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孝之君——朱瞻基,宣德治世,明朝国力达到鼎盛,奈何英年早逝

雁玉历史 2025-04-20 06:06:53
仁孝之君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初期一位值得肯定的守成之君。他在位十年间,推行了一系列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朱瞻基的政治成就中,凝聚了其母亲诚孝皇后的诸多心血。从他身为皇太孙到登上帝位,一直受到母亲的悉心教导与指导。诚孝皇后不仅勤于管理内政,还积极参与外政事务,堪称教子有方。朱瞻基自幼便十分孝顺母亲,始终虚心听取她的教诲,这对他在日后处理国家大事时产生了积极影响。

即位后,朱瞻基尊称生母张氏为皇太后。每逢军情或国事要务,他都会向母亲汇报,并遵循她的建议行事。

皇太后也全心全意辅佐儿子治理朝政,努力防止出现任何失误。她常常告诫朱瞻基要勤勉理政,遇事多倚重辅臣,广泛听取意见,避免独断专行,珍视百姓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朱瞻基对母亲表现得极为孝顺。每天早晚,他都会前往西宫向母亲请安,细心照料她的起居,观察她的气色与身体状况。母亲见到儿子也甚感欣慰,常向他询问政事处理是否妥当。

朱瞻基则认真作答,并向母亲汇报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征询她的意见。每次交流之后,皇太后都感到非常满意。朱瞻基不仅自身孝敬母亲,还教导两宫皇后尊敬、侍奉皇太后,使得整个家庭关系极为融洽和谐。

即便遇到紧急事务需要处理,只要皇太后召见,朱瞻基都会立即前往,毫不拖延。他在历代帝王中,以对母亲的孝顺著称。

在宣德三年(1428年)的二月,明宣宗朱瞻基陪同母亲游览西苑。胡皇后与孙皇妃也随行伺候。朱瞻基亲自搀扶太后下车,并陪她登上万岁山。

到达山顶后,朱瞻基敬酒为母祝寿,还即兴献诗赞美太后。太后兴致盎然,亲自为儿子斟酒,并教导他说:“如今天下太平无事,我们母子能共享欢乐,这都是上天和祖宗的恩赐。天下百姓如同上天与祖宗的孩子,君主的责任就是保障他们的安宁,避免因饥寒而动荡。唯有百姓安乐,我们的幸福才能长久。”

朱瞻基听后叩首回应:“母亲的教诲,儿臣铭记于心。”当天,皇帝陪伴太后尽兴游玩至深夜,最后与皇后、皇妃一同送太后回宫。

到了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基又陪太后前往长陵和献陵。他骑马在前引路,到桥边时下马搀扶太后车驾前行。

沿途百姓夹道欢迎,驻跸之处常有人跪拜高呼“万岁”。太后对朱瞻基说:“百姓如此爱戴君王,是国家安定的根本,你应当倍加珍惜。”

在返回途中经过农家时,太后召见一位老妇人,询问其生产生活状况,并赐予钞币。当地百姓将自家种植的蔬果和自酿的酒献给太后和皇帝品尝。太后接过后递给朱瞻基说:“这才是真正的农家风味啊!”

太后以贴近民心、平易近人的态度指导皇帝治理国家,堪称贤德之太后。

当时,跟随的重臣如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及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和杨溥等请求前往行殿拜见皇太后。

皇太后接见了他们,并高度赞扬了他们每日勤勉辅佐皇帝的辛劳。她说道:“你们都是先朝的老臣,务必要全力辅佐新君。”

一日,明宣宗朱瞻基对杨士奇提及:“皇太后在拜谒皇陵归来后,盛赞你们办事严谨且娴熟,特别肯定了你们的功绩。她说张辅身为武将却深明大义;蹇义为人谨慎且忠厚,只是稍显优柔寡断;而你则能坚守正道,直言无忌。先帝虽然有时对你进谏不太高兴,但最终还是采纳了你的建议,从而避免了重大失误。不过,先帝临终前仍对三件事情未能听从你的意见感到遗憾。”

