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县战争年代的地方武装

小西水历史 2024-08-17 13:39:05
一、西阳曲县的地方武装 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0师358旅,路经阳曲县西山地区,发动当地青壮年,组建了抗日游击第5、第6和第7中队,3个中队共有150余人。 1939年12月,山西工人自卫旅在境内的西山地区,组建起西阳曲工人武装自卫队(简称工卫队),设队长、指导员各1人。1940年,工卫队发展到100多人,改编为西阳曲县游击基干大队,设大队长、政委(由县工委书记兼任)、副政委各1人,辖3个中队200余人。1943年发展到400余人。1944年,根据晋绥第8军分区的命令,将第2、第3中队和静乐的2大队改编为静(乐)阳(曲)支队,支队设队长,正、副政委各1人(政委由县委书记兼任)。支队下属4个连队,共700余人,1945年,改为晋绥8分区18支队。同时撤销游击大队建制,只保留第1中队,新组建第3中队,并与一中队合编为独立营,其兵力约150人。抗日战争胜利后,独立营下设3个连300余人。 1946年2月,独立营又改编为游击大队。设正、副队长、政委各1人,队长由县长兼任,政委由县委书记兼任。下辖3个中队约300余人。1947年,5中队改编为第8分区18支队第4连。县游击大队又接收了第7区游击队,编为第3中队。 二、东阳曲县地方武装 1937年11月,东山煤矿工人齐世铭,在矿井下秘密组织起一支约500人的抗日武装——东山抗日游击队,次年,正式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8旅714团独立营。 1939年9月,中共晋察冀区党委第二地委派员,二次进驻东阳曲县开展工作,组建地方抗日武装。11月,东阳曲县独立营正式成立,设营长、政委各1人(政委由县委书记兼任),1940年春,独立营发展到150余人。 1940年2月,东阳曲县委、县佐公署从县独立营抽调部分干部,组建起东阳曲县基干游击大队,设大队长、正、副政委各1人。政委仍由县委书记兼任,到秋季发展为100余人。1941年2月,独立营改编为北岳二分区部队,1942年称河南区队。 1942年9月,东阳曲县基干游击大队和盂县基干游击大队合并,改编为盂(县)阳(曲)县基干游击大队,下辖3个中队,共200人。设大队长、政委各1人。1943年春,扩编为盂(县)阳(曲)县游击支队。下辖4个中队,400余人,设支队长、政委(县委书记兼)、副政委、特派员各1人。 1943年,东阳曲中心区成立武装工作队,兵员只有30人,设正、副队长、政委各1人(队长中心区长兼,政委中心区委书记兼)。1944年2月,改建为东阳曲县游击大队,兵员发展到100余人。 1944年11月,盂阳县游击支队与二分区河南区队、五台县游击支队合编组建为冀晋区部队43团。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阳曲县游击大队发展到300余人,下辖3个中队。1947年秋,东阳曲县游击大队和盂县游击大队1个连合编改建为北岳区第二分区东阳曲县独立营,下辖4个连队500余人,设营长、政委(政委由县委书记兼任)、副政委各1人。1948年3月,改编为北岳1旅2团2营。留1个连队,仍称东阳曲县游击大队。 1948年8月,东、西阳曲两县合并后,两县游击大队合并为阳曲县游击大队,下辖4个中队400余人,1949年9月整编为忻县军分区教导队。
0 阅读:32
小西水历史

小西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