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饲料成本压缩,黑水虻养殖术,家庭场实践,务必掌握比例
在众多养殖动物的项目中,林蛙养殖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潜力。林蛙这种蛙类,它的肉质鲜美,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像蛋白质、氨基酸之类的,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在保健品和美食领域都很有价值。从地域上看,我国是林蛙的主要分布区域,在东北那片寒冷的林区,有大量的野生林蛙资源。而且林蛙还能产出哈士蟆油,这可是传统滋补品,在市场上价格一直都不低。但是呢,林蛙养殖也有个头疼的事儿,就是饲料成本比较高,特别是一些传统的饲料来源,不仅价格贵,而且供应还不太稳定。
在东北三省的一些山区,很多养殖户都为这事儿发愁。就拿黑龙江的牡丹江市来说吧,有位李大哥,他在那儿搞林蛙养殖也有好些年头了。他给咱说道,以前为了给林蛙找便宜又合适的饲料,那是没少花心思。传统的饲料成本高,要是能找到一种新的饲料源就好了。在咱们这儿,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的情况。春天的时候,气温慢慢回升,林蛙也要从冬眠中醒过来,开始活动觅食了,这时候对饲料的需求就开始增加了。到了冬天,北方的寒冷气候下,林蛙就进入冬眠期,饲料需求基本就少了,但是冬眠之前和春天刚苏醒的时候,可是一年里饲料安排最关键的时段。
黑水虻养殖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办法。黑水虻可是个很有用的东西,在饲料这方面,它能让林蛙吃得饱饱的,还不花太多钱。黑水虻的生命力挺强的,对环境的要求也没那么苛刻,不管是湿热的南方还是干冷的北方,都有办法养。南方的一些地区,像广东,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炎热潮湿,养殖黑水虻的时候,就得注意防暑和防潮的问题。北方的河北、山东等地,平原较多,大部分地区干冷,在养殖黑水虻的时候,保暖就是个大问题。
在家庭场养殖黑水虻其实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邻居王姐在自家院子里的角落,就搞了一个小小的黑水虻养殖角。她告诉我们,养黑水虻的第一步就是准备好容器,像那种塑料的饭盒或者是小木箱都可以,不过得是长方形的,这种容器通风好还容易观察黑水虻的生长情况。
接着就是找营养源了,在这方面北方和南方也可以有所不同。北方很多养殖户会用麦麸,成本低又比较容易买到。南方有些地区呢,会尝试用地瓜叶或者是木薯渣来搭配。但是不管用啥,都得注意比例,这个比例可是很重要的东西。
王姐就分享了一个她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例。刚开始的时候,麦麸大概是60%的量,在这个基础上,再添加20%的花生壳粉,这花生壳粉能起到保持湿度的作用呢。还有10%的菜叶,像白菜叶、生菜叶啥的都行,给黑水虻补充点维生素等营养。剩下的10%就是一些微生物菌剂了,这能让黑水虻的消化更好。随着黑水虻慢慢长大,再慢慢调整这个比例,比如到中期,麦麸降到50%,增加花生壳粉到25%。
在养殖过程中,温度控制也很关键。黑水虻在25到3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生长得最快最好,这差不多也就是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能完成一个生长周期。在这个期间,湿度也得保持在60%到70%左右,太干或者太湿都不行。
再说说绿植吧,其实黑水虻养殖和某些绿植也有点联系。比如说空心菜,它在南方的很多地方都比较多,这种菜生长速度快,在黑水虻养殖中,空心菜的叶子如果有一点小损伤,或者是采收的时候剩下的小的枝叶,经过处理就能当成黑水虻一部分的饲料。还有紫苏,这个在南方和北方都有种植,在南方的时候,紫苏种在比较阴凉潮湿一些的地块里,采收一些老叶来喂黑水虻,能让黑水虻长得很壮实。再看看薄荷,北方的薄荷种在温室里的时候,采收的枝叶适当处理后混到黑水虻饲料里,能给黑水虻带来一些特殊的气味,对防止一些天敌侵害有一定作用。还有迷迭香,它比较耐干旱,在北方一些较为干旱的庭院里种着不少,把它一些生长过密的枝叶剪下来,经过简单晾晒处理后添加到黑水虻饲料中,能增强黑水虻的抗病能力。最后是艾草,这在北方农村到处都可见到,虽然不是专门种它来做黑水虻饲料,但是用些晒干的艾草茎叶稍微粉碎一点加进去,能改变饲料的质地,增加一点粗糙感,对黑水虻的消化也有好处。
但是啊,这里面也是有风险的。林蛙养殖虽然前景看着挺不错的,可市场上林蛙的价格一直是在变的,可能这一年还好,说不定下一年价格就不太行了。就说前几年的时候,在吉林有个养殖户,当初觉得林蛙价格一年比一年高,就扩大了养殖规模。结果呢,等林蛙长大了,价格却下降了,最后赔了不少钱。所以在养殖林蛙的时候,可不能光想着饲料成本降下来了,得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才行。
而且,在黑水虻养殖上也有不少小问题。比如说虫卵的孵化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的。还有黑水虻长大之后的收集也挺麻烦的,要是一不小心,黑水虻就可能跑得到处都是,前功尽弃。
林蛙饲料成本压缩这件事,还真得好好琢磨琢磨黑水虻养殖这个路子。这里面比例的掌握很关键,还有各种环境因素,地区差异,养殖场景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得考虑到。不过呢,每个养殖户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去尝试新方法,有的人可能会担心风险太大。不知道你们要是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选择呢?是愿意去尝试新的养殖技术和方法降低成本,还是保守一点,继续走原来的老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