杨士奇听闻皇太后的褒奖后,连连叩头致谢。皇太后对明宣宗朱瞻基的谆谆教诲对他影响深远。正是由于皇太后的悉心教导,明宣宗在执政期间保持政治清明,成为一代“盛世”之主。

作为“承平之主”的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时,距离明朝开国尚近,太祖与成祖的勤政精神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他对国家大事不敢有丝毫懈怠,对待政务尽心尽力。再加上他重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一批贤能大臣,君臣齐心协力,朝廷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在此背景下,明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均步入鼎盛阶段。

随着明朝社会的繁荣昌盛,明宣宗朱瞻基逐渐过上了追求享乐与奢华的生活。他热衷于游猎玩乐,使得宫廷生活也变得愈发奢侈。在朱瞻基的影响下,朝廷中的大臣和官僚们纷纷沉迷于享乐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奢侈为荣的不良风气。

朱瞻基即位数年后,认为江山稳固、社会安定,于是效仿古代帝王,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带领大臣登万岁山、游太液池,尽情寻欢作乐。他还规定每年年初允许百官休假半个月,让他们选择游玩胜地,设宴畅饮,尽情欢呼跳跃,享受欢乐时光。

朱瞻基常常游览西苑,并邀请大学士们陪同,君臣一同吟诗作赋、品评文章,呈现出一幅皇帝与大臣共享太平盛世的美好画卷。这种景象被朝野上下传为佳话。

在上有贤明的皇帝、下有同心同德辅佐朝政的大臣的情况下,天下一片祥和,仿佛进入了太平盛世。刚刚册封孙贵妃为皇后的朱瞻基心情大好,想要外出游玩放松一番。

群臣陪同朱瞻基一起游览万岁山。这座皇家园林树木葱郁、景色迷人,山上建有六七座金碧辉煌的殿亭,十分壮观。朱瞻基常与皇太后、皇后在此游玩、狩猎。此次游览万岁山时,朱瞻基并未乘车,而是骑马登山,率领一支浩浩荡荡的马队前行。宦官骑马在前开路,充任向导。朱瞻基与众大臣骑马登上山顶,场面威风壮观,长长的马队在山间小道上蜿蜒前行。

一路上,众人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春天山间的秀丽景色。到达山顶后,朱瞻基与众大臣、侍从俯瞰群山,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景象,四周景色宛如仙境。游览完万岁山后,朱瞻基又与众臣乘御舟畅游太液池,尽享太平盛世之乐。

太液池周长十余里,池中建有大梁以便通行。池畔种植着上等树木与名贵花草,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池中央有一玉龙雕塑,高达一丈,口中喷出泉水直泻而下,仿若瀑布,景色美不胜收。

明宣宗朱瞻基登上御舟后,看着大臣们齐心协力划桨,便指着船说道:“治理国家就如同划这艘大船一般,穿越大江大河,需要你们全力相助才能成功。”蹇义等人连忙叩谢,高呼“万岁”。

朱瞻基心情愉悦,又特意将杨士奇、杨荣唤至身旁,对他们说:“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虽然不能沉迷于安逸享乐,但古人追求的游玩之趣也不应废弃。”

朱瞻基一心想要寻欢作乐,却又担心群臣议论他贪图享受,于是引用古人之事为自己辩解。

随后,朱瞻基与众位大臣游览了万岁山和太液池,仍觉意犹未尽,便下令继续前往小山游玩。

登上小山后,明宣宗朱瞻基与随行的大臣、侍从们都感到疲惫,于是朱瞻基下令原地休息。此时,侍从太监已准备好了酒菜,恭敬地呈给皇帝与诸位大臣。

大臣们陪伴朱瞻基饮酒作乐,纷纷向他敬酒,朱瞻基也开怀畅饮。待到尽兴而归时,他已经略带醉意。

同年七月的一个秋风送爽之日,朱瞻基邀请蹇义、夏原吉、杨士奇和杨荣一同前往东苑游览,并在东庑设宴犒赏众人。君臣之间推杯换盏,气氛融洽欢快。其间,朱瞻基与蹇义等人畅谈许久,话题涵盖天文地理、国计民生,内容广泛且深入。

