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历史上的苏式冲锋枪——波波沙、波波斯

荣迪看历史 2023-06-11 02:38:05

(此系向某刊供稿之人民军队中的枪杆子系列之五)

老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和新拍电视剧《能文能武李延年》等影视作品中,都有大量苏式冲锋枪的镜头。那冲锋枪即波波沙(PPSH-41)、波波斯(PPS-43)或中国的仿制型五零式、五四式冲锋枪。

东北解放战争中的波波沙、波波斯

以下是几则零星史料中的记载:

1946年3月,合江军区在情报分析中谈到谢文东股匪的人员装备情况时,有“步枪千支、轻机五六挺、重机二、苏军自动枪二十余支”的记载,这其中的“苏军自动枪”,就是冲锋枪。

牡丹江军区司令员李荆璞回忆,他的警卫排50多人,装备是“每人一支匣子枪和一支苏式转盘冲锋枪。”

《龙江军区十、十一两个月剿匪经验初步总结》中,有“缴步枪647支,短枪92支,轻机6挺,掷弹筒3门,转盘4支,马800匹”的文字。

还有很多这样的记录,因过于零碎,不赘述。

上文中所说的转盘冲锋枪,即波波沙冲锋枪在中国的俗称。

从大量的抗联人员的老照片中,亦屡屡可见苏式冲锋枪的影子。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牺牲时,和他一同战斗的孙大德,手中使用的也是一支转盘冲锋枪。

出现在中国东北的苏式冲锋枪,来源不外两种,一是抗联教导旅从苏联带回。由于斗争环境的不断恶化,1940年后,东北抗联逐渐退入苏联境内,后统一编成抗联教导旅。抗联教导旅实行苏军编制,装备苏式武器。旅辖四个步兵营,一个自动枪营、一个通信营。其中自动枪营全部装备冲锋枪,通信营大部装备冲锋枪,步兵营中每个排装备冲锋枪15支。

从1941年至1945年,抗联教导旅派回东北开展游击战的小部队26支,侦察小分队25支,约计1260人次。1945年8月9日,苏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远东战役打响,根据毛主席的号召和朱总司令的命令,抗联教导旅积极行动,一部担任远东第1方面军先遣队,于牡丹江海林、林口和东宁县大肚川等地空降,一部担任远东第2方面军先遣队,乘水陆两栖车辆,分别向富锦、佳木斯、宝清等地挺进,另组织20多支特遣队,秘密伞降东北各地,实施渗透突击。以上所有这些小部队,都密集配备了苏式冲锋枪。

据曾任特遣分队长的李明顺回忆,“我们分队共4个人,我、赵奎武、孙吉友和电报员姜德。装备有一部电台,每人一支手枪、一支转盘式冲锋枪和4000多发子弹。”

李明顺小分队空降后不久,据老乡报告,一队日本兵正在南甸子村勒索,遂由村民带路赶到该村中,趁日兵正在大吃大喝的当儿,李明顺、赵奎武两支转盘枪堵住门窗泼水般一阵狂扫,仅仅几分钟,20多鬼子全部报销。

抗联教导旅带回的这些苏式冲锋枪,后来都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继续发挥了作用。

二是苏军部队一些单位和个别官兵的遗失和赠送。我军在抢占东北初期,为争取尚留驻东北的苏军对我同情与支持,主动赠茶赠酒,餐饮联欢。建立了友好关系的苏军官兵,除对我军打开日军武器仓库自行补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有时也会将部队中因兵力减员而多余的兵器,支援我军。据牡丹江军区14团团长董振东回忆,在其刚到牡丹江时,“苏军司令官派一名苏军大尉,到团部给我们送来两支冲锋枪、一支手枪、两匹军马。”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当时很是普遍。

上图据说是东北光复后大连我公安战士与苏军办理交接时的照相。图中既有PPSH-41冲锋枪,也有PPS-43冲锋枪。

优秀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描写的剿匪小分队,共三个小队,其中的刘勋苍小队全部装备冲锋枪。作者没有写明冲锋枪的型号,但1946年的北满,冲锋枪也只有苏式。

波波沙、波波斯是怎样的枪

有文章说PPSH-41冲锋枪是因苏军在苏芬战争中受挫,才模仿了索米M1931冲锋枪而研制的,此说十分的勉强。俄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开始了自动轻武器的研发,并出品了世界上第一支突击步枪——费德洛夫M1916自动步枪。一战结束后不久,又有PPT-27、PPD-29、PPD-34、PPD-34/38、PPD40冲锋枪的相继问世。卫国战争初期,PPD-40曾大量装备苏联红军。

