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或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慢性病便是让人头疼不已的一种。它们如同潜伏在暗处的幽灵,不时地侵扰着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痛苦不堪,却又难以彻底摆脱。梁世杰主任,一位深谙中医之道的医者,对于慢性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他常说:“走路有路程,得病有病程,治疗有疗程。”这简短的话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慢性病,顾名思义,便是在短时期内不会很快治愈的疾病。它们不会像急性病那样来势汹汹,却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正如梁主任所言,慢性病就像一个幽灵,老是缠绕着人,让人无法摆脱。但值得庆幸的是,慢性病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这给了我们与之抗争的时间和空间。
然而,在与慢性病的斗争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其中,中医药治疗的口感问题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中药汤剂,虽然蕴含着自然的精华和古人的智慧,但其苦涩的口感却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的老年患者来说,更是一种煎熬。梁主任曾讲述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位老年患者,因为连续两三年不间断地服用中药,最终导致他对中药的味道产生了强烈的抗拒,甚至闻到中药味都会呕吐。这样的结果,无疑让人扼腕叹息。
面对这样的困境,梁主任提出了分阶段治疗慢性病的理念。他认为,治疗慢性病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根据病程的长短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一般建议将治疗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三个月左右。在治疗一个阶段后,停止用药1~3个月,让身体得到一定的休息和恢复,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俗称“春秋两季调理”,既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又能有效避免患者对中药产生抗拒心理。
梁主任强调,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治疗慢性病更需要缓和的应对措施。他们的身体已经历了岁月的风霜,变得相对虚弱。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像对待急性病那样猛攻猛打,而应该采取更加温和、渐进的方式。这不仅有助于身体的恢复,还能减少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
在梁主任的眼中,治疗慢性病不仅是一场与疾病的斗争,更是一次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他深知,每一位患者都渴望健康,都希望能摆脱疾病的困扰。因此,他总是用最大的耐心和细心,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逐渐走向康复之路。
记得有一次,梁主任接诊了一位患有慢性胃病的老年患者。这位患者的病史长达十年之久,期间尝试过各种治疗方法,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面对这位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梁主任没有急于开出药方,而是耐心地询问了他的病史、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在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后,梁主任为他制定了一个分阶段的治疗方案,并结合中医的食疗方法,调整了他的饮食结构。经过几个阶段的治疗和调理,这位患者的胃病终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的脸上也重新绽放出了笑容。
梁世杰主任的故事,是对慢性病治疗智慧的真实写照。他告诉我们,面对慢性病,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治疗。只有坚持分阶段治疗,采取缓和的应对措施,才能逐渐战胜疾病,重拾健康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医生的智慧和耐心,更需要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走出慢性病的阴霾,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