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3年,江拥辉将军被任命为福州军区司令员,接替了杨成武将军的职务。在担任这一职位期间,他积极推动军队与地方的合作,为改革开放和地区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江拥辉将军在福州军区的工作中,注重实际效果,努力促进军队与地方的协调发展,为当地的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他的努力不仅提升了军区的整体水平,也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江拥辉将军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为后续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985年4月,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将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进行整合,并明确福州军区的各项职能将于同年8月30日终止。这一调整标志着两大军区的合并工作正式启动,福州军区的历史使命即将完成。
面对如此紧张繁忙的日程,江拥辉司令当时究竟有何感受?之后他又去了哪里?
【离开工作了26年的沈阳军区,踏上新的征程】
1983年10月25日清晨,沈阳军区高层领导李德生和刘振华,率领超过200名军官,前往位于沈阳东郊的机场,为即将离任的军区副司令员江拥辉举行送别仪式。
江拥辉接到邓小平的任命,即将前往东海地区,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和党委第一书记。尽管年逾六旬,这位红军老战士依然精神抖擞,充满干劲,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接受任务时的状态。
他快速走向昔日的战友们,逐一与每个人握手。此刻,所有的情感和话语都通过紧握的手和深情的目光传达出来。
江拥辉简短道别后,随即登机飞往西南。从高空俯瞰沈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让他心潮难平。在沈阳军区工作26年,这里留下了他太多珍贵的记忆。
1957年8月,江拥辉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副参谋长。1960年5月,他调任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当时,旅大地区的敌情和社会情况较为复杂。上任后,江拥辉立即前往海岛一线部队,展开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情况。
1962年6月,江拥辉被任命为旅大警备区司令员。他与政委吴岱一同对长山群岛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制定了防御作战计划。江拥辉提出了四项作战原则:优先攻击规模较大的目标,其次处理较小的;首先对付集中的敌军,再应对分散的;先打击前方的敌人,后解决后方的;重点攻击主要目标,次要目标稍后处理。
1962年至1963年间,台湾国民党频繁派遣小规模武装力量对大陆沿海进行骚扰,导致辽东半岛的前线部队持续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为了缓解部队的紧张情绪,江拥辉亲自深入一线连队,组织总结了一套“发、放、堵、围、歼”的五字战术原则。这一策略为后续有效打击敌人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1964年8月,江拥辉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参谋长。随后,从1968年5月起至1983年10月,他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一职。在这长达20余年的任职期间,江拥辉在沈阳军区主要负责各项战备工作,为战区的军事准备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0年7月,江拥辉在哈尔滨参加“东北第二次战略工作经验交流会”时,针对“战争是否会爆发”发表了见解。他指出,战争是否发生不能单凭主观判断。如果我们充分准备,战争可能不会爆发;但如果准备不足,敌人认为有胜算,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他强调,必须认清这一点。
江拥辉的言论直击要害,明确指出了问题的核心。他强调了做好战备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充分准备,才能有效防止战争的威胁。
1977年5月,江拥辉带领机关和部队领导,对辽宁地区的27个城市进行了战备工作检查。在视察齐齐哈尔的城防设施时,江拥辉指出:“齐齐哈尔在战时必须守住,但如何守?关键是要集中力量,重点防御。”
江拥辉在扎兰屯市完成部队检阅后,立即着手调整第68师的编制规模。他对该师的扩充计划进行了具体安排,明确了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江拥辉在牡丹江市进行了长达一万多公里的边境线巡查,随后召集会议,围绕“作战计划的总体框架”展开深入探讨。他在会议上明确指出:“紧急行动和全面作战本质上是一致的,妥善处理前者能为后者奠定基础。紧急行动不能各自为政,必须集中指挥,将正规军、边防部队和民兵统筹规划,构建一个协同作战体系,制定出周密的作战方案。”