交谈中,朱瞻基说道:“此处虽为简陋草屋,却是我休憩之所。虽不及‘不剪茅茨’那般朴素,但也表明我对节俭的重视。”

随后,朱瞻基又前往河边撒网捕鱼,还命太监将捕获的鱼煮熟供众人享用。由此可见,朱瞻基是一位既勤于政事又注重休闲娱乐的皇帝。

惩治贪官

刘观是明朝初年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的御史,曾一度权势显赫。然而,随着官职的不断升迁,他的贪婪之心也日益膨胀,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刘观,出身于雄县,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太谷县丞。后因表现出色,受到推荐而晋升为监察御史。至洪武三十年(1397年),他再次得到提拔,成为左佥都御史。

进入永乐年间,刘观的仕途继续攀升。永乐元年(1403年),他被任命为云南按察使,但尚未赴任便改任户部右侍郎。次年(1404年),他又调任左副都御史。在这一职位上,他能够秉持正义,处理案件果断有力,深得皇帝的信任与重用。

然而,在永乐七年(1409年),刘观因政务处理不当触犯法律,遭到皇太子的批评,并准备对他施以惩罚。

不过,永乐帝得知此事后特别指示皇太子:“大臣若犯小错,不应立即严惩。”此后,刘观仍被派遣到各地执行重要任务,如参与凉州叛羌的征讨、督办黄河漕道疏浚、巡抚陕西并考察地方官吏等,政绩颇为显著。

到了仁宗即位时,刘观被提升为太子少保,享受二品官员的俸禄,这是一项极高的荣誉。然而,在仁宗时期,大理寺少卿弋谦直言上书,揭露当时的社会弊病,惹怒了皇帝,因而遭受处罚。

刘观为了迎合仁宗,命令手下十四道御史联名弹劾弋谦,并将其投入大牢。这一行为使刘观遭到朝中正直大臣们的鄙视。

刘观的一生可谓起落分明,从一名普通官员逐渐升至高位,却因贪婪与谄媚而失去了应有的尊严与尊重,最终自食其果。

仁宗驾崩后,宜宗登基。在仁宣之治期间,随着明朝社会逐渐走向稳定、繁荣与进步,朝廷上下沉浸在一片太平盛世的欢乐氛围中。

宣德初年,朝中大臣和官僚为追求享乐,频繁举办宴席与聚会,以奢华和声色犬马来互相炫耀。歌妓满堂成为常态,而贪污腐败之风也愈演愈烈,成为朝廷政治的一大顽疾。

刘观历经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已从 最初的清廉官员蜕变为一个贪污受贿、罪大恶极的腐败分子。他私下大肆收受贿赂,道德败坏。其手下众御史纷纷效仿,争相贪污受贿,到各地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毫无忌惮,严重危害地方民生。

宣德三年(1428年)六月,明宣宗朱瞻基针对当时官场贪污腐化的现象,召见了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人到文华门前。他语重心长地对众位大臣说道:“先祖在位时,朝廷上下风气清正,官员们都能严于律己,恪守本分,从未出现过贪污腐败的现象。然而近年来,贪污成风,行贿受贿之事屡见不鲜,且愈演愈烈,难以遏制。这是为何呢?”

听完皇帝的提问,杨士奇率先回答道:“永乐末期,朝廷中已逐渐出现了贪污之风,只是那时刚刚萌芽,远没有如今这般严重。”

杨荣随后补充道:“永乐末年,最臭名昭著的贪官当属方宾,他的贪婪程度无人能及。”

朱瞻基听后,追问道:“那么今日朝中,谁又是最为贪婪之人?”