由于PPD-40加工难度大,成本高,不适宜战时生产,1941年,后来扬名反法西斯战场的PPSH-41冲锋枪呱呱坠地。

PPSH-41到了中国,按音译,被读作“波波沙”。

相比之前的PPD,波波沙冲锋枪大量采用冲压和点焊工艺,减少了生产成本和工时,极有利于战时快速生产。该枪于1941年6月开始量产,到1942年初,半年时间即有5.5万支应用到红军的手中。到了1944年,其产量更猛增至142.7万支。至卫国战争胜利,总共生产了500多万支,是二战时各型冲锋枪中产量最高的。

波波沙冲锋枪的供弹具为71发弹鼓和35发弹匣。全枪长843毫米。使用弹匣时全枪重4.15公斤,使用弹鼓时全枪重5.3公斤。射速900发/分。

因为这个圆圆的弹鼓,该枪来到中国后,便有了“转盘冲锋枪”或“转盘枪”的俗称。

波波沙在当时,无疑是一支优秀的冲锋枪,但这不代表它没有缺点。该枪使用的木制枪托,对射击的舒适性和稳定性无疑是有利的,但对于空降兵、机械化步兵、侦察兵等特殊兵种来说,843毫米的枪长就不是很方便了。71发的大容量弹鼓,在保证了火力连续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横向尺寸偏大和携行的不便。还有就是高达900发/分的射速,导致子弹的消耗过大,对于支撑长期战争,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因为PPSH-41存在着的种种问题,设计一支工艺更简单、成本更低廉、携行更方便、射速不那么高的冲锋枪,就摆上了苏军的日程。很快,几支折叠枪托的冲锋枪样枪被设计出来,参加选型。最终由苏达耶夫设计的PPS-42冲锋枪胜出。又经过了一年的改进,PPS-43冲锋枪成功问世。同样根据PPS的音译,该枪被中国军民称作“波波斯”。

有文章说波波斯是在波波沙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还有说是在列宁格勒被围,缺少木料和熟练工人,无奈之下的仓促之作,都是讹传。波波斯是根据军方的要求重新设计,而且是在全苏联征集选型的。

PPS-43冲锋枪采用铁制折叠枪托,枪托折叠后枪长615毫米。使用35发弹匣供弹,装满弹匣后枪重3.93公斤。射速650发/分。

波波斯的产量少于波波沙,至二战结束时,总计生产了约100万支。

波波沙、波波斯在中国的仿制

我党我军在抢占东北后,为筹集物资,生产军需品,在苏联驻军的旅大地区创办了大连建新公司,生产军需品。1947年,该公司以波波沙为原型,测绘仿制冲锋枪成功。

大连仿制版的波波沙冲锋枪与苏联原版相比,散热套筒、枪口形状等有较大的差异,而且不仅一种,看来是在探索中不断改进的。

上图为两支大连建新公司生产的仿波波沙冲锋枪。这两支枪的样式并不相同。

关于建新公司仿波波沙的出品数量,网上有263支之说,但此说未必确实,而极有可能系误读及讹传。遍查东北我军兵工档案,从无该冲锋枪的生产数字,唯在《一九四九年东北军工部自订计划完成统计表》中,有1949年下半年实际生产转盘冲锋枪264支之说,与传说中的263支很是接近。但这组数字,仅指1949年下半年的生产情况。

1948年冬,沈阳解放,国民党“联勤总司令部兵工署第90工厂”回到人民的怀抱,被命名为51兵工厂。很快,该厂仿制苏式PPSH-41冲锋枪成功。从一份《全国各区每月军工生产能力统计》的表格中可见,东北区(1949年春季)冲锋枪的月生产能力为216支。而到了这年的年底,这个数字已经达到2000支。另据资料,从1949年9月到1950年9月的一年间,51兵工厂共生产2.3万多支仿波波沙冲锋枪。也就在这时,该枪被命名为五零式冲锋枪。

解放后,根据中央兵工减产会议的精神,五零式冲锋枪的生产一度停止,但很快又根据朝鲜战场的急需重新生产。从1951年6月到1953年12月,总计向朝鲜战场供应了35.8万多支,有力支持了志愿军的对敌作战。

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召开军械会议,认为PPS-43冲锋枪性能优于五零式冲锋枪,尤其是该枪采用的铁质折叠枪托,更利于在低矮狭窄的坑道里使用,建议国内兵工厂进行仿制。国内兵工部门采纳了志愿军的意见,立即组织研发。但毕竟研发需要时间,待该枪被仿制成功时,已经是朝鲜停战后的1954年,该枪也因此被命名为五四式冲锋枪。

志愿军中的波波沙、波波斯

刚入朝时,中国人民志愿军装备的轻武器,都还是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缴获的万国造,以日、美、英、比、捷、加等国的出品和国民党仿制的德式居多,而少有苏械。

