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与建设郑州富士康工厂的时候,苹果公司的高管曾经估算过,平均每20万名装配线工人,大概需要8700名工业工程师,如果在美国,要找到这么多合格的工程师,需要长达9个月的时间,而在中国,这只需要15天。
苹果公司的高管曾经形容道,当苹果需要100万个螺丝,它会在中国富士康工厂一条马路外的工厂找到配套厂商,如果苹果需要这些螺丝做的不同,这只需要3个小时。
随着工业产品变得越来越精密和复杂,世界上像中国一样既能画出图纸,又能变成产品的国家少之又少,这需要具有一种生态集成的能力。
这就是常常被人忽视的中国恐怖的供应链实力,它是由一家一家如钛方、艾为电子、立讯精密、春秋电子、裕同科技、航嘉、华研科技这样的幕后隐形冠军组成的。
联想电脑辐射出的中国制造
在中国市场,联想直接带动了35.5万人就业,间接辐射的电子制造及上游就业人数高达600-800万人。联想已经和400多家供应商建立了数字化平台,通过数智化赋能形成高效协同,保障整个供应链的韧性、高效与灵活。
联想的经验可以概括为“最国际的中国供应链,最中国的国际供应链。”

“电脑化”产业红利
中国在精密制造业的全球分工当中打开局面,实际上是首先从电脑产业开始的。
2001年中国加入WTO,当时中国的出口主要还是以纺织服装、玩具、箱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为主。当时中国虽然也能产生一定数量的汽车和家电、机械设备产业,然而总体来说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还不强,出口还不多。
2001年,中国的微型计算机的产量只有877万台,但仅仅加入WTO十年后的2011年,这个数据就猛增到3.2亿台,稳稳占据世界第一名,这些电脑产品大部分是出口的。
2001年到2011年刚好是世界PC互联网发展的最黄金10年。在这10年里面,谷歌、雅虎、facebook、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这批互联网公司快速崛起,魔兽世界、传奇、GTA、红色警戒等游戏产品占据了许多年轻人的回忆,这波浪潮带动了PC产业的极大发展。
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中国抢到这一波PC产业红利的重要性。在此之前,一般认为世界电子制造业的中心是在日本,后来又扩散到韩国和中国台湾。而当时电子制造业的核心产品还是家电产品及其零部件,还有一部分手机产品。然而在这一波电脑产业链迅速转移到中国后,中国开始成为世界电子制造的中心。
电脑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显示屏幕、芯片、电池、印刷电路板、软件、模具、注塑、机床、材料这些周边配套产业的发展。由于中国产电脑大部分要出口,所以这个产业的供应链企业一上来就需要接入全球供应链。
而此后中国在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这些新兴产业当中的强势崛起,都可以追溯到入世前10年PC产业链上的大发展。
近年来世界许多产业的升级之路,都可以看出“电脑化”的路径。
例如大疆无人机,本质上可以看作一台可以飞的相机+电脑;智能手机,可以看成是传统手机的“电脑化”发展;智能汽车,可以看作手机的“电脑化”;智能家电,可以看成是传统家电的“电脑化”……
联想从国际化获得技术与管理
2005年,联想花费17.5亿美元收购了IBM的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台式机电脑业务和Think系列品牌。当时联想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九名,这次并购之后一跃成为全球排名前三的电脑巨头,此后又位居第一名。

联想集团创新产业园(天津)笔记本产线
这次并购使得联想获得了IBM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国际化的营销渠道和强势的品牌。在并购前,联想的销售额仅为29亿美元,到现在一年已经突破了600亿美元。
在并购 IBM PC 业务之前,联想的主要销售市场集中在中国和亚太地区。收购 IBM 之后,联想一下子获得了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销售渠道。
例如印度市场的键盘返修率就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是因为印度处在常年高温高湿的环境里面,所以针对印度市场的电脑产品,必须要提高相关的键盘标准,加强对键盘的密封性及所用的材料的防水、耐高温的要求。
这种对于全球细分市场的细微洞察,是过去中国的电脑供应链所缺乏的。联想这样的供应链链主,将这些认知和相关数据参数开放给上游的供应商,能够有利于这些企业迅速进入国际市场。