杨荣毫不犹豫地答道:“当今朝廷中,刘观的贪腐最为严重。”

杨士奇接着说道:“刘观身为都御史,却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其下属御史们也纷纷效仿,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们以巡视地方为名,实则四处掠夺百姓财物。这种恶劣风气还影响到了地方官员,导致上下效仿,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贪污腐化的风气蔓延至全国各地,难以控制。”

听完两位大臣的分析,朱瞻基既愤怒又叹息。他当即下令道:“清除邪恶必须彻底,将刘观革职查办,严惩不贷!”

在决定罢免大贪污犯刘观并对其进行查办后,明宣宗朱瞻基面临一个难题:谁来接替刘观担任左都御史?这让他感到十分困扰。于是,他向杨士奇和杨荣征求建议。

杨士奇回答道:“通政使顾佐为人清廉正直,且极有威望,可胜任此职。”

杨荣进一步补充说:“顾佐在京尹任上时,对下属严格管理、考核,任职期间整顿风气,清除积弊,政绩斐然,是一位难得的好官。”

听了杨荣的评价,明宣宗朱瞻基甚感欣慰。在杨士奇和杨荣的推荐下,他颁布诏令:革除刘观左都御史之职,命其离京巡查河道;同时任命顾佐为左都御史,取代刘观的职位。

在大学士杨士奇和杨荣的辅佐下,明宣宗朱瞻基成功惩治了贪污犯刘观。这一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民众纷纷拍手称快,百姓的不满情绪得以平息。此外,这也给那些存在贪污、行贿、受贿行为的官员敲响了警钟,促使他们悬崖勒马,改过自新。

刘观贪污案曝光后,一些了解内情的下属纷纷上书明宣宗朱瞻基,揭发刘观父子的贪污罪行,弹劾刘观违法的事实,并指控其子刘辐的诸多贪赃枉法行为。

明宣宗朱瞻基阅毕奏章后怒不可遏,随即下令逮捕刘观父子,并将其押至公堂,出示相关揭发材料。然而,刘观拒不认罪,还上书为自己辩解。

见刘观态度顽固,朱瞻基更加愤怒,遂拿出廷臣先后呈上的密奏,其中包含刘观非法获取黄金超千两的确凿证据。面对铁证如山,刘观最终不得不如实招供,低头认罪。随后,他被投入锦衣卫监狱。

宣德四年(1429年),刘观依法被判处死刑。

然而,经过杨士奇与杨荣的奏请,明宣宗朱瞻基最终同意免除刘观的死罪。按照处置结果,刘观的儿子刘辐被发配至辽东戍边,而刘观则需随同前往。在途中,刘观因患风寒不幸去世。通过罢免刘观一案,明宣宗达到了惩前毖后、警示百官的目的,有效整顿了吏治,改善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到了宣德七年(1432年),杨士奇再次上奏,建议派遣风宪官对各级主管官员进行考核,以清查是否存在贪赃枉法的行为。明宣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从而进一步遏制了明代官场中的贪腐现象,净化了政治环境。

宣德三年(1428年)六月,明宣宗下令将工部尚书吴中逮捕归案,同时剥夺其少保职位,并罚扣一年的俸禄。

吴中,字思正,武城人士,于洪武末年曾任职营州后屯卫经历。靖难之役期间,当朱棣攻打大宁时,吴中主动出城投降。此后,在押运粮草、军饷以及抵御敌军方面屡建功勋,逐步升迁至右都御史。

永乐五年(1407年),吴中改任工部尚书。永乐十九年(1421年),由于劝阻成祖北征之事,他遭到囚禁。直至仁宗登基,才将其释放并恢复原职,还加封太子少保头衔。待到明宣宗即位后,尽管吴中是前朝功臣、资深元老,但一旦触犯法律,宣宗依旧坚持依法严惩,彰显了公正无私的治国理念。

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明宣宗朱瞻基怜悯山西受灾的百姓,特下旨免除山西各受灾地区的赋税。当时,负责工部事务的尚书吴中向朝廷上奏称:“山西省派往京城服役的工匠们,如今已到了轮换的时间。”

