切希望攻占南京,将其作为复兴明朝的象征性据点。一旦成功,便可顺势登基称帝,从而在法理上超越远在福建的隆武政权。

然而,理想虽丰满,现实却骨感。鲁监国的主要军事支柱——镇东侯方国安,不仅作战能力平庸,且品行堪忧。他收留了阮大铖、马士英等争议人物,并企图将他们引入鲁王政权,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朝堂内部的分裂。

此外,由于鲁监国对贵妃张氏的宠溺,其父张国俊得以加官晋爵,进而滥用职权,致使朝政混乱不堪。更为严重的是,鲁王麾下的军队耗费巨大,饷银开支无节制,给浙东八郡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负担,最终导致民心尽失。这些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使得鲁监国的抗清事业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1646年夏季,清朝征南大将军博洛率领数万大军从杭州向鲁监国的军队发起猛烈进攻。

然而,天公不作美,钱塘江这条通常水流湍急的河流遭遇了罕见的大旱,江水干涸,失去了天然屏障的作用。清军的骑兵趁机从干涸的河床和水浅处顺利渡江,明军难以抵挡,最终导致绍兴失守。

鲁监国被迫逃往海上以求自保。然而,他的部下却出现了分化:文臣谢三宾、武将方国安等人纷纷选择向清军投降。与此同时,大学士张国维以死明志,选择了自杀殉国;督师大学士朱大典更是带领全家自焚而亡;督师余煌投水自尽;

大臣陈函辉则在上吊前留下绝命诗:

“生为大明之人,死为大明之鬼。笑指白云深处,萧然一无所累!”

还有一位表现得极为刚烈的人物是王之仁。作为鲁监国麾下的“兴国公”,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派人将载有自己近百名家属的大船凿沉,让所有家人溺水而亡,以此表达对明朝的忠诚。随后,他登上一艘旗帜鲜明的大船,身着明朝官服,从容地驶向松江。

驻扎在松江的明朝叛将李成栋误以为王之仁前来投降,便迅速将其转送至南京的清朝“江南招抗大学士”洪承畴。

洪承畴对这位前朝高官礼遇有加,试图劝说他剃发降清。

然而,王之仁却毫不动摇,言辞铿锵地说道:“我是前朝重臣,国家灭亡理应殉节。我唯恐葬身于波涛之中,后人会误解我为逃避责任而逃跑。如今,我主动投案,只为求得一个明明白白的死法!”

洪承畴面带笑容,试图说服王之仁:“您对明朝忠心耿耿,但大势已去,天命所归。您应当顺应时局,为大清效力才是明智之举。”

王之仁听后勃然大怒,端坐唾骂道:“先帝为您立祠修庙,亲自祭奠,恩赐您全家荣耀,谁料您竟忘恩负义,引狼入室,真是猪狗不如!”这一番话让洪承畴羞愧难当,恼羞成怒之下,他下令将王之仁押赴刑场处决。

临刑之际,王之仁神色坦然,对围观的百姓大声说道:“活见人,死见尸!我对得起大明朝,青史上自有公正评价,我绝不做背弃国家的叛贼!”

隆武政权的覆亡

隆武帝登基后,始终面临着三方的严峻威胁:一方面受到郑氏家族的牵制;另一方面需要防范鲁王麾下的军队;此外,还有李成栋率领的清军步步紧逼。

在清军阵营中,汉将们的攻势尤为迅猛。顺治三年春,金声桓部已成功占领吉安,并迅速向赣南推进。

至九月,清军汉将高进库(原为高杰部下)等人攻下了战略重镇赣州。赣州作为连接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的关键咽喉要地,其失守标志着它落入清朝控制。

赣州的沦陷,主要归咎于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等人的私心作祟。由于他们对前农民军安置不当,导致内部人心涣散,缺乏统一协调,最终使得江西、湖南等地被清军逐一击破。在国难当头之际,明朝的文臣武将们考虑的并非国家大义与忠诚,而是个人及党派的利益。

面对如此困境,隆武帝无奈之下宣布亲自北伐以图挽回颓势。然而,统领大军的郑芝龙对此嗤之以鼻,转身离去,毫不理会。这位出身海盗商人的将领早已萌生降清之心,他只想割据福建,独霸一方。

