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的“成年三部曲”,她凭什么说自己没丢脸?

写书的老板娘 2025-02-19 14:39:57

在演员这份工作中,等待也许是常态,但却总有人会质疑低产者的选择。

有人说刘亦菲“低调太久”,也有人觉得她的表演“沉浸式不足”。

可是当“成年三部曲”横空出世后,这一切声音似乎被引向了另一条脉络。

到底是低产,还是用更久的时间打磨更好的作品?

刘亦菲用她的方式给出了一种答案——不急不缓,但一定扎实。

今天,我们透过她的三个角色,一起看看她作为演员,如何用细腻的表演回应这些争议。

从“茶铺老板娘”到都市女性:刘亦菲用角色展现复杂生命力

当赵盼儿出现在《梦华录》的茶铺里时,许多人似乎有些不敢相信,“神仙姐姐”刘亦菲竟然也会变得这么接地气。

她是那个曾用一张仙气十足的脸,塑造了“小龙女”的人啊!

但这一次,她没有挑“完美”的角色,反而演绎了茶铺老板娘——一个外表柔弱却内心懂得谋划,能在商海沉浮中独自撑起场面的女子。

赵盼儿不是无懈可击的美人,而是带着亲近感的“普通人”。

接着是《去有风的地方》里的许红豆,一个人到云南的小村庄生活的“社畜”,追求的是“慢下来”的人生哲学。

这部剧让人们看到了刘亦菲的另一面——不再美得不可触碰,而是更像身边可能存在的普通朋友。

有挫折,有反思,也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如果说前两部作品展现了坚韧和治愈,那么在《玫瑰的故事》里,黄亦玫则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

热烈、疯狂又不完美的都市女性,以最真实的脆弱和锋芒博得观众的共鸣。

与刘亦菲过去留给观众的“仙女滤镜”截然不同,这是一场完全被打碎重建的表演。

不求快速成名,刘亦菲分享“等待”中的演员哲学

提到刘亦菲,很多人会对她的“低产”印象深刻。

她自己没有回避这个话题,反而从容坦言:“演员是需要等待的职业,我特别喜欢等。

”她的“等”不是颓废,而是对每一个作品的严格挑选与认真对待。

在采访中,刘亦菲提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她把自己比喻成“淘金者”,总是在角色身上挖掘内核。

她相信,时间是演员最宝贵的朋友。

如果过于急功近利地接很多戏,一段时间后,作品也许会因为重复而失去吸引力。

相反,更长时间的准备与积累,让她能够对每一个角色充满热情,并探索更多维度。

比如许红豆和黄亦玫,即便剧集的情节风格迥异,但刘亦菲依然能通过表演,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找到情感上的共通点。

或许这正是为什么在“成年三部曲”之后,人们能感受到她表演的细腻和值得回味的原因。

她不是在追逐数量,而是在追求质量。

回望青涩时光:15岁出道的刘亦菲如何学会接纳成长

很多人可能忘了,刘亦菲其实很早就在影视圈崭露头角。

她15岁出道时拍摄《天龙八部》,虽然已经看起来很“成熟”,但心里其实是个孩子。

当时的她参加剧组生活,总不自觉装出一副“我已经很懂事”的模样:“没人把我当小孩,我也只能硬撑。

”这种现象无论对于一个青少年,还是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演员来说,都让人不免心疼。

回顾那段时间,她也承认,自己当时总习惯把自己拿去和成熟的演员对比,却没有接纳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

随着角色的累积、阅历的增加,她开始明白,焦虑并不能帮助成长,反而是需要用时间去缓慢酿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

对比年轻时期“装成熟”的她,如今刘亦菲对于表演的态度显然发生了很大变化。

她不再想着去刻意追求“速成”,而是通过精挑细选合适的剧本、不断试探新的表演方式,来真正完成自己的蜕变。

未来的期待:用灵魂塑造角色,让作品留下时间的重量

在《玫瑰的故事》获奖后,刘亦菲的获奖感言颇为谦逊:“角色让我看到了更多未曾想象的可能性。

”回顾她的“成年三部曲”,每个角色的多层面塑造,无不体现了她作为演员专注且真挚的态度。

对于未来,她很少说大话——“希望能有一部永远的代表作”。

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却难掩对表演的追求。

她认为,真正的好作品,不是靠宣传和话题堆砌出来的,而是在经年之后,依然能被观众记住。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态度,刘亦菲的表演看似缓慢,实则在积累。

从青涩少女到成熟演员,刘亦菲用她的作品告诉我们: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沉淀和等待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她的一句“没丢脸”的自嘲,也恰恰说明了她心中对表演的笃定。

未来,她是否能创造出那部“永远的代表作”?

没人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会继续用专注而真诚的态度,演绎出更多值得回味的角色。

对刘亦菲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角色的重量,而她自己,也会轻得像羽毛,用更充实的作品与观众惺惺相惜。

0 阅读:15
写书的老板娘

写书的老板娘

甘梓萱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