明宣宗朱瞻基看完奏章后,当即批复道:“山西自去年起便久旱无雨,庄稼颗粒无收,灾情十分严重。百姓四处乞讨,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又怎能承担徭役之责?今后凡是受灾地区,一律停止派遣徭役。如今仍在京城服役的工匠,应立即遣返回乡,并妥善安排,以缓解他们的困苦。”这道谕旨下达后,工部迅速释放工匠,免除差役,减轻了民众的负担,深得工匠们的拥护。

明宣宗朱瞻基多次叮嘱工部尚书吴中等人:“对于那些年老体弱、病残且无法服劳役的工匠,应当立刻免除差役,让他们回家。”

然而,吴中等人并未严格执行宣宗的旨意,依旧强迫无法服役的工匠继续工作,对他们进行剥削。

于是,明宣宗朱瞻基再次下令,要求他们立即免除老年、幼小及患病工匠的徭役,并送其返乡。同时,他批评吴中等人不遵从朝廷命令,质问他们的仁义之心何在,为何如此不顾人情,残害百姓?这样的行为怎能称得上是为百姓服务的好官?他还警告他们必须认真反省自身,否则将以失职之罪予以惩处。

见到明宣宗朱瞻基真的发怒了,吴中等人再也不敢违抗圣意,随即对服役的工匠们展开了一次全面、细致的大规模调查。

对于那些年老、年幼以及患病残疾,已经无法继续从事劳役的工匠,全部进行了登记,并允许他们返回家乡休养,今后不再征召其服役。同时,朝廷还为他们提供了返乡的费用,以彰显皇上的恩德。这些工匠常年在外服劳役,饱受艰辛,过着凄苦的生活。当他们得知自己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时,无不欢欣鼓舞,高呼万岁,表达对皇上的感激之情。

宣德三年(1428年)六月,时任工部尚书的吴中利用手中的职权,与宦官杨庆相互勾结,私自将官府的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大批量转移到杨庆手中,再由杨庆转运至其家中,修建了一座豪华壮观的私人宅邸,距离皇宫不远。

一天,明宣宗朱瞻基登上皇宫城楼,远远望见一座极为华丽的私人住宅。他身边的侍从回答道:“那是工部尚书吴中的私宅。”

明宣宗朱瞻基立刻追问:“他从哪里弄来这么多钱财,竟能买到如此优质的材料?”

有人如实禀报道:“这是他将公家的木材和砖瓦据为己有,用以建造这座奢华的府邸。”

听闻此事后,明宣宗朱瞻基勃然大怒,当即下旨将工部尚书吴中关押起来,等待审讯和惩处。吴中入狱数日后,裴宗汉借管理木厂之便,窃取官家木材贩卖牟利,最终也被告发。为逃避罪责,他重金贿赂宦官杨庆,企图蒙混过关。

然而,此事终究败露,明宣宗朱瞻基闻讯后震怒,下令将裴宗汉交由锦衣卫严查处置。

针对接连发生的两起盗窃官木案件,明宣宗朱瞻基深感忧虑,特召都御史训话:“北京各厂、库、局所储备的木材、石料、砖瓦等物资,皆由各地军民辛勤劳作、砍伐采集、精心加工后运至京城,用以备国家不时之需。然而,工部官员及负责看守之人,竟无视公物神圣,肆意侵吞或私自赠予他人,此类事件屡见不鲜,实属严重。你须即刻命各厂、库、局详尽清点库存,登记造册,不得有误。若有拒不改正者,本人处死,全家发配边疆。”

法司审理吴中一案时认定,其身为监守官员却监守自盗,且勾结内廷宦官,罪无可恕,当判死刑。但明宣宗念其为皇祖旧臣,且先朝功勋卓著,决定网开一面,仅革去少保之职,并罚俸一年。这一处理结果,无疑向朝中贪腐之徒敲响了警钟。