相比之下,明朝的老忠臣黄道周则展现出实际行动的决心。年届六十的他毅然决然地提出要在皇帝之前北上抗清,以身报国。

黄道周,字幼平,福建漳州人士,天启二年进士出身,曾担任明熹宗的经筵展书官。在魏忠贤权势炙手可热之际,他始终坚守气节,不为之屈服。崇祯帝即位后,黄道周被重新起用为右中允,多次直言进谏,上疏痛斥奸臣周廷儒与温体仁,此举令崇祯帝颇为不满。

黄道周以文章与气节闻名于世,其为人严正刚直,不随波逐流,深受正人君子敬重。当崇祯帝重用庸才杨嗣昌时,黄道周极力劝阻,却触怒了崇祯帝,遭到贬谪至江西偏远之地。后来,杨嗣昌屡战屡败,最终羞愤自尽。崇祯帝追忆起黄道周的忠言,将其召回朝中。

然而,黄道周觐见时涕泪纵横,心灰意冷,遂请求告假归乡。这一决定无意间使他避开了甲申之变的浩劫。

弘光帝继位后,鉴于黄道周声望卓著,任命他为礼部尚书。然而,马士英等人掌控朝政,对黄道周提出的救国良策置若罔闻,使其徒具虚名而无所作为。南京失陷时,黄道周正因被排挤而出外祭拜大禹陵,因此幸免于难。

满怀忧国忧民之情,黄道周前往衢州拜见当时身为唐王的隆武帝,并呈递奏表劝其称帝。隆武帝极为钦佩黄道周的品行,当即授予他武英殿大学士之职。

然而,郑氏家族专横跋扈,郑芝龙身为武将却封侯爵,地位凌驾于黄道周之上。对此,众多文臣纷纷上书反对,进一步加剧了隆武朝廷中文官与武将之间的矛盾。

目睹郑氏家族按兵不动,各部军队怯懦观望的局势,已过花甲之年的黄道周向隆武帝进言: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君臣齐心,共同拼死一搏。作为大臣,我理应先于陛下行动,为天下人臣树立表率。”

隆武帝听后深受感动,泪流满面地为他送行。然而,由于人、财、物皆掌控在郑芝龙家族手中,隆武帝只能交给黄道周一百张空白委任状,却无法拨给一两军饷或一个士兵。黄道周凭借一腔忠义之心,自掏腰包并依靠朋友资助,带着万余两白银和几名弟子毅然出征。在他的感召下,福建各地的义民纷纷响应,近万人加入他的麾下。

然而,这支仓促组建的队伍毫无作战经验。怀着救国热忱,黄道周率领部队从福建进入江西,抵达广信(今上饶)。但清军早已抢先一步,占据了他原本计划用作大本营的徽州。

形势危急之下,黄道周紧急上疏隆武帝,请求增派援兵和粮饷。然而,郑芝龙等人对此置若罔闻。身为光杆皇帝的隆武帝也只能干着急,对老忠臣陷入困境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

如此临危受命、毅然出征,郑氏家族仍在朝中散布谣言,指责黄道周勾结外臣,意图谋反。

黄道周愤然上书自辩:

“臣无一亩之田、无一栋房屋,幸得蒙主上怜悯、亲友信任,却无法让那些如犬豕豺狼般的奸佞理解。臣年已六十,既无险恶之心与诽谤之语招致小人仇恨,也无奇功伟绩引起权贵嫉妒,唯独怀着一片赤诚之心,愿与高皇列宗及天下百姓共对青天!臣虽平庸,但有幸遇明主,君臣相知如鱼水。

一个月内,臣四次上疏请求援兵。至于子弟们募义勤王,虽是天性使然,但也担忧臣孤身只影,陷入绝境,每次相见都涕泪横流。近日暑气未消,毒水泛滥,我军自延至宁,因缺水只能饮谷水,士兵九成染病。

一日操练,十队之中竟有半数士卒虚弱不起,痛失健将陈伯舆。他智勇双全,箭术精湛,力能扛千斤,却不幸病逝,令人悲痛不已。如今稍有好转,众将士仍劝臣出关征战。呜呼!这些都是忠臣良将,感念朝廷恩宠而奋不顾身!”

