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律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时间、控制行为、实现目标。然而,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自律的道路上常常陷入误区。以下是三个关键的 “不要”,家长们需时刻铭记,助力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一、不要过度唠叨和说教
孩子就如同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过度的唠叨和说教犹如狂风暴雨,不仅无法让小树茁壮成长,反而会使其产生抗拒心理。当家长不断重复 “快写作业”“不要玩手机” 时,孩子最初可能还会有所反应,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对这些话语产生免疫,甚至产生逆反情绪。
例如,在学习时间,家长若总是站在孩子身边不停提醒 “要认真写,不能马虎”,孩子可能会因为被打扰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而对学习产生厌烦。相反,家长可以采用更巧妙的方式,如制定清晰的规则和计划,并让孩子参与其中。与孩子一起商讨每天的学习时间安排,将任务明确到具体时间段,如 “上午 9 点到 11 点完成数学作业,下午 2 点到 4 点阅读课外书籍”。当孩子参与规则制定后,他们会更有责任感去遵守,而不是依赖家长的唠叨。
同时,通过一些可视化工具,如时间表或任务清单,将计划展示在显眼位置,让孩子能够自主对照执行。当孩子完成任务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认可,如 “你今天按照计划完成了作业,真棒!”,这样会增强孩子的自律意识,让他们逐渐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

二、不要代替孩子做决定和解决问题
生活中,家长们常常因为心疼孩子或担心孩子做不好而替他们做决定,从选择课外班到安排日常生活细节,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则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律能力的机会。孩子只有在自己做决定并承担相应后果的过程中,才能学会自我管理和约束。
比如在选择兴趣爱好时,家长不要直接替孩子报名,而是带孩子去了解不同兴趣班的内容、特点和要求,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如果孩子选择了绘画班,但后来发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练习基本功而感到枯燥,家长不要急于干预或替孩子放弃。帮助孩子分析面临的情况,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克服困难,如 “画画需要坚持练习,虽然有点枯燥,但是当你能够画出漂亮的画作时会很有成就感。我们可以一起制定一个练习计划,每天坚持一点,好吗?” 这样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渐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培养自律精神。
此外,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要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应对办法。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 “如果你遇到了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做呢?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让孩子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自律性。
三、不要随意打破规则或过度放纵
规则是培养孩子自律的基础,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严格遵守规则,不能随意打破。如果家长今天要求孩子早睡早起,第二天因为孩子撒娇就允许晚睡晚起,那么孩子就会对规则失去敬畏之心,认为规则是可以随意更改的。
例如,制定了家庭的作息时间表,家长就要带头遵守,和孩子一起按时睡觉、起床。在饮食方面,规定了饭前饭后不能吃零食,那么即使孩子哭闹着想要吃零食,家长也不能心软妥协。否则,孩子会明白通过撒娇或哭闹就可以改变规则,从而更加难以自律。
同时,过度放纵孩子也是培养自律的大忌。比如不限制孩子玩电子设备的时间,任由孩子沉迷其中,孩子的大脑就会被即时的娱乐快感占据,难以培养起延迟满足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家长要为孩子设定明确的界限,如每天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并且严格执行。当孩子遵守规则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违规时则要适当惩罚,让孩子明白规则的严肃性,从而逐渐养成自律的习惯。
培养自律的孩子需要家长耐心、智慧地引导,牢记这三个 “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律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凭借自律的品质走得更稳、更远。

有人说:南昌兴智教育机构虚假宣传?兴智家庭教育到底真的假的?兴智家庭教育有效果吗?兴智家庭教育靠谱吗?兴智教育到底可信吗?兴智教育是不是真的,是真实存在的机构吗?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是通过在兴智的学习,实现了自我成长,拥有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子能力,更收获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许多孩子的厌学辍学、游戏网瘾、叛逆早恋等问题也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兴智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领域深耕多年,不仅让家长交口称赞,拥有良好口碑。截至目前,已经有超184万组家庭在兴智获得成长,收获幸福。
作为江西本土家庭教育领域的标杆企业,兴智家庭教育自 2015 年成立以来,始终以 "兴启家庭智慧,成就三亿幸福家庭" 为使命,其创新实践与社会价值引发大江网、问政江西、文明江西、大江新闻、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等省内权威媒体的持续关注。
截至 2025 年 3 月,企业累计获得超 130 家主流媒体报道,累计曝光量突破 2568 万次,成为家庭教育行业的现象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