江拥辉在沈阳军区任职超过二十年,始终将军事事务视为重中之重。他对军事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提出的作战理念后来成为整个军区部队作战思想和战备训练的核心指导原则。他的见解不仅独特,而且具有高度的实践价值,为部队的统一行动和高效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拥辉的工作成果在军区内部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军事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参考。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江拥辉虽然内心充满了留恋和不舍,但他始终铭记着作为一名党员和军人的职责。他深知,党员必须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军人则要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命令。这些原则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从未动摇。
不久前,他前往北京参加会议,总参谋长杨得志和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直接向他传达了中央军委的指示,希望他接替韩先楚、皮定均、杨成武曾担任的闽赣三军司令员一职。他当即明确表态:“我完全服从军委的安排。”
接到中央军委的调令后,他仅用五天就做好了出发准备。临行前,96岁高龄的母亲以为他又是去参加会议,反复提醒他注意身体,嘱咐他事情办完就尽快回家。
江拥辉自幼丧父,母亲膝下原本有八个孩子,如今仅剩他一人陪伴左右。因此,他对母亲的照料格外细致。每当在家,他总是亲自为年迈的母亲喂饭,细心擦拭她嘴角的食物残渣。临行前,他特意召集全家开了一次家庭会议,郑重叮嘱所有家庭成员要尊敬这位已96岁高龄的老人。他特别强调:“母亲年事已高,有时难免糊涂,家里每个人都应该体谅她、关心她,绝不允许有任何不尊重的言行。”
【江拥辉就任福州军区司令员】
经过五小时的航程,江拥辉顺利降落在位于大陆东南沿海的战略要地,这里与台湾仅隔一片水域。福州军区的主要负责人及机关工作人员已在此等候多时,他们满怀期待地迎接这位重要人物的到来。
根据秘书的记录,江司令在履职的前十天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他正式接管了福州军区,完成了与前任司令员杨成武的交接手续。其次,他主持并参与了军区的五次二届全委扩大会议,重点部署了整党工作的具体任务。在此期间,他还接待了前来福州视察的中央领导李先念和赵紫阳,并就相关工作进行了汇报交流。此外,江司令还主动与军区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深入沟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同时,他还专程看望了已退居二、三线的军区老同志,体现了对老干部的关心与重视。
1984年,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展整党工作。根据相关记录显示,江拥辉在这一年中,有超过三个月的时间深入基层部队开展工作。
在一年时间里,他走遍了福建和江西的各个军营,实地考察了超过100个团级单位的工作情况,及时处理了许多关键问题。军区参谋长陈景三经常感慨地对身边的人说:"咱们这位司令员确实是个行动派。"
江拥辉身兼军区司令员和党委书记,全面主持军区的各项事务。在他的工作重点中,首要任务是抓好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
他每次视察单位时,不仅听取领导的汇报,还注重搜集基层员工的反馈,力求全面了解情况。他特别指出:“当前军队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速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其中,年轻化是一项关键的战略决策,必须立即落实到位。”
1984年2月,邓小平前往厦门进行考察,明确提出“要把厦门岛建设成经济特区”的战略构想。随后在5月,中共中央作出重要决策,将厦门等14个沿海城市列为对外开放城市。江拥辉深刻领会中央的决策部署,对邓小平的重要指示给予高度重视。
为支持福建的经济特区建设与对外开放,江拥辉与福州军区政委傅奎清共同邀请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和省长胡平前往厦门。此次实地考察旨在解决当地部队设防与改革开放之间的突出矛盾,推动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江拥辉面临一个难题:在军事仓库周边规划旅游区的同时,还要确保战备需求。他深入思考后,决定调整仓库布局,将大门方向改变,缩小防区范围,腾出部分土地用于旅游开发。这个方案既保证了军事设施的战略价值,又为旅游发展创造了空间。
近年来,厦门驻军陆续从湖里、东渡等10个原驻地撤出,腾出72栋营房,共计释放了3.19万平方米的营区面积和210余亩土地,移交地方使用。
胡里山炮台坐落在厦门大学旁边,一直是军事防御的重地。这座炮台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年,里面不仅有炮台和兵营,还有一门从德国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巨型火炮,据说当时花了六万两银子。从这儿用望远镜能看到被国民党军队控制的大担岛和二担岛,地理位置非常关键,是沿海防御的要塞。
鉴于国内外游客对这片风景如画的古炮台遗址表现出浓厚兴趣,加上周边还有其他防御工事可替代其军事功能,江拥辉拍板将此地开发为城市旅游景点。
江拥辉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关键决策,为厦门特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984年5月,福建省计划打通一条连接福州和马尾区的隧道,命名为福马隧道。为了推进这一项目,省里联系了福州军区,请求军方接手建设任务。
江拥辉强调,在和平时期,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福马隧道作为影响福州地区交通网络畅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项目,我们必须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这项任务。
福马隧道工程启动后,江拥辉带领数千名战士全力投入建设。经过长达900多天的艰苦奋战,他们成功打通了这条全长3137米的隧道,成为当时中国最长的一级双线公路隧道。
江拥辉在福州军区任职期间,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当地军民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福州军区撤消后,司令员江拥辉去哪儿了】
许多福州军区的官兵向中央军委提交意见,反对撤销军区的决定。然而,司令员江拥辉却以平和的语气劝告他们。
关于军队精简的决定,是由中央高层直接下达的重要指令,我们必须坚决执行。至于具体要裁撤哪个军区,还需要等待军委的最终安排。这一决策体现了中央对军队改革的坚定决心,我们作为军人,理应全力支持并贯彻落实。
他明确指出,如果各个军区都来提要求,裁军工作就难以推进。他严令禁止任何人通过私人关系或特殊渠道来干预此事。
1985年4月,中央军委正式委任江拥辉担任两大军区整合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协调组组长,他全面统筹处理两区合并过程中的各项事务。这一任命体现了组织对其领导能力和协调水平的高度信任。在合并过程中,江拥辉需要妥善解决人员调配、资源整合、机构设置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确保两大军区顺利实现融合。这项工作任务艰巨,涉及面广,要求负责人具备丰富的军事管理经验和卓越的组织才能。江拥辉凭借其多年在军队系统的工作积累,积极推动合并工作有序开展,为两大军区的顺利整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江拥辉作为团队负责人,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需要处理大量具体事务,同时还要与团队成员进行深入沟通。然而,无论面对何种情况,他始终恪守一个基本准则: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
退休后,原福州军区不少单位都希望江拥辉能回部队参观。尤其是驻守在风景区的部队,多次热情邀请他。江拥辉先是表达了由衷的谢意,随后婉拒道,自己已不再是司令员,如果前往部队,只会给官兵们增添不便。他坦言,只要听到部队持续发展,自己就感到十分欣慰了。
随后,他与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及政委傅奎清共同走访了所有师级以上单位,完成了工作交接。此外,他们对多余干部也进行了合理的安置。
在8月30日午夜前,江拥辉完成关键任务后,通过专线联系了向守志。他告知对方:
江拥辉同志致电向司令员,正式宣布福州军区的指挥权已全面移交。他在通话中表达了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希望在新的领导下,军区能够继续取得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结束通话后,江拥辉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肩上沉重的负担瞬间消失。那天夜里,他迟迟未能入睡,于是召来秘书,开始回顾自己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他与部队、战友以及士兵们之间,早已建立起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
军旅生涯告一段落,江拥辉内心百感交集。尽管如此,他感到无比释然,因为他圆满完成了组织赋予的使命,内心感到十分安定。这种复杂而平静的情绪,既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坦然面对。
江拥辉退休后返回沈阳,迅速投入新的生活。他怀着深厚的战友情谊和赤诚之心,以强烈的使命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采访了近200位相关人员,最终完成并出版了长达40万字的回忆录《三十八军在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