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原来指君王,后来指“君配”——说说“后”之使用的演变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3-10-14 06:58:01

现在都知道,说到非前后之后的“后”,皆指“皇后”“太后”等等。

其实,隐藏在“后”之后的过程,复杂得多。

班固执笔的《白虎通》说:“天子之配,商之前皆称妃,周始立后,正嫡曰王后。”

这是个大致的说法,不见得准确。

最早称“后”的,是古代天子。

如大禹,被称为“夏后”氏。

《诗经·玄鸟》:“商之先后,受命不殆。”

商之先王,亦称“商后”。

直到唐代,“后”仍与“帝”“皇”同义。

魏征奉敕所撰《九成宫醴泉铭》:“我后固怀㧑挹”“我后夕惕”,“我后”都说得是太宗李世民。

君王何以称“后”?

《说文》:“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

“继体君”,就是继位的君王。

《礼记·曲礼》:“天子有后。”《疏》:“后,後也。”

所以,古人很早就把“后”字假借用为“後”。

然而,先秦的时候,并非仅限于天子,诸侯亦可称“后”。

《尚书·舜典》:“肆觐东后”“群后四朝”,皆称诸侯为“后”。

商代,《尚书·伊训》:祀先王,“侯、甸群后咸在”。

周代,《尚书·武成》:周王“大告武成”,“呜呼群后”。

《周礼·夏官司马》注:“后,君也。言君,容王与诸侯。”

《易疏》:“凡《象》称‘先王’者,唯施于天子。称‘后’者,兼诸侯。”

是不是如班固所说,“周始立后,正嫡曰王后”呢?

非也。

周初的“君配”,曰“太姜”“太任”“太姒”“邑姜”等等,均不称“后”。所谓“太姒”称为“后妃”,是后世的事情。

春秋之时,始有称“君配”为“后”的记载。

《春秋·襄公十五年》:“刘夏逆王后于齐。”

这是公元前721年。

又《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这是公元前704年。

真正确立“君配”为“后”的,是秦汉——有了“皇后”之称。

至汉,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母称“皇太后”。

之后两千多年至清,历朝历代的典制礼仪,大多起于秦汉,主要是汉。

再说回到“后”字和君王何以称“后”。

甲骨卜辞中,的确称先公先王为“后”,但用的不是这个字,而是“毓”字。

可见“甲2905”“前1.30.5”“佚76”“粹237”等卜辞。

王国维释读此字认为,“毓”就是后来所用的“育”字,表示繁育子孙之功。而“后”字,是“毓”字的讹变。

这样,就可以理解许慎所说的“继体君”之解释了;也可以理解“后”为何可以假借为先后之“後”。

君王何以称“后”?

《尚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传》:“后土,社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土正曰后土。”《注》:“土为群物主,故称后也。”

甲骨文中,“社”字就是“土”字。

《礼记·月令》:“中央土……其神后土。”

传说中,主管大地的“后土”之神,是共工之子“句龙”。关于古人对句龙的膜拜,可以追溯至距今七千年之前——“皇天”代表最高神“天帝”,而“后土”则是大地之“神”,也是“社神”。

古文献载,至少夏代就有“夏社”,是当时国家的最高祭祀场所。

至周代,“社”的设置更为普遍和重要——天子有“天下之社”;诸侯有“国社”;士卿大夫一直到乡,亦皆有“社”。

“社”,表示对神和祖先的崇敬,同时也表示对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社”,亦均有“社主”——天下为天子;国为诸侯;士卿大夫推而广之。

社主,掌握对天神和祖先的祭祀之权,同时宣示对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因此,借用社神句龙的“后土”之名,就理所必然了。

所以,天子和诸侯皆可称“后”。

至于“君配”称“后”,不过是占了君王的光,表示对以上权力的分享而已。



1 阅读:56

作家老沈的文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