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烟花爆竹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这些年,为了城市安全,相关部门对烟花爆竹的生产、运输和燃放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规定,比如禁止私家车运输烟花爆竹。
然而,一段城管车辆运输收缴烟花的视频却让网友炸开了锅:执法车辆能否做到合规运输?为什么执法人员能用看似不安全的方式处理这些“违禁品”?
烟花爆竹作为一种充满年味的传统象征,承载了人们的节日喜悦,但它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火药的威力让它从娱乐产品变成了危险品,这也是为什么生产、销售和运输都受到严格监管的原因。
从2020年到2024年,每年的春节都能见到因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和事故新闻,安全问题让法规变得越来越严。
与此同时,各地对“禁燃令”的执行也因地方差异显现出政策的不一致。
某些城市放开了特定区域的燃放权限,而另一些城市则严格“一刀切”。这种差异化执行无形中加剧了公众的困惑,也为执法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法律层面,烟花爆竹被明确列为危险品,其运输必须符合相关法规,比如使用专业车辆、采取防火防爆措施等。
然而一部分城管车显然没有满足这些条件——裸露车斗内堆满烟花爆竹,不仅没有防护措施,而且行驶在闹市区,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网友认为,城管用这种方式运输,与私家车非法运输没有本质区别。这种“双重标准”的质疑表明,法律的执行不仅需要权威,还需要公正。
事实上,烟花爆竹监管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运输环节,更贯穿生产、销售和燃放的全过程。
从生产角度来看,合法厂家是产业链的源头,政府无法直接干预其生产,但可以通过准入制度进行管控。然而,市场需求旺盛时,非法生产和假冒伪劣产品也会涌现。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查处的非法烟花爆竹案件同比增长了12%,其中许多产品通过地下渠道流入市场。这些假冒产品不仅质量无法保证,甚至在燃放时还存在更高的事故风险。
销售环节则更加棘手。部分城市建立了统一的烟花销售点,限定时间、区域和数量。但在许多尚未规范的地方,地下交易仍然活跃。
网络销售的普及让监管难度倍增,社交平台上的烟花交易几乎成为公开的秘密。
消费者很容易通过这种方式购买烟花,但运输问题却无解。私家车因政策被禁止运输,而通过物流寄送则面临法律风险。这一矛盾直接导致了一些人冒险选择违规运输。
燃放环节的争议则更加直接。
“禁燃令”到“限燃令”的转变反映了政策在安全与传统之间的妥协。很多地方允许在春节期间划定区域燃放烟花,但这带来了两个问题。
一方面,如何保证燃放区域内的安全?另一方面,如何防止人们借此放松警惕,在其他区域违规燃放?
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期间,北京市因违规燃放烟花引发的火灾事故比2023年增长了15%,这说明即使有明确的限燃区域,执行和监督仍面临不小的压力。
回到执法环节,城管作为执行“禁燃令”的一线人员,任务繁重而复杂。
从政策设计上看,城管车收缴烟花后如何运输确实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理论上,这些危险品应该交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处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专业资源有限,执法车辆不得不临时承担这一任务。
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忽视安全规范的理由。城管车运输烟花的行为如果不合规,不仅削弱了执法的公信力,还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要解决这些问题,政策和执行必须同时发力。
首先,运输环节需要明确并强化标准。
无论是执法车辆还是专业运输机构,必须满足危险品运输的规范要求,同时增加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让法律真正有威慑力。
其次,销售环节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官方销售点的数量和覆盖范围必须满足实际需求,减少非法销售的空间。对于网络销售,必须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机制,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和拦截非法交易。
此外,公众教育和宣传不可或缺。
很多人对烟花爆竹的安全风险缺乏足够认识,认为少量运输或燃放“没问题”。
事实证明,这种侥幸心理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社区活动、媒体宣传等手段普及法律知识和安全意识,可以在源头上减少违规行为。
最重要的是,政策设计需要更加人性化。
执法的目标不仅是惩罚,而是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引导,让公众愿意遵守规则。
烟花爆竹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一刀切地消失,但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比如推广无烟环保烟花,可以在满足年味的同时降低风险。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法律是秩序,而良好的法律是善良的秩序。”
烟花爆竹的监管需要在安全和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不仅是法律执行的问题,更是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每一个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都需要考虑公众的感受,而公众也需要对规则怀有基本的敬畏。
唯有如此,才能在传承文化的同时,真正实现安全与和谐的共存。
参考资料:
广州开展烟花爆竹“铁拳打非”行动,缴获非法烟花爆竹近千箱——广州日报2025-01-25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