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志愿军一等功臣,却住在马棚里,师长见到后哽咽无语

元元阅览过去 2024-11-27 13:46:3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编辑 |一枝凤梨前言

于水林在抗美援朝中英勇作战的二级英雄,回到家乡后却过上了孤苦无依的日子,住在破旧的马棚里,成为一名马倌。这位曾以血肉之躯摧毁敌军坦克的英雄,最终如何度过余生呢?

1947年,19岁的于水林加入了中国解放军,尽管日本侵略者已被击退,但全国的解放事业还远未完成,国内战火纷飞。于水林与战友们一起,随军南征北战,肩负起解放全中国的重任。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组织起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于水林已经意识到,这场战争不只是朝鲜的生死存亡,更关乎新中国的安危。接到号召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誓言为保卫祖国,捍卫正义,奋不顾身。

他被分配到了志愿军第45军第352团第3营8连,他的教导员翟文清才刚刚24岁,于水林的年轻和沉默也给翟教导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日里于水林话不多,但在战场上,他总是冲锋在前,毫不犹豫地为战友们开路打击敌人。

不久后,于水林因在战斗中的杰出表现,被授予一等功臣和二级战斗英雄的荣誉,1951年初,朝鲜战场气氛愈加紧张,志愿军迎来了抗美援朝的第四次战役。美军企图通过大规模进攻打击志愿军,特别是对汉城的进攻,计划摧毁志愿军的防线。位于敌后方的于水林所在的第3营,被指派执行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切断敌军的后路,防止美军主力与增援部队连接,同时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任务艰巨,敌军装备精良,而于水林的部队人数不多,且环境极为严酷,严寒的天气几乎让人无法忍受,冰雪覆盖的大地让行动更加艰难。三营的指战员们毫不退缩,凭借坚韧的意志力与过硬的作战素养,他们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迅速完成了部署,做好了迎接敌人的准备。

当三营抵达指定位置时,眼前的战况比预期更为严峻,敌军的阵地异常坚固,他们有数量庞大的步兵,还配备了超过一百辆装甲车,甚至还有两辆坦克。这些坦克是敌军的主力武器,战场上的移动钢铁堡垒,几乎让任何敌人束手无策。

3营战士们面对即将来临的美军进攻,毫无恐惧,反而燃起了更为强烈的斗志,若不在此时打击敌人,前线主力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尽管敌军装备精良,志愿军仍决心奋战到底,誓言要将敌人的炮兵营拦截摧毁,防止他们对前线施加更大压力。

战斗指挥很快明确,8连负责正面攻击敌军主力,3连和7连则占据有利的制高点,从侧翼提供火力支援,确保一举获得胜利。翟文清教导员的指令下达,战士们立即进入各自的战斗位置,紧张而迅速地准备着。

8连的战士们出奇不意地向敌军车队投掷了几枚手榴弹,炸毁了多辆敌军卡车,成功给美军造成了初步的混乱。美军的反应也极为迅速,很快便发现了我军的大致方位,便派出了两辆重型坦克直扑而来,试图突破我军阵地。

由于装备落后,我军几乎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子弹和其他弹药的使用都十分紧张,如果坦克突破防线,前方的战斗将更加艰难,甚至可能被迫撤退。为了打破敌人攻势,阻止坦克的进攻,必须尽快采取行动。

在这个关键时刻,8连的于水林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走到翟文清跟前,坚定地提出:“给我一枚反坦克手榴弹,我去炸掉它们!”翟文清深知于水林的作战能力,尤其是在处理坦克时的沉着和精准,他是队伍里公认的反坦克能手,是这次行动最合适的人选。

翟文清教导员见状,立即从身旁取出手雷,并毫不犹豫地交到了于水林手中,面对即将到来的敌军坦克,时间紧迫,翟文清知道此时的每一秒都至关重要。于水林接过手雷后,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将其塞进米袋里,转身向战场奔去。

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枪林弹雨此起彼伏,但于水林的脚步却没有丝毫停顿。他深知,越快越稳才能趁敌人不备完成任务。每一个跑动的步伐都充满了危险,敌人的枪火几乎无孔不入,反坦克手雷本身的沉重也大大拖慢了他前进的速度。

正因为美军的坦克急于突破我军防线,继续向我方阵地推进,为于水林的行动提供了些许掩护。敌人坦克的前进路线几乎是直线行进,坦克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这让于水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奔跑的距离。战友们从后方提供火力掩护,不断压制敌军的射击,这为于水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战友们的掩护下,于水林渐渐接近了第一辆坦克,为了确保反坦克手雷能够精准地击中目标,他迅速找到一个土坑,埋伏其中。由于坦克的重量集中在履带上,反坦克手雷的最佳投放位置就是直接作用在坦克履带的部位。于水林决定通过跳进坑洞隐蔽自己,并举着手雷等待敌人坦克的到来。