“然而,朝中诸臣不但不洗心革面、同仇敌忾,反而恶意中伤、无端猜忌,不知居心何在?若陛下不愿做刘备,臣也不屑为诸葛亮;若陛下不愿为宋高宗,臣更不屑为李纲。目标不高远,则庸碌奸佞之人必将趋附;看人过于低贱,则奸诈豪强之徒必蜂拥而至。古往今来,谗言总针对贤能之人,近世人才多因苟且卑贱而沉沦。望陛下明察!”

毕竟身为文臣,黄道周在军事战略上缺乏远见。

其招兵告示中充满书生理想,内容繁琐冗长:

“钦命直省招征事宜联络恢复两京少保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黄为出师事:本阁部行军,贵在简练明静。每十五人为一伍,其中一人负责挑带粮食兵器,一人负责携带衅具,一人负责搬运帐席被窝,不得借宿民舍或穿行城市;违者重斩轻馘,决不宽恕。

约一百八十人为一阵,设游击一员;两游击隶属于一参将。凡参将十员、游击二十员,统兵三千六百五十人。务必精选精壮之士,一切行动遵从法令。参将二人隶属一主将,事务大小相互配合,情法兼顾,不可偏执己见,以免产生矛盾。

现以风、云、雷、雨、虎、豹、熊、骊、龙、象为号,每号设参将一员、游击二员、兵士三百六十人,务必整齐办理,不得有误。

查点时若发现失伍或违令者,立即斩首示众。待功成之日,一体题请封赏升迁。”

隆武元年十月十五日给

身处清军占领的婺源县城中的明朝县令(黄道周的学生)发来密信,声称愿意充当内应,请老师率军前来攻取婺源。然而,此人早已投靠清廷,成为叛徒。

黄道周不知是计,轻率地派遣三路兵马出发。然而,这支部队如同一盘散沙,士兵与将领都不懂军事,结果在半路上被提前埋伏好的清军逐一击破。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者明知局势已无可挽回,却依然选择坚持到底,抱着必死的决心,他拒绝退回福建,坚守广信府这座孤城。

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黄道周手下仅剩三百人、十匹战马,但仍然毫不犹豫地奋勇向前。

途中,黄道周遇到了曾经史可法麾下的大将张天禄。然而,此人早已投降清朝,并率领清军一举击溃了黄道周的义师,将其活捉,押送至婺源县城的大牢看守。

张天禄因俘获隆武帝手下的大学士而欣喜若狂,试图以卑躬屈膝的态度劝说黄道周投降。然而,他的行为换来的是老英雄的一顿痛骂。

随后,洪承畴派人前来劝降,带着美酒佳茶表达所谓的“敬意”,并谄媚地说道:“请黄相国喝一杯清茶。”

黄道周愤怒地将茶杯掷于地上,痛斥洪承畴背叛国家、卖主求荣。从那以后,他开始绝食,并创作了《自悼》八首诗,以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决心。以下是其中三首:

乐毅未归赵,鲁连不入秦;两书传白璧,只手动青苹。得止吾何憾,徽名世所亲。

苍茫樵采者,不易写归麐。已发英雄叹,仍多亲戚怜;经营文谢后,可在殷房前。

夫子宁欺我,长文尚有天;春秋二百载,研泪纪新编。求仁何所怨?失道未忘愁;

故主日初旭,余生鸟自投。断崖千尺网,一苇大江舟。狂稺看吾独,驰驱答众尤。

由于黄道周地位显赫、声名远扬,他最终被押解至南京关押。

洪承畴亲自前往关押地点(原为南京宫城内的尚膳监),企图劝降。

然而,黄道周迎面便是一声怒喝:“洪承畴早已为大明尽忠殉义,哪里又冒出一个洪承畴!你这个小人,休要冒充大明英烈!”洪承畴羞愧难当,无言以对,只能狼狈而退。

在被囚禁的日子里,黄道周依然保持平常心,与一同被关押的弟子们一起研习经典、吟诗作文,并创作了数卷诗文。《台湾外记》中保留了几首他的诗作,现摘录如下:

火树难开眼,冰城倦着身;支天千古事,失路一时人。碧血题香草,白发逐钓纶。

更无遗恨处,搔首为君亲。诸子收吾骨,青天知我心;为谁分扳荡?不忍共浮沉。

鹤怨空山曲,鸡啼中夜阴;南阳归路远,恨作卧龙吟。羹沸犹余鼎,鱼空守暮矶;

依然城郭在,仿佛人民非。溪浅须眉照,山深薇蕨肥;黄冠沧海里,望望未曾归。

闻听滩头飞鸟斜,伤心何处动悲笳?英雄运尽无良算,身亦轻来陷左车。

黄道周在狱中关押了两个多月后,清廷决定将他处死。临刑前,他给家人留下书信:“纲常万古,性命千秋。天地知我,家人何忧!”

在被押往刑场途中,行至南京东华门时,黄道周执意坐下不起身,大声说道:“这里离太祖皇帝陵寝很近,就在这里行刑吧!”

抬头间,黄道周看到市坊中有福建门牌,这位老英雄更加坚定了在此受死的决心:“福建,皇帝就在那里,临行前向君王告别,这是臣子应有的礼节。”随后,他面向南方拜了两拜,从容赴死。

与他一同遇难的还有职方主事赵士超等几位弟子和门人。

黄道周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著有《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等著作,还曾用自己推算的命理预测未来。在他去世后,家人整理其手稿时,竟发现他早已预言自己将在丙戌年去世,而这正是他最终牺牲的那一年。

在愤怒的情绪驱使下,隆武帝最终不再理会郑氏的劝阻,毅然率领数千明军踏上“御驾亲征”的征程。然而,就在他出发之际,平日里在水上横行霸道、烧杀掳掠的郑影等人却突然放弃了新城(今江西黎川),仓皇撤离,导致防线门户大开。实际上,郑芝龙早已暗中与清军达成投降协议,福建各地关隘也因此无人驻守。

与此同时,李成栋指挥的清军一路势如破竹,在浙江等地接连取得胜利,相继攻占绍兴、东阳、金华和平州,并迅速突破由郑鸿逵镇守的仙霞关。

隆武帝原本计划逃往湖南,但未能成功,转而试图经汀州前往江西。然而,所谓的“御驾亲征”,此时已沦为一场狼狈不堪的“御驾亲逃”。他的臣子们纷纷离心离德,叛变投敌,而李成栋则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指挥能力,两相对比,令人唏嘘不已。

即便在如此危急存亡的关头,隆武帝依然酷爱读书,坚持带着十车书籍随行。这些沉重的书籍不仅拖累了队伍的行进速度,更使得他们在狭窄的小路上举步维艰,进一步加剧了逃跑的困难。

当隆武帝抵达汀州时,跟随他的士兵仅剩下五百余人。刚在此地稍作喘息,次日凌晨便有一支伪装成明军的人马来到城门前,声称前来护驾。守城士兵未加防备便打开了城门,不料这些人竟是李成栋派来的清军化装部队。

进城后,清军高声喝问:“谁是隆武?”

随驾的福清伯周之藩挺身而出,假扮皇帝大声回应:“我就是大明皇帝!”随即遭到乱箭射击。

周之藩拔箭反击,亲手击杀数十名敌人,最终因脑后中箭坠马而亡。将军熊纬则带领二十余人奋勇抵抗,直至喉咙中箭倒地而死。

隆武帝闻声惊醒,手持利刃冲入府堂,却瞬间被清军乱箭射杀。

在突袭中,隆武帝一家三口——包括他自己、皇后曾氏以及尚不满月的皇子——全部遇难。

事后,隆武帝一家三口的人头被献给清廷,李成栋因此受到高度嘉奖,被命令与佟养甲共同驻守福州,以监视局势变化。

在南明诸帝之中,隆武帝堪称最具帝王风范的一位。他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始终将恢复大明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并坚定地投身于抗清事业。然而,遗憾的是,由于郑芝龙家族的专横跋扈,隆武帝屡屡受到牵制,难以施展抱负,最终壮志未酬,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0 阅读:13
雁玉历史

雁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