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旗下公司出售港口资产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根据香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公告,该公司将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其在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资产,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核心港口的90%权益。
这看似是一桩普通的“商业交易”,背后其实是大国间的地缘博弈和战略较量。
吞并格陵兰岛,夺取巴拿马运河,收购全球重要港口,控制关键海上航道,打压中国造船业……把这一系列动作连起来看,可以发现特朗普正在强力推进他的全球海运霸权战略。
特朗普的海运霸权浮出水面。
特朗普重回白宫后,抛出一系列领土扩张言论,推出一系列涉海动作,贯穿其中的底层逻辑之一就是他的海洋雄心和海运霸权战略。
抢占巴拿马运河。
被特朗普盯上的巴拿马运河,堪称全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航运通道之一。
巴拿马运河联通了太平洋与大西洋,使美国东西海岸间缩短了一万五千公里的航程,每年通过该运河的船舶多达1.4万艘。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多次宣称要“夺回巴拿马运河”。国务卿鲁比奥首次出访便前往巴拿马,当面进行极限施压。
迫于美方压力,巴拿马近期宣布不再与中国续签“一带一路”倡议谅解备忘录。
但这并未让特朗普有所收敛,最近他还在密集发声,誓要控制巴拿马运河。
据美国媒体爆料,特朗普已指示美军制定方案,增强美国在巴拿马运河的“军事存在”。
此次李嘉诚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背后也有美国政府的影子。
收购港口的贝莱德集团CEO劳伦斯·芬克与特朗普私交甚笃,在收购洽谈期间还曾专门到白宫向特朗普汇报有关情况。
李嘉诚出售的巴拿马运河2个港口的位置。
除了巴拿马运河的2个港口,这笔交易还包含了长江和记在全球多地的41个重要港口及配套物流网络。
一旦交易完成,贝莱德将控制全球约10.4%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跻身全球三大港口运营商行列。由此,美国对全球物流和供应链的掌控力将大大增强。
可以说,这次收购是特朗普政府借资本之手,落下的海运霸权战略“关键一棋”。
吞并格陵兰岛。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全岛大部分处于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人口稀少,是名副其实的“苦寒之地”。
但特朗普却对这个岛垂涎已久。
早在第一任期,他就曾提出购买格陵兰岛。重返白宫后,他更是多次宣称要将其吞并。
最近,在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特朗普还宣称一定要得到格陵兰岛,并派驻更多美军。
特朗普如此看重格陵兰岛,除了觊觎岛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该岛具有巨大的航运潜力和价值。
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北极海冰加速消退,货运通航的时间窗口逐渐延长,北极商业航运的可行性持续上升。
北极航道一旦打通,将大大缩短亚洲到欧洲的航程,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还将重塑全球航运格局。
北极航道三条主要航线示意图。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格陵兰岛本身可作为西北航线的重要中转站或补给点,若中央航线未来开通,格陵兰岛北部海域还可能成为航线的一部分。
可以说,控制了格陵兰岛,就抢占了控制北极航道的先机。
打压中国造船业。
今年1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报告,随后又出台一系列歧视性政策,对中国造船业进行遏制打压。
一是征收港口准入费。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提案,中国海运企业进入美国港口时,单次最高可征收100万美元的港口准入费,使用中国制造船舶的非中国海运企业则单次最高可征收150万美元的港口准入费。
除本国港口加收费用外,美国还妄图胁迫盟友复制其做法,共同打压中国造船业。
二是推动“美国货美国运”。特朗普政府计划分阶段强制提高美国出口货物运输中的美国船只比例,若海运企业使用美国制造的船舶,便可获得一定费用减免。
最近,美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路易斯·索拉鼓吹这些政策落地后,“可用征收的钱投资美国航运,反哺出美国自己的冠军企业”。
另据外媒爆料,特朗普可能还会签署一项关于造船和航运的行政令,对进入美国的中国制造船舶和起重机征收费用,从而“为美国造船业的复兴提供资金”。
无论是“301调查”还是行政令,都表明特朗普决心动用国家机器打压中国造船业,帮助美国在海运领域取得优势地位。
特朗普为何如此重视海运布局?
特朗普上台后加速推进海运霸权战略,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海权思想作祟。
特朗普对海运布局的重视,来源于美国根深蒂固的海洋霸权思维。
长期以来,美国战略界将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海权论》奉为圭臬,认为控制海权是统治世界的决定因素,将在全球范围内掌握海权作为国家战略发展方向。
以往,美国对于海权的认识侧重于军事上的“制海权”,庞大的航母舰队在世界各大海域穿行游曳,四处宣示美国的海上影响力。
但具有商人本性的特朗普,无法满足于仅在军事上控制海洋,还希望在商业上称霸海洋。海运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成本低、效益高、载运量大的优点,是全球货物贸易的“生命线”。目前,超过80%的国际贸易是通过海上运输实现的。特朗普认为掌握了国际海运主导权,就掌握了国际贸易的主导权,进而可以确立美国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的主导地位。于是,他将海运主导地位视为以低成本掌控霸权的妙招。总的来看,特朗普的海运霸权绝非对马汉《海权论》的简单传承,而是一套更为复杂、涵盖多重目标的战略布局。
造船行业衰败。
为了尽快改变美国在海运上的落后处境,特朗普综合运用军事胁迫、外交施压、敲诈勒索、强买强卖等多种手段,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如此的急不可耐、吃相难看,背后其实是美国造船业持续衰败带来的焦虑感和战略短视。
造船业,尤其是建造大型远洋船只,一度被视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之一。
建造一艘万吨巨轮,需要钢铁、机械、电子、石化等众多配套产业的支持,也需要大量熟练技术工人的协同配合。
多年来,美国经济持续脱实向虚,制造业空心化不断加重,熟练工人数量、素质双双走低,已然支撑不起强大的造船业。
根据美国官方统计,目前美国平均每年建造的商船不到5艘,占全球市场份额不足0.1%,在世界商业造船领域排名中仅位列第19名。另外,目前全球用于海运的商船中,归属美国船东的也仅有80艘。
美国造船厂的数量已由巅峰时期的300多家萎缩至目前的30多家,且多为军工供应商,造船业的劳动力也已减少到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造船业的萎靡也严重拖累了美国海军,特朗普就不止一次抱怨许多美军舰艇锈蚀严重。
由于造船厂大量减少,美国海军面临严峻的供应链挑战。目前,美国海军的多个造船项目面临重大延期问题,现存战舰的维修也频频延误。
听证会上,美议员展示锈迹斑斑的美国舰船图片。
由于缺乏零件等问题,美海军32艘两栖舰艇中有16艘处于不良状态,其中一些舰艇甚至已服役超过40年。
例如,美国“博伊西”号核潜艇从2015年开始等待维修,一直到2024年才送入修理厂;“斯坦尼斯”号航母原计划2021年更换核燃料,但受美国造船厂维修任务限制,要等到2026年10月之后才能进驻造船厂升级。
本国船舶维修能力的低下,迫使美海军也不得不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将一些后勤保障类船只送到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进行维护保养。
长此以往,这个坐拥两洋、占尽地利、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海军的国家,恐怕迟早会沦为“旱鸭子”。
因此,特朗普才如此急迫地动用各种手段,重新构筑美国在海上的优势地位。
但特朗普显然也明白,让制造业回流、恢复造船能力并非易事。
与振兴造船业相比,依靠美国霸权抢夺全球战略港口和航运要道,显然要容易得多。
由此观之,特朗普打出一系列“怪拳”也就不足为奇了。
未来,在海运霸权战略的驱动下,特朗普政府很可能还会使出更多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