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抗战时期,延安大学生在简陋条件下刻苦学习

小历史 2023-02-14 08:58:41

抗战时期,延安大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成立了。1944年7月,林伯渠将一批记录延安大学学习情况的照片带到重庆,交给剑桥学者李约瑟博士。如今,这些照片已经被剑桥大学公开,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年大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状态。

延安大学校址风光。

1941年,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1943年至1944年,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行政学院相继并入延安大学。由此,延安大学成为解放区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综合性大学。

学生在野外学习测量。

1944年合并后的延安大学师生员工共有2124人,其中学生1302人。

机械工程系学生在上实践课。

延安大学的教育方针是“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学与用的一致”,“为抗战及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她服务于抗日战争,是培养抗日干部和革命干部的园地。

医学系的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标本。

学校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农业系的学生研究植物。

抗战时期能到延安求学的,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诗人何其芳描述:“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玻璃试管。

当时陕甘宁边区遭到国民党反对派的封锁,教学工具和生活物资都不容易获得。但是这未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化工系学生在上实践课。

徐特立在《抗战五个年头中的教育》中这样描述:“学生弄不到纸、笔、墨,就用木盘装着泥土,就用木棒或者手指在土中写字;没有书籍,教员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在土盘练习。”自然科学院的校友陆标回忆道:“在当时的条件下,不仅吃的困难,穿的也很缺。很多同学没鞋穿,有的拾来老乡扔掉的鞋底,绑上绳子穿。”

露天几何学课堂。

我们通过这一组照片看到,尽管条件异常艰苦,学生们在学习方面没有任何懈怠,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验室里,他们都认真地学习、研究,为早日取得抗战胜利而奋斗着。

化工系的课堂。

天气寒冷,学生们认真地听老师授课,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开小差,没有人打盹。

化工系学生在上实践课。

为了克服生活物资上的匮乏,学校实行学习与劳动结合,并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写入了办学方针。师生普遍从事生产合作,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到部分自给。

资料来源:剑桥大学网站、延安大学网站、袁广斌《延安大学走过辉煌七十年》、刘函《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劳动教育研究:以延安大学为例》

6 阅读:1593
评论列表

小历史

简介: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