在并购 IBM 的 PC 业务初期,联想团队对于 IBM 公司在制造过程当中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正是当时的中国企业所普遍缺乏的。
要进入全球化市场,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从 1978 年以来, IBM 公司积累了千余项企业标准,以便应对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地区合规要求。联想收购 IBM PC 业务初期,其标准仅局限在中国国内,这次并购使得联想一下子拥有了一套国际化的标准化工程师团队。
举个例子,当需要研发在海拔 2 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使用的电脑时,就需要运用完全不同的标准。比如为了保证安全,导线的粗细是否需要加倍?加倍的情况下是否还能够兼顾电脑的小型化、标准化,包括成本控制?这时候联想去请教一位在 IBM 公司负责标准制定 30 多年老专家,老专家就很明确的指出,没有必要为了适应高海拔地区而加倍导线的粗细,因为 IBM 在 1984 年制定电脑导线标准的时候,就已经预留了 5~10 倍的余量,完全可以足以应对复杂场景。
2014 年,原来负责 IBM Thinkpad 的研发的大和实验室的负责人被邀请到合肥联宝科技工作两年,把大和实验室所有的流程都导入联宝科技泸州实验室,并开展产品验证。现在,这个验证实验室实现了与全球 33 个国家和地区的 54 个权威实验室的互认,检测能力覆盖可靠性、稳定性、兼容性、用户体验等 16 大类测试,确保了产品品质。同时,这套验证标准也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通行。
打造强悍供应商
2003年以后,来自中国台湾的散热器厂商奇宏科技开始和联想做联合设计,双方成立了联合研发实验室。这时候联想根据市场反馈提出既要保证散热,又要控制噪音,还要兼顾节能的高要求。奇宏科技被折腾的够呛,要优化电脑散热性能,就需要综合流体力学、航空航天、材料学等综合学科,同时不断对烧结等进行技术改良,工艺实现内部毛细结构,打造多个微通道。结构内部有纯水,进行每秒几十次气化液化循环,辅助散热。
经过无数次挫折,奇宏终于和联想一起研发出全球最强的散热模组。在产品研发成功后,奇宏的许多散热器产品独家供应联想。此后联想收购了IBM的电脑业务,订单量暴增,奇宏也跟着联想一起迅速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散热器巨头,占据全球35%的台式电脑散热器和20%的笔记本电脑散热器份额。
联想是奇宏最大的客户,联想到哪里建厂,奇宏的工厂就建到哪里。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订单的暴增,散热器也是新能源汽车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组件。这些建有散热器产线的城市,如合肥,开始在新能源汽车上拥有其他地区没有的独特供应链优势。
类似的案例还包括合肥京东方工厂。在合肥京东方工厂当时处于产能和技术爬坡关键时期的时候,2011年合肥联宝电脑工厂成立,一举吃掉京东方合肥工厂40%的产能,对于京东方后来成为世界显示巨头起为电脑产业提供模具的企业,一样可以很容易服务于手机、无人机、汽车行业。而每台电脑都需要用到的印刷电路板,现在几乎是手机、家电、汽车、光伏组件上的标配。而为了生产电脑所需要使用的机床、CNC设备、注塑机等,在很多其他精密制造领域都可以用到。
电脑产业产生了惊人的产业链外溢效应。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京东方生产的显示屏不仅广泛应用于电脑、手机,也是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上面的重要组件。
对于当今的中国先进制造业来说,在国际标准上拥有话语权是整个行业空前渴望的事情。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只有在国际上成为某个产业的龙头,才有主导标准制定的资格。
今年刚好是联想成立40周年,联想的这个成功融入国际化供应链、成功出海的案例,为许多制造业企业提供了借鉴,那就是通过并购可以快速整合国外企业成熟供应链,并和中国本土供应链优势相结合。在并购时需要尊重被并购企业过去多年的积累,充分吸收消化。近年来,类似成功的并购还包括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的液晶显示业务、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业务、海尔并购卡萨帝等。
5月22日,全球最权威供应链榜单Gartner TOP25公布2024最新排名,联想集团和京东两家中国公司上榜,分别位列第10和第25,这已是联想集团连续三年位列前10,继续蝉联亚太第一,也是中国乃至亚太唯一上榜的高科技制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