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258%!药企并购热潮下股价暴涨

翠新 2024-11-15 16:28:37

截至11月9日,2024年以来已有183家上市公司发布重大重组事件相关公告,其中9月24日“并购六条”政策后的有112家。来自Wind的这组数据,揭示着A股市场近来升温明显的并购热度。

作为目前政策大力支持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之一,医药行业尤其创新药领域,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也越来越活跃。

新康界统计发现,9月24日后至11月中旬创新药领域至少已有9起披露最新动态的并购重组事件,收购方包括康缘药业、东北制药、中国生物制药、科源制药等,多数为跨业务或跨领域,且取得控股权的重组,涉及的交易总额至少在30亿元以上,最高单笔交易额15.9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9起并购重组方案披露前后,涉及的10家上市公司中,有9家股价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以前后一天的收盘价算,收获涨停板的就有5家,另外有一家最高涨幅超过40%,更有甚者,股价连续多日涨停后涨幅高达258%以上。

但受收购消息刺激,获得短期“起飞”涨势后,多数企业的股价也会再经历“冷静期”,逐渐回落。

有行业观点指出,相关政策暖风之下,上市公司并购意愿明显提升,对不少企业而言,是一个探索新增长点,转型升级的机会,于整个行业乃至产业而言,亦是促进资源配置效率,产业链整合的利好。

另一方面,在通过并购重组短期提振公司业绩以及估值表现后,企业要如何实现业务融合与协同,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盈利能力,获得长期的稳定发展,才是背后的关键所在。

01

“跨界”并购热潮渐起

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业务协同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行业竞争力等,是此轮热潮中大多数公司并购重组的主要目的。

在统计的9起并购重组事件中,有6起均为跨业务领域的并购,或是中药企业与创新药企业,如康缘药业收购中新医药;或是原料药与创新药,如科源制药收购宏济堂;或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如中国生物制药收购“国内过敏原检测第一股”浩欧博、泰格医药收购观合医药。

跨度最大的并购,当属曾经的国内水泥业龙头四川双马以15.96亿元的价格,收购多肽药物创新药企健元医药。四川双马表示,通过该收购,其将实现对现有业务的突破,并将健元医药的管理、研发、销售等成熟团队与其管理优势结合,帮助健元医药扩展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布局,形成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健元医药的主要产品为多肽制剂、多肽原料药,可以说是目前备受追捧的GLP-1概念相关公司之一。该公司亦是国内首批司美格鲁肽上市申请获受理的原料药厂家之一,且除了司美格鲁肽,健元医药还有替尔泊肽等4个品种完成美国FDA 的药物主文件备案。

类似的还有11月7日刚宣布的康缘药业收购康缘系兄弟公司中新医药,后者亦拥有两款目前正在开展 I 期临床研究的GLP-1类产品——(GGGF1)三靶点长效减重(降糖)融合蛋白、(GGF7)双靶点长效降糖(减重)融合蛋白。

除了拥有市场预期良好的热门产品,具有独家或竞争优势明显的产品种类,也是成为收购标的重要因素。

东北制药拟以1.87亿元控股的鼎成肽源便是其中之一。成立于2014年的鼎成肽源旗下已拥有10余款TCR-T和CAR-T细胞治疗产品及相关的完整技术平台及产品转化体系。例如有望成为全球第二款及国内第一款进入 I 期临床研究的靶向KRAS G12D的TCR-T细胞药物,另外还有一款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 CAR-T 细胞产品,已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证,并正在中美两地申请IND。

另外还有千红制药收购的方圆制药,便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家持有硫酸依替米星小容量注射剂批件的生产厂商之一。而力诺系内部资产腾挪的科源制药收购中药老字号宏济堂,后者也拥有麝香酮等独家产品。

在产业链整合方面,CRO龙头泰格医药为增强自身的临床试验全链条及一站式服务能力,斥资1.4亿元增持一站式CRO实验室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观合医药40.5650%股权,

近三年来业绩增长承压的多瑞医药,为加快完成原料药产业的延伸布局,寻找新的营收增长点,也选择了收购拥有高端多肽原料药生产基地的四川前沿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而后者此前是上市公司前沿生物的控股孙公司。

可以发现的是,由于多数被收购方资产规模相对小,部分创新药企业尚未实现盈利,统计的9起并购案例,整体交易金额都不算大。除科源制药收购宏济堂尚未披露具体价格外,有5起的交易金额均低于4亿元,仅一笔交易超过10亿元,即四川双马收购健元医药交易价格为15.96亿元,而嘉和生物对亿腾医药的反向收购,则全部通过配发新股的方式支付,不涉及现金支付。

在IPO收紧、A股及港股市场融资形势亦不乐观的情况下,目前医药企业二级市场的估值区间处于低位,而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正推动基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跨行业并购及对未盈利资产的收购。

有行业观点认为,于大部分上市公司而言,政策暖风无疑提供了一个以更具性价比的价格扩展业务,寻求新增长点,实现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同时对部分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也会是一个缓解资金压力的机会。

中金公司研究部11月初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自2023年8月底IPO节奏放缓后,较多拟IPO企业终止IPO流程,并且接受被上市公司并购。同时,撤回IPO的企业主要为科创企业,符合当前鼓励科创企业并购重组的导向。

而有投行人士则透露,目前由IPO转并购等各类项目已经逐渐增多,相关的并购推介会也越来越多,预计明年并购市场有望迎来更多增长。

2024年甚至被不少行业人士认为是并购元年,但对于后市的并购重组机会,深圳卓德投资总监杨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并购重组的机会有一定延续性,本质上亦可优化上市公司结构,但并购重组后续上行空间或许有限。

杨博强调,随着市场逐步回暖,资产标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后期并购将更加关注资产本身的战略性与性价比,能够达成实际成交落地的机会或有所减少。

02

股价翻番与企业价值运作

对处于估值底部的企业而言,除了有亮眼的业绩表现,价值运作即如何通过资本运作向市场讲述企业的未来发展故事,从而实现公司估值的提升,也是一门“必修课”。

新康界统计的9起并购重组案例涉及10家上市公司,无