因为枪械老旧,口径不一,弹药来源难以为继,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志愿军的装备处于极端劣势。第一次战役后,中国政府向苏联要求援助,苏联方面很快表示了同意。1951年初,共有12个军36个师的装备交付中国,其中的轻武器计有:14万支步枪及5,800万发子弹,26,000支自动步枪【冲锋枪】及8,000万发子弹,7000挺轻机枪及3,700万发子弹,2000挺重机枪及2,000万发子弹,1000支飞行员用手枪及10万发子弹,1000吨TNT炸药。

之后,又有60个师的装备也由苏联方面陆续交付中国。

按二战后期苏军的编制,普通步兵连的三个排中,有一个排全部装备冲锋枪,另两个排则每个班有两支冲锋枪。坦克部队、机械化部队中的摩托化步兵旅,冲锋枪的编配比例更高,往往是整连整连的全部装备冲锋枪。但我一直没能找到获得苏械装备后志愿军中冲锋枪的编制标准,只是从零星的战例史料中,可知侦察分队是清一色的冲锋枪。比如1952年7月27日,第604团侦察排1089.6西北无名高地捕俘战斗中,比如1953年7月13日,第609团侦察排380高地开辟突破口战斗中,比如1953年3月16日,第201师侦察连芳坪里北无名高地遭遇战斗中,都是全员配备冲锋枪。

有文章说奇袭白虎团的化袭班全部或部分配备了波波沙或波波斯,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化袭班除杨育才外,化装的是南朝鲜军,穿的是南朝鲜军的军装,用的也全没有苏械。实际的情况是,化袭班13人,配备美式M2卡宾枪10支,M3冲锋枪3支,M1半自动步枪2支,M1911A1手枪5支,手雷3枚,手榴弹40枚,匕首4把。

志愿军的步兵连中,苏式冲锋枪也占着很大的比例。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第135团1连和9连,从10月14日凌晨三点到午后三点这12个小时内,就报废了62支冲锋枪。同一天的战斗中,著名战斗英雄,第135团7连2排排长孙占元,带领配备了15支五零式冲锋枪的突击排反击597.9高地,连续拿下敌人2个火力点,仅孙占元一人就用50式冲锋枪击毙敌人16名。

据志愿军12军副军长李德生回忆,上甘岭战役中的597.9高地,坚守0号阵地的91团1连1排,配备冲锋枪12支,子弹6000发;坚守5号阵地的91团1连两个班,配备冲锋枪8支,子弹5000发。如此看来,是每个班4支冲锋枪。

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我208团5连3班,于6月2日夜袭275高地西侧无名高地战斗中,毙敌26名,俘敌少尉以下7名,缴获长短枪7支,步谈机两部。该班12人,全部配备冲锋枪。

金城反击战中,609团2营在穿插作战行动中,6连指导员郭树昌率该连3排,脱离大队独立战斗,取得缴获多管火箭炮4门,自行榴弹炮两门,155毫米榴弹炮5门,汽车40多辆,炸毁敌坦克2辆,歼敌200余人的赫赫战果。据参战者回忆,该排装备了冲锋枪30多支,除了轻机枪射手和副射手,应该就是每人一支了。

从以上战例中,可见冲锋枪在我步兵连中的配备比例还是很高的。

阵地防御战期间,配合冷枪冷炮活动,我各单位白天在坑道内待机,夜晚则组织三五人的冲锋枪小组,钻出坑道向表面阵地上的美军突袭,往往是美军白天占领的阵地,到了夜间就被志愿军用手雷和冲锋枪打得七零八落。电影《上甘岭》中,很好地表现了这一作战方式。

苏援冲锋枪中,也有波波斯,但远不如波波沙多,因为生产的就不多。志愿军中的波波斯,主要装备侦察兵等特种作战分队。

新中国的五零式、五四式冲锋枪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五零式、五四式继续在我军中服役,逐渐替换战争年代缴获的旧杂式冲锋枪。在东南沿海、西南边陲打击蒋帮特务偷渡和青海、西藏平叛的战斗中,都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老电影《勐陇沙》中,前半部,驻傣族新区的我军工作队,装备的还是缴获的斯登式冲锋枪,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则全部换上了五零式。影片并没有一句旁白,也没有一句台词,也没有一个字的字幕述及,但却用电影语言准确地表现了这段历史。

还有一部电影《脚印》,是反映解放初期我边防战士打击偷渡特务的,其中我边防战士手中,也主要是五零式冲锋枪。

上图系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空降兵受阅时的照片,其所持即为五四式冲锋枪。

五零式、五四式冲锋枪一直服役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雷锋入伍后,就有分别挎着五零式和五四式的照片。

据说直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个别非主力部队中,仍然有部分五零式和五四式。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些团营级干部,还手提五零式和五四式上阵指挥。当然这就是极个别的情况了。

随着五六式枪族的配发部队,大量五零式、五四式冲锋枪转到民兵手中,直到八十年代,才彻底从民兵的装备中退出。

1 阅读:14

荣迪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