第一辆坦克毫无察觉,驾驶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驶入了死亡的范围,坦克的履带正好与于水林所在的位置对接,周围的混乱和激烈的战斗声音让驾驶员无暇顾及。

当坦克距离他不到十米的地方时,于水林毫不犹豫地将手雷猛地投掷出去,手雷准确无误地塞进了坦克的履带处,随即一声巨响,坦克应声爆炸。火光冲天,坦克的铁甲瞬间被炸飞,四散的碎片和浓烟遮蔽了视线。爆炸声中,于水林迅速从土坑中跳出,趁着混乱冲上前去,趁敌人反应过来之前,他已经瞄准了坦克驾驶员,毫不留情地开了一枪,将其击毙。第一辆坦克被于水林轻松摧毁,敌军的士气受到了重创,第一波进攻被彻底瓦解。

在第一辆坦克被摧毁之后,于水林没有任何停顿,迅速朝第二辆坦克奔去,只有彻底摧毁敌人的装甲力量,才能确保我方阵地的安全。就在他跳上第二辆坦克的瞬间,突然从后方传来一阵猛烈的枪火。美军的另一辆坦克开火了,数枚子弹如雨点般射向于水林,他的右臂被直接击中。

剧烈的疼痛瞬间席卷全身,他只觉一阵天旋地转,几乎失去意识,血液迅速从伤口涌出,浸湿了他的衣服,右手也因剧痛无法再握住反坦克手雷。但在那一刹那,他脑海中浮现的却是一个念头:如果自己不完成任务,更多的战友将会面临生命危险,失去了手臂,他也不能放弃这一刻的机会。

他强忍住疼痛,左手紧紧握住手雷,右手拼尽全力拉开了引信,即使视线开始模糊,他依然顽强地跳跃到坦克的另一侧,将手雷猛地塞进坦克履带下。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第二辆坦克也瞬间被摧毁,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正当混乱之中,敌军的指挥官意识到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决定暂时撤退,放下武器远处的坦克上升起了白旗,象征着投降。整个战场的氛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战斗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诡异的寂静。

于水林此时已处于极度虚弱的状态,随着白旗的升起,他的双腿不再支撑自己,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在告别战场。他的眼前一片模糊,最后只看到战友们冲了过来,似乎在为他的胜利欢呼,但他的意识已经逐渐消失。

由于伤势过重,于水林被迅速送回后方接受治疗,医生经过紧急处理后,得出结论:为了保命,他的右臂不得不被截肢。失去了一条胳膊,曾经骁勇善战的战士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参与战斗了。

伤愈后的于水林,心中有着无尽的挣扎与无奈,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英勇的战士,失去了一只胳膊后,自己的身体和行动力大不如前。想到如果重新回到部队,自己可能会拖累大家,他决定不再与部队联系,选择默默地从医院复员,回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过上了平凡却艰辛的生活。

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曾经参与过那么伟大的战斗,村里人对他只知道他是一个沉默寡言、身患残疾的中年人,生活简朴,甚至有些孤单。每天的日子似乎与普通的农民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他曾是抗美援朝的英雄,却没有人知道。

翟文清始终没有忘记这个曾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小战士,自从战争结束后,他一直在寻找于水林。翟文清知道,这个年轻人在战斗中的勇气与牺牲不容忽视,而他所遭遇的困境也值得国家和人民的关注。虽然战后的岁月让他的身份渐渐模糊,但翟文清心中始终牢记那个曾经在坦克爆炸声中为国家拼命的英雄。

直到1950年代末,翟文清已晋升为副师长,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承诺,四处打听,于是终于在内蒙古赤峰县的美丽乡村找到了于水林。这个时候,于水林的身体因为多次负伤,早已大不如前,他的健康状况几乎让他无法干重体力活,而且他的孤单与贫困让他成为了村里最为艰难的一个人。

翟文清第一次见到他时,顿时心情沉重,眼前的于水林身形瘦弱,面色苍白,衣衫褴褛,甚至连一个属于自己的家都没有,只能蜗居在村里的生产队马棚里。曾经英勇的战士如今已经如此落魄,翟文清的心情复杂,眼泪几乎溢出眼眶。

翟文清当即决定,不论如何,都要帮助于水林重新站起来,他回到县里,积极向上级反映,于水林的情况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很快,县政府为于水林安排了住房,解决了他的生活困境,并为他安排了一份适合的工作。

当村里的人们得知,眼前这个贫困潦倒的男人竟是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奋战的英雄时,大家都为之震惊。许多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不再只是看到他身上的残疾与贫困,而是开始敬仰他曾经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

虽然于水林的日子仍然不算富裕,但他终于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那些曾经的英雄事迹渐渐被村里人传颂开来,虽然后来的岁月让他未能像其他英雄一样被广为赞誉,但他依然是这个村庄中,最为尊敬的人之一。于水林依然保持着低调和谦逊,他明白,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国家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而他将继续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守那份属于自己的英雄气概。

0 阅读:14

元元阅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