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上面分布着不同的生态系统,比如我们熟知的雨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大多资源丰富,生物众多,但也有一些生态系统号称“生命禁区”,就比如一望无际的沙漠。
在沙漠中行走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孤独”,只有最坚韧、最富有活力的动物才能在这里存活下去。今天的主角地鸦与地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用生命诠释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生命。
在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种特有的鸟类——白尾地鸦,属于鸦科鸟类。从外表上看,白尾地鸦雄雌形状相似,整体呈灰褐色,在沙漠中很容易隐藏身形。它们的鸟喙非常有特点,嘴峰较长并且前段向下弯曲,方便在沙漠中翻沙。
在千百年的进化中,地鸦的鼻孔周围长出了稠密的小羽毛,起到防风防沙的作用。并且不经常用翅膀,退化得比较短小,飞不了多远,最多像鸡一样滑翔,不过跑步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强有力的双腿,给了它强大的弹跳能力,取食方式与其它鸦科鸟类相似。
白尾地鸦以小型以种子及无脊椎动物为食,研究人员就曾它的胃里找到了类似金龟子、金针虫以及小蜥蜴等残骸。当然这是在食物比较丰富的时候的选择,其它时间也会以植物的种子、叶子为食,有时候还会抓一些野蜂吃。
不过相比于那些隐藏在山林深处的鸟类而言,我们还是能在一些沙漠公路两边的防护林,或者中途的一些驿站看到它们觅食的。毕竟沙漠中食物和水都很稀少,再加上天敌的袭扰,道路两边的防护林就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栖息地了,有去新疆旅游的朋友注意观察哦!
作为为数不多能在沙漠中生存的鸟类,地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觅食策略。当地鸦发现食物之后,并不会着急填饱自己的肚子,而是选择将这些食物先运输或者埋藏起来,等食物都处理完了之后,才会享用食物,可见它们对食物的珍惜。
但是这也会出现一个问题,在沙漠中经常会刮起大风,带起的沙子会瞬间掩埋地鸦藏食物的地方,它们是如何找到这些食物的呢?一般来说动物寻找埋藏食物的地点,要么就是用自身尿液标记,要么就是视觉定位。
不过这两方法先后都被科学家否定掉了,毕竟沙丘不断移动,尿味早就被掩埋散发不出来了,标记物的参考也不靠谱,所以至今为止科学界我没有搞懂地鸦使用的寻找方法。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猜测呢?
可惜的是,这种能在沙漠中顽强生存下去的鸟类,如今却遭到了多方面的打击。首先是分布的局限性,沙漠中恶劣的环境制约了种族的发展。
其次是猎杀、石油开采等人类活动日渐频繁,在加上以前一些流言说地鸦可以治病地迷信,使得它们的处境越来越不利,希望大家可以引起重视,保护它们!
地鵏也叫大鸨,是小鸨属的一种动物,体型50厘米,翼展70厘米,体重能达到1公斤左右,属于中型鸟类。它们主要栖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也会在沙漠中出现,更多的时候是在草植丰富的地方生活。
地鵏上半身为淡沙色,分布着黑灰色的花纹,在胸部还有V字形的白色羽毛,看起来就像围巾一样。它们喜欢生活在地势稍微平坦一点的地方,新疆地区的地鵏就喜欢生活在有羽茅属植物的荒漠中。
其实植物离我们的距离并不远,在农田边缘和一些荒地上很可能就有它们的身影。优秀的飞行能力让它们能飞跃中亚地区前往外高加索地区。地鵏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在非繁殖季节的时候,会成群结队聚在一起,数量可达数千只。
在白天的时候雄鸟就喜欢在一起争奇斗艳,看一看谁最漂亮,以后就能获得优先配偶权。不过它们胆子很小,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四散而逃。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根茎叶,时不时还会抓写昆虫打打牙祭。
这种看似数量很多的鸟类,也面临着和地鸦一样的命运。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导致其栖息地大面积缩水,人类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导致的环境污染也让其备受打击。希望地鵏能够摆脱危机,重现光彩!
地鸦和地鵏都是沙漠中为数不多的鸟类,它们用自己的生命点缀着荒凉的沙漠。正是这些一点点 的生命汇聚在一起,才构建起来沙漠生态系统,值得我们保护!
您更喜欢哪种鸟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