近忠臣,远小人

明宣宗朱瞻基在治理国家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重用忠臣、打击小人。他深刻反思了历代君王因偏信小人、迫害忠良而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些教训不仅害国害民,更动摇了王朝的根本。因此,朱瞻基经常与大臣们探讨历史上小人祸国的案例,以此警示群臣,要求他们明辨是非,依据公理行事。

在宣德二年(1427年),朱瞻基曾召见户部尚书夏原吉,二人共同探讨了古代君王因偏听偏信而导致的悲剧。

朱瞻基总结道:小人的建议表面上看似为国为民,实则暗藏祸心。从古至今,凡是贤明之士无不痛恨小人。例如,上古时期的舜帝厌恶谗言,春秋时代的孔子远离奸佞之人,而唐太宗更是将进谗言的小人视为国贼予以严惩。

朱瞻基表示,自己对小人谗言的危害极为重视,一旦发现此类行为,必定果断制止,绝不让奸人得逞。他还以史为鉴,列举了许多因轻信小人而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以此提醒自己和大臣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被小人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他希望朝廷上下都能齐心协力,共同防范小人作祟,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宣德初年,朝廷政策仍存在诸多缺陷。南京司法系统不健全,随意判决、逮捕被告人。一些奸人常通过捏造罪名向上诉,导致大量冤案,忠臣良民深受其害。

明宣宗朱瞻基得知后,下令都察院颁布禁令:此后所有上诉案件须送至北京审理,仅允许京城军民诉讼在当地处理。这一法令有效遏制了恶意诬告忠臣的行为。

当时,朝廷发生一起诬陷忠臣的事件。最终,奸臣受惩,忠臣获保并重用。钦差宦官裴可力被派往浙江监督政务。

浙江某汤姓千户闻讯惶恐,因其在当地作恶多端。为自保,他计划贿赂裴可力以求勾结。裴到后,汤大摆宴席讨好,并多次献上金银财宝。

裴可力在金钱诱惑下与汤千户狼狈为奸,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民众愤恨不已,纷纷向朝廷揭露二人罪行,请求严惩。

随后,朝廷委派按察使林硕前往浙江实施整治工作。林硕到任后迅速行动,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制度,致力于整顿吏治、清理贪腐,并为当地百姓谋取实际利益。

然而,汤千户对林硕的到来充满恐惧与抗拒,因为林硕推行的政策和制度严重威胁到了他的既得利益,限制了他的肆意妄为。

为了打击报复,汤千户向裴可力诋毁林硕,而裴可力听信谗言后心生怨恨,认为林硕此行是针对自己、意图夺取权位并对其进行监督调查。

于是,裴可力精心策划了一道诬告奏章递交给朝廷,指控林硕在浙江任职期间发表讥讽诽谤朝廷的言论,且故意阻碍明宣宗朱瞻基颁布的诏书谕旨施行,公然违背圣旨。

朝廷收到奏章后,立刻下令逮捕林硕并押解至北京接受审理。刑部提审时,林硕深知这是小人陷害,便据理力争为自己辩护。他陈述道:“臣曾担任御史巡视浙江,当时就已触犯了一些地方恶势力的利益,让他们无法继续胡作非为。此次臣升任按察使再次赴浙,虽然时间不长,但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再次触动了这些人的利益,导致他们对臣更加痛恨。因此他们设下阴谋,编造谣言,企图将臣赶走,以便继续为非作歹,剥削百姓,逃避官府监管。”

明宣宗朱瞻基听完林硕的陈述后,对他说:“朕本就不会轻易相信那些卑劣之人的谗言,一定要当面对质。如今你已表明是小人陷害于你,朕自是不会轻信他们,依然信任你,你就不要再忧虑了。即刻动身前往浙江,继续履行你的职责,为百姓伸张正义、办实事,不负朕对你的期望。但凡遇到涉及民生疾苦之事,皆可上报。朕以诚心待臣下,绝不会轻信奸佞之言。你不必再有其他顾虑,安心任职即可。”

