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只发展经济,不发展社会,这个走不通的!

是你的看综合 2024-10-16 03:44:16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村的面貌却愈加黯淡,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且乡村的经济活力似乎正在逐渐消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正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水平相对滞后,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不少经济学专家常常声称,只要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这种观点表面上似乎有理,但细想之下,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即使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社会发展水平能否与之相匹配?这一问题显然值得深思。

身为社会学者,我们应当清晰地认识到,要建设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就必须从根本上关注社会的发展。我们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这不仅是共产党人的信念,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现实告诉我们,仅仅依靠经济发展并不足以让社会同步进步。经过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的社会状况并没有呈现出应有的改善。如果社会发展真的得到重视,为什么近些年来大量的优质人才和富裕群体依然选择移居海外?

一个国家能够否留住其发展所带来的财富与优秀人才,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发展程度决定的。如果社会水平低下,人才流失、资产外逃便成了必然。以中国农村为例,因社会建设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的成果无法留住,最终只留下孤独的老人们等待着终点。这一模式无疑是“自我殖民化”的典型表现。

因此,如果我们国家仍然仅仅注重经济,而忽视社会发展的必要性,那么现在的中国农村景象,无疑会成为明天更大范围内社会的缩影。

在中国,虽然研究经济发展的专家层出不穷,但专注于社会发展的学者却屈指可数。为何笔者如此笃定?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经济发展主体,市场竞争激烈,而社会建设的主体却几乎荡然无存。我们的社会需要满足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还有精神及社会需求。是谁来承担这些责任呢?

假若一个留守老人急需就医,又有哪个社会组织愿意提供帮助?当一个小女孩遭遇校园霸凌时,又有谁在为她提供必要的支持?若没有充足的社会建设主体,如何能真正解决人们的各种需求?只有通过发展众多的社会组织,提供必要的服务,才能真正让社会运作良好。

回顾历史,中国在八十年代放弃了全能政府体制,才让各类经济主体得以自主发展,经济才进入了繁荣期。然而,到了九十年代,随着社会全能政府体制的再次强化,各种社会建设主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社会需求只能依赖政府单一提供。面对每天涌现出的各类社会需求,政府真的能做到面面俱到吗?显然不可能。一个没有社会建设主体的社会,怎么可能会蓬勃发展?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反思,经济的发展是否意味着一切。重视经济而忽略社会,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在追求经济指标的同时,切忌忽视了更为深邃的社会结构建设。只有当经济与社会双轮驱动,共同推进时,我们的社会才能更趋完善,民众的生活才会更加富足。

如今,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意识到两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这个变化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

6 阅读:320
评论列表
  • 2024-10-16 17:07

    凡是收门票的旅游景点一律不进!凡是需要会员的电影电视剧一律不看!凡是非生活必需品一律不买!不点外卖,不看电影,不喝奶茶,不打车,不充游戏,不下馆子,有普快绝不坐高铁,冬天不开暖气。

  • XX 8
    2024-10-16 18:12

    有道理。

  • 2024-10-16 11:43

    没有经济,又何来的社会?

    老纳不信佛 回复:
    没了社会,要经济来干啥?

是你的看综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