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百货商场是城市中心的标志性存在,是人们购物的“天堂”。从上海第六百货到北京北辰百货,这些老牌商场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
然而,近年来,百货商场频繁关店,甚至有着72年历史的老店也难逃此劫。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有42家百货门店停止经营,2023年又有21家百货门店停业闭店。
企查数据显示,全国百货商场相关企业超过15万家,而目前停业注销的相关企业已达11万家,超过七成相关企业倒闭。曾经火爆全国的百货商场,正在加速消失。
黄金时代:计划经济下的零售巨头我国的百货行业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以上海南京路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最为著名。1955年,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百货公司——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正式落地,开业首日便吸引了16万人。
20世纪80年代,百货大楼进入黄金时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百货公司是官方指定的购物场所,商品供不应求,人们需要排队、甚至“走后门”才能买到心仪的商品。
电影《你好,李焕英》中贾玲装盲人买电视的桥段,正是当时百货商场火爆的缩影。90年代,国际百货品牌涌入中国市场,合资商企的运营模式为百货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郑州亚细亚商场等新型百货公司的出现,更是将商场打造成了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盛极而衰:电商冲击与自身弊病然而,从2012年开始,百货业客流量出现负增长,黄金时代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持续至今的大规模关店潮。虽然很多人将百货的衰落归咎于电商的崛起,但从行业内部来看,传统百货自身的弊病也日益显现。
商场生态单一、价格虚高、经营模式固化等问题逐渐暴露,使其难以适应新的消费需求。
转型之路:在困境中寻求新生面对困境,许多百货商场开始寻求转型,效仿购物中心模式,增加餐饮、娱乐等业态,改造内部空间,改革经营方式。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
硬件方面,老旧的建筑限制了改造空间;软件方面,从销售思维到流量思维的转变也并非易事。转型中的百货商场如同在走钢丝,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