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做作业时,常常不是埋头苦干,而是偷偷瞄着你?
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坐在孩子身旁,伸出一只手,指尖一摊:“怎么又错了?做作业就这么难?”
那一刻,空气仿佛被冻住,压力大得都能把人压垮。
你可能还会补上一句:“再错就不给你零食吃了!”嗯,大家都经历过这个时刻,对吧?
你一定能感受到那种气氛——紧绷到几乎能切开空气。

但冷静下来想一想,这样的做法,真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吗?能让他下次做作业飞快解答吗?还是他会更焦虑?
这就像我们工作时,当压力山大,反而效率低;心里一紧,结果啥都做不好。对孩子来说,学习也是如此。你越是催促,给他越多的“急迫感”,他反而越做不好,甚至会陷入一个死循环。
可是,很多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大家总是想着通过“压力”来推动孩子学习,却忽视了“焦虑”会让孩子的学习动力消失,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
听到“焦虑”这两个字,有些家长可能会反驳:“不可能!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不紧张,谁不希望他学习认真?”
嗯,来,咱们聊聊焦虑对学习的影响,看看怎么才能让孩子从根本上不再焦虑,重新爱上学习,去挑战新的知识。

你知道吗,家长有时候对孩子的学习期待过高,常常采取“鞭策”的方式,觉得通过严格的要求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比如,孩子写作业很慢,家长就在旁边一边看表一边皱眉:“你怎么这么慢,错这么多,别偷懒了!”
你可能觉得,这是一种鞭策,让孩子更快解决问题,结果,孩子的焦虑感蹭蹭地往上窜,反而越来越做不好。
有个小故事,说的是小华的妈妈。
某天,妈妈看着孩子写作业慢吞吞的,脸上早已出现那种典型的“父母焦虑表情包”。她不自觉地说:“怎么这么慢?你是写作业还是拖拉机开得慢?”孩子听了,顿时心里一慌,开始想:“完了,这回要是错了怎么办?妈妈会不会生气?”
结果,他越担心错,越做错。
到最后,妈妈看了直接想把试卷扔进垃圾桶:“你这是故意做错的吧!”孩子气得都快要哭了:“我就这么笨吗?”
你看,这个恶性循环,几乎每个家长都经历过。焦虑不是给孩子加油,反而成了学习的“致命一击”。
从心理学角度看,焦虑会抑制人的注意力和判断力。
孩子处在焦虑的环境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思维能力也会受到压制,甚至会做出那些根本不符合他们实际水平的错误。
你想让孩子变聪明,结果却给了他一个学习“死局”。

“换位思考”不是只用在谈恋爱上,也适用于教育。
很多家长总是觉得自己是学习的“引路人”,自己“教得好”,孩子就能成材。其实,反过来想,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家长不过是陪伴者。
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行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举个例子,小明的妈妈是典型的“虎妈”。
每天给他定好严格的学习计划,时时刻刻监督他:“写作业不许开小差!”但你知道吗?小明总是拖拖拉拉,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却神奇地提高了效率,写作业的速度比妈妈在时快了好几倍。
为什么?因为妈妈在旁边时,小明心里的“恐惧感”增加了,专注力反而下降了。
可如果妈妈不那么“插手”,只是偶尔提供建议和鼓励,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被激发出来。
再看看莉莉的妈妈。她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每次莉莉做作业,妈妈都选择不干涉,偶尔提供一些方法性的指导。
妈妈就在旁边看书,偶尔看着她说:“做错了也没关系,咱们一起看看哪里出错了。”这种轻松的氛围让莉莉渐渐放松下来,焦虑感少了,反而开始主动去攻克那些难题。
渐渐地,莉莉对做错题目不再恐惧,反而把它当成进步的机会。
你看,在这样的陪伴下,莉莉的成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好了。

说到底,信任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父母要相信孩子的潜力,相信他们有能力克服困难。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摸索、调整和进步的过程。孩子的学习,最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指点江山,而是无条件的支持和信任。
比如,张老师的两个孩子,一个特别聪明,做事有条理,几乎不出错;另一个则常常出错,速度也比弟弟慢得多。
每当做作业时,张老师会耐心和第二个孩子沟通,避免给他太大压力:“没关系,我们一起解决问题,慢慢来。”而对第一个孩子,张老师反而少干涉,给他更多自由的空间。
你看,这种信任和理解,反而让两个孩子都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那么,如何让孩子从焦虑中解脱,重拾学习兴趣呢?
最关键的还是父母的陪伴和信任。放下过多的要求和指责,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自由探索,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家长要学会做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指挥官。
毕竟,学习应该是一次愉快的旅程,而不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