林硕听罢皇帝这番话,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叩首谢恩,并发誓回到浙江后定不辜负皇上的信任,公正廉明,竭尽全力报答朝廷与皇上。

随后,宣宗对身旁的大臣说道:“裴可力这类宵小之徒,竟敢编造谎言陷害忠良大臣,回京后必须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果然,不久之后,裴可力被召回京城,遭到拘捕,最终因诬告罪依法受到惩处。同时,汤千户因残害百姓的行为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明宣宗朱瞻基对小人予以严惩,对忠臣加以信任和重用,在朝中引起了巨大震动,正气得以弘扬,邪恶势力受到压制。

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初三,内官袁琦及内使阮巨队、阮诰、武莽、武路、阮可、陈友、王贵、杨四保、陈海等被处决。他们奉命前往广东等地办理国家事务,却假借采购物品之名,擅自侵吞他人财物,最终事发入狱。

经调查发现,这些不法行为皆由袁琦主谋。抄没其家产时,竟搜出数以万计的金银,以及大量宝货和丝锦衣物。其所用金玉器皿更是源自宫中,均为非法所得。

上述罪行经三堂会审后,涉案人员均被判处死刑。

明宣宗朱瞻基听闻后震怒,下令将袁琦凌迟处死,其余十人斩首示众,以平民愤。

次年正月十九日,明宣宗朱瞻基颁布告示,警示天下。文中写道:

“朕自登基以来,每日早起晚睡,不敢有丝毫懈怠。深知江山社稷乃祖宗所留,百姓将士亦为祖业根基。唯有百姓安居乐业,方能实现天下大治,以此报答祖宗厚恩与殷切期望。

然而,自朕即位以来,虽始终以安定民心为己任,却未料到内宫太监袁琦,虽侍奉朕多年,却心怀奸诈,欺骗朝廷。他假借办理公务之名,行贪污受贿之实。更有举报称,内官内使在外招摇撞骗,欺凌官员,残害军民,肆意贪污,手段残忍至极。其所聚敛之金银财宝不计其数,致使当地民生凋敝,怨声载道,而地方官员却坐视不理,不敢过问。此等恶行,天地不容,神人共愤。其罪行现已昭告天下,并交由法司严惩。

各级官员须知:务必体察朕爱民之心,以安民为本,使军民得以安居乐业,不再听到他们的叹息、愁苦与怨恨之声。君王代天理民,臣子则应为国安民。望你们勤勉尽责,不负朕之所托。”

此次严惩宦官不仅平息了百姓积怨,也为各地官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拥政爱民”课。

驱僧逐道

在中国历史上,多数皇帝都较为迷信,坚信“天命”与“运气”,自诩为上天选定的“圣君”,即天之子,降临尘世以统御万民。不少皇帝甚至沉迷于荒诞不经之事,如寻觅神仙、追逐长生不老之药。当求仙无果时,他们又转向炼丹术,试图借此获得永生。然而,因追求长生而丧命的案例在史书中屡见不鲜。

相比之下,明宣宗朱瞻基却显得与众不同。他并不相信神仙的存在,也不幻想长生不老或高寿百岁,在历代帝王中可谓是一位难得的“破除迷信”者。

宣德九年(1434年),正值明宣宗37岁,正值壮年且精神饱满之际,一位和尚求见,声称希望得到资助修建寺庙,以此为皇帝祈福延寿。

然而,明宣宗听后并未轻信,反而斥责其胡言乱语,并将其驱逐出去。

退朝之后,朱瞻基返回宫中,想起和尚之前所说的话,不禁莞尔。他转身对身旁随侍的大臣们说道:

“人人都渴望长生不老,这本是人之常情。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就说那些君王吧,商朝的祖乙、周朝的文王,他们都是长寿之人,在位时间也很长。可那时候,哪有什么和尚道士?又哪里有关于神仙的说法呢?秦始皇派遣方士寻觅仙药,梁武帝沉迷佛学,徽宗尊崇道教,这些最终应验了吗?可惜啊,世人至今仍未醒悟,实在令人叹息!”

大臣之中是否有人迷信神仙佛学不得而知,但朱瞻基这一番话确实让人信服,也让众人感受到这位皇帝与众不同的睿智。

明宣宗朱瞻基作为一国之君,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神仙、佛学并无实据,荒诞不经,并且既不信奉也不追随,实在是难能可贵。他虽能讥讽世人的痴迷与执念,却无法改变那些早已深植人心的传统观念。对于这一切,他唯有将几声叹息留给后人罢了。

英年早逝

宣德九年(1434年),明宣宗朱瞻基正值37岁,这在人生中可谓黄金阶段。朱瞻基即位时已27岁,不仅完成了学业,还积累了相当的生活阅历,正是执掌大权的最佳年纪。他不负祖辈重托,治理国家井井有条,政事处理得当,期间未发生重大变故,堪称国泰民安。在他的带领下,社会逐渐繁荣昌盛,事业蒸蒸日上,深得大臣和百姓的拥戴。

同年十二月,朱瞻基突然患病。关于病情的具体情况,史书并未详细记载。但从现有资料来看,起初病情并不严重,因为他仍在处理朝政事务,做出具体决策,显然尚未病入膏肓。

然而,随着时日推移,病情似乎有所加重。大臣们多次前来探问圣安,但并未见明显好转。

据史料记载,文武百官首次集体问安是在朱瞻基患病约三五天后,当时群臣齐聚左顺门跪拜请安。

大约三天后,文武百官再次前往左顺门问安。又过了三天,正值立春之日,原本应举行的庆贺仪式却被取消。由此推测,朱瞻基此时病情加重,甚至无法接受群臣贺春礼。于是,群臣于立春当日再度聚集左顺门,向皇帝表达关切之情。

宣德十年(1435年),正值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第十个年头,若从他即位那年起算,则是第十一个年头。春节作为一年之始,历来被视为全年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按照惯例,皇宫会举办隆重的庆祝仪式,皇帝需亲临大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然而,这一年,明宣宗却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决定——他取消了自己接受朝贺的仪式,改为让文武百官在文华殿向太子行庆贺礼。

事实上,此时明宣宗朱瞻基的健康状况已十分堪忧,但他依然能够处理政务。

正月初三这天,朱瞻基自知时日无多,于是向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发布了一道诏书:

“朕的病情恐怕难以好转,这或许便是天命所定。现决定由皇太子继承皇位,诸位王公大臣务必严格遵守祖宗家法,各藩王应安心驻守封地。嗣君年纪尚幼,望皇太后能亲自教导、训诫,众位文武大臣亦当竭尽全力辅佐新君。凡涉及国家重大事务者,必须先请示皇太后与皇后,再予以执行。”

最终,明宣宗朱瞻基于这一年撒手人寰,享年仅37岁。

在离世之前,明宣宗朱瞻基留下了一份重要的“遗书”,即遗诏,向全国发布。这份遗诏旨在让全国上下知晓并遵循他最后的旨意。

遗诏的内容与他临终前的遗言大致相同。

朱瞻基对自己英年早逝感到十分遗憾。他表示:“生死乃人之常情,寿命长短自有定数。人的生死遵循自然规律,寿命也有其极限,这些都是不可违背的。” 尽管如此,他仍深感遗憾,因为自己无法继续发扬祖辈的宏伟事业,也无法陪伴母亲度过余生。想到这些,即使身死,他在九泉之下也难以心安。

确实,朱瞻基的英年早逝令人惋惜。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时,却因生命的无常而化为泡影。他将祖辈开创、自己守护的大明基业,托付给了尚未成熟的长子——年仅9岁的朱祁镇。

就这样,明宣宗朱瞻基匆匆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他去世后,朱祁镇继位,成为明英宗。为了纪念父亲,朱祁镇为朱瞻基上庙号为“明宣宗”,并将他安葬于景陵。

 ​

1 阅读:11
雁玉历史

雁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