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群策略要科学,四个月出栏增重快,湿地圈养梅花鹿,密度控制需合理

碧海养殖 2025-02-19 17:42:32

分群策略要科学,四个月出栏增重快,湿地圈养梅花鹿,密度控制需合理

梅花鹿在中国养殖历史也颇为长久,在很多地区都有养殖。它在养殖领域有不少独特之处,首先是它的肉很有价值,鹿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少,味道鲜美。还有它的鹿茸,是名贵的中药材,在传统医学里备受推崇,能强身健体、益精血等,鹿皮能制革,鹿筋等也都有一定的药用和经济价值。

梅花鹿养殖也面临不少痛点。就拿鹿的增重来说,很多养殖户都希望鹿能长得快些出栏,可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像有些养殖户,在不恰当的分群之后,鹿群生长速度差异很大,有的快有的慢,整体出栏时间就被拉长了。还有鹿圈的密度控制,要是不合理,鹿就容易生病。比如在南方的一些湿热的养殖场,密度大了,鹿舍通风不好,鹿就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

先说说这个分群策略。在北方的一个养殖场,养殖户老李是这么做的。他养梅花鹿有好多年了。老李发现,把年龄接近、生长发育状况差不多的梅花鹿分到一群是很重要的。以前他没注意这个,一群里面啥年龄层次的都有。就像他家有一批鹿,在3月的时候,他把出生时间前后相差很大的鹿都放在了一块儿。结果到了6月再称重,发现生长快的鹿已经比那些生长慢的鹿重了不少。后来他就开始科学分群,比如把同一个季节出生的,体重在20 - 30公斤左右的小鹿归为一群。经过这样的分群之后,同一群鹿的生长速度就比较接近了。

再看这个鹿的出栏时间,要想四个月出栏增重快,那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在一个位于东北的养殖场,那里的梅花鹿养殖户老张就很有经验。老张所在的东北三省,有广阔的天地,东北的气候是寒温带气候。老张的养殖场在一片地势稍高的地方,这样排水好。他在鹿的饲料投放上很有讲究。在冬季的时候,他能准确判断什么时候该给鹿喂更营养丰富的饲料,让鹿储备足够的能量。他对鹿圈的管理也很细致,鹿圈的面积和养殖的鹿数量是按照科学的密度来的。他在圈里还种了些冷门的绿植,像鹿舌草、天冬草之类的。

鹿舌草原产在咱们国家的东部地区,它的草质柔软,鹿挺爱吃的,而且在3 - 5月的时候,鹿舌草长势挺好,这个时候喂鹿,鹿很喜欢。天冬草呢,在8 - 10月开花,花开了以后,鹿对它的兴趣就少些了。还有紫花地丁、金线莲等绿植也会出现在鹿圈周边。紫花地丁在春季生长迅速,到了夏季就有点老了。金线莲对生长环境要求挺高的,在一些潮湿阴凉的山边长得好,在鹿圈边缘种植的时候也得注意。

说到湿地圈养,这可是有不少讲究的。在南方的一些湿地,当地的一些养殖户尝试着湿地圈养梅花鹿。比如广东有个养殖户阿强,他那里气候湿热。一开始他没有重视湿度对梅花鹿的影响,鹿圈里的湿度常常达到85%以上。结果鹿的蹄子就容易出问题,还老是生病。后来他参考北方一些干冷地区的圈舍建设,做好排水工作,把鹿圈的湿度控制在60% - 70%。还在湿地周围种了些芦苇,芦苇不仅能调节湿度,还能给鹿提供一定的觅食环境。

圈养梅花鹿的时候,鹿圈的密度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像在湖南的一个养殖场,周边的地形是丘陵,养殖户小赵在这儿养梅花鹿。小赵开始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地形对通风的影响。他的鹿圈是那种简易的棚子,占地面积挺大,但是鹿的数量太多了,密度达到了每亩10 - 15头。没多久,鹿就出现了传染病。后来他把鹿的数量减少到每亩6 - 8头,还把鹿圈隔成了几个小区域,每个区域根据鹿的数量和生长阶段调整密度。就像年轻的鹿,需要的空间稍大一点,每亩就养4 - 6头;稍微长大一点的,每亩可以养6 - 8头。

还有一个网友分享的经历。他说他去四川的一个梅花鹿养殖场参观过。那里是在山区的缓坡上建场,地形有一定的坡度。这个养殖场的分群做得很好,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鹿都分开养。而且他们利用地形的高差,设计了合理的排水和通风系统。在大群梅花鹿的生长过程中,他们会根据不同季节调整鹿圈的密度。3 - 5月是鹿生长的好时候,这个时候密度会稍微调整大一点,但也不会超过每亩12头;6 - 8月天气热,密度就要降低到每亩8 - 10头。

咱们再说说绿植种植这块。北方的养殖场如果选择了紫花地丁、金线莲这样的绿植,冬季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寒措施。紫花地丁虽然是早春开花的植物,但冬天根部要是冻坏了,来年就长不好。南方的养殖场在湿地周边种植芦苇,也要定期修剪,不然芦苇长得太高太密,会影响鹿的活动空间和采光。还有在云南等地养殖梅花鹿,会种植一些香茅草,香茅草气味独特,能在一定程度上驱虫,但也要防止它的生长过于茂盛影响鹿的觅食路线。

从时间元素来看,梅花鹿的养殖是个长期的过程。就像一个养殖周期,从幼鹿引进开始,3个月内是适应期,在这个时期,幼鹿很容易因为环境变化而生病。比如我在一个养殖交流群里看到,有个养殖户从外地引进了一批幼鹿,到了新的养殖场后,因为没有做好隔离和适应措施,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小鹿在第一个月就生病了。到了3 - 6个月的时候,是生长加速期,这个时候的科学分群和合理的鹿圈密度就显得特别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1年左右的时候,鹿已经基本达到了可以出栏的体重。如果养殖3年以上,鹿就会进入繁殖阶段,这时候的养殖要求又和育肥阶段不一样了。

不同的地域环境对梅花鹿养殖影响很大。北方的干冷环境,鹿圈的保暖工作要做足,虽然冬季鹿的食欲会比较旺盛,但也要注意饲料的合理搭配,防止鹿因为吃太多而消化不良。南方的湿热环境,除了要控制湿度,还得注意防蚊虫。像在广西的一些养殖场,夏季蚊虫特别多,鹿很容易感染疾病,所以要经常打扫鹿圈,做好驱虫工作。

在养殖场景方面,家庭养的数量会比较少,可能就几头或者十几头,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家庭的一些需求或者小范围的养殖兴趣。而养殖场或者农场,规模就比较大,需要有完善的设施和管理体系。比如在内蒙古的一些大养殖场,面积大,鹿的数量多,就需要有很多专业的工人来管理鹿圈、投喂饲料、进行疾病防控等工作。如果是散养的话,虽然鹿的生长环境比较接近自然,但也需要合理规划养殖区域,控制鹿的流动,防止乱跑受伤或者走失。

咱们回过头来看这个梅花鹿养殖的事儿,这里面的学问可真是不少。每个环节都紧紧相扣,一个地方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整体的养殖效益。那我就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在一个既有山地又有湿地的地方养殖梅花鹿,你会怎么设计鹿圈和规划养殖流程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