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喜欢过年。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人们准备年货,小孩子们盼着压岁钱和新衣服。
过年就是热闹,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饭、聊天、玩游戏,连空气里都带着年的味道。
那时候,去亲戚家串门是件开心事。表兄弟姐妹一起玩,家里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
过年能见到许多平时见不到的亲戚,大人们问候彼此,孩子们疯玩一天,简单又快乐。
长大后,过年的感觉变了。亲戚间的来往,不再是单纯的团聚,而变成了一种“社交任务”。
要面对各种问题:结婚没?买房没?工资多少?什么时候要孩子?本来想好好吃顿饭,结果成了“被盘问大会”。
有些话,听着比工作上的批评还难受。
每次去亲戚家,都要带上礼品,穿得体面,说话小心翼翼。
不是亲密的家人,而是“有血缘关系的熟人”。有的亲戚平时从不联系,过年却突然热情起来,问东问西,表面上是关心,实际上是打听消息。
久而久之,越来越多人对过年串门失去了兴趣。
平时不联系,过年见面反而尴尬
过去通讯不发达,亲戚间走动频繁。
每逢节日,亲戚们互相拜访,聊一整天也不嫌多。
现在,社交软件发达了,微信、电话、视频随时能联系,反而拉远了亲戚之间的距离。
有的亲戚,一年到头没说过几句话,过年突然热情地邀请你去家里吃饭。
饭桌上,气氛却很尴尬。寒暄几句后,大家低头看手机,吃完饭就找借口离开。
表面上看,关系还在,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多交情。
亲戚群里,平时没人说话,偶尔有人发个祝福消息,大家敷衍地点个赞。
等到过年见面,话题也无非是老生常谈。
长辈聊着过去的趣事,年轻人应付几句,气氛越来越尴尬。
有些亲戚,见面就是各种试探:“在哪里上班?”“年终奖多少?”“什么时候结婚?”“孩子上什么学校?”一顿饭吃下来,比公司年终总结还累。
明明是家人,却像在做一场面试。
面对这样的聚会,越来越多人选择不去。有的人找借口加班,有的人直接旅游过年。
不是不想维系亲情,而是不想在无效社交中浪费时间。
亲戚之间的感情,早就淡了
小时候,亲戚之间的感情是靠“常来常往”建立的。
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吃饭、聊天、帮忙干活,感情自然就深了。那时候,亲戚就是家人,有事会帮忙,没事也会走动。
长大后,大家各自成家,有了自己的生活圈。
亲戚之间的联系少了,感情也就淡了。很多亲戚,已经变成了“过年见一面”的关系。
平时没有交集,遇到困难时,能真正帮得上忙的,也不多。
有些亲戚,只在有求于你的时候才会主动联系。
平时不闻不问,遇到事了,突然热情起来,甚至开口借钱。借吧,不情愿;不借,又怕被说不近人情。这样的亲戚,见一次就觉得累。
真正的亲情,是平时的点滴关心,而不是一年一次的“例行见面”。过年见不见,已经不再重要。
过年串门,早已变了味
小时候,过年串门是热闹的。亲戚来了,家里人围着一起包饺子,讲故事,聊一年的趣事。
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亲戚之间走动频繁,饭桌上充满了笑声。
现在,串门变成了一种负担。去亲戚家,要提前准备礼品,吃饭时还要注意礼节。
聊得太多,怕被说“八卦”;聊得太少,又显得冷漠。吃完饭,还得想办法找个合适的时间离开,避免留下不合时宜的印象。
请亲戚来家里,更麻烦。家里要提前打扫干净,准备丰富的饭菜,还要安排座位,照顾每个人的口味和习惯。
有人喝酒,有人不喝酒;有人吃辣,有人不能吃辣。一个饭局下来,累得比上班还辛苦。
有些亲戚来家里,不是为了团聚,而是为了打听消息,甚至借钱。
你买了房,他们会问房价;你换了车,他们会问月供。
有时候,还没等你说话,别人已经替你计算好了“年收入”和“生活成本”。这种聚会,能不去就不去。
过年,更想安安静静地待着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平时已经很累,放假只想休息。
过年几天,难得有时间待在家里,看看电影,玩玩游戏,和家人聊聊天,比去亲戚家“应酬”舒服多了。
有些人宁愿出去旅行,也不想被亲戚盘问。
有些人索性不回老家,和朋友一起过年,简单自在。
越来越多人选择“宅家过年”,买点零食,刷刷剧,享受属于自己的假期。
有人说,这样过年太冷漠了,亲情越来越淡。但真正的亲情,不是靠过年见一面维系的。平时有事的时候,能相互帮忙,比过年寒暄几句更重要。
过年串门,不再是一种必需
时代变了,人的观念也变了。过去,亲戚之间互相照应,关系紧密。
现在,大家独立生活,各有各的圈子,亲戚不再是必需品。
不愿意去亲戚家串门,不是不懂礼貌,而是觉得没必要。
亲戚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再是“必须维系”的存在。
很多时候,亲戚见一面,意义已经不大。
有的人觉得,过年一定要见亲戚,才算完整。
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过年就是放松自己,和真正重要的人在一起。
与其在尴尬的聚会上浪费时间,不如把时间留给自己。
过年,不串门,也是一种选择。
蝶化伴魅影
钱取代了亲情,什么事都用钱去摆平,不象以前你帮我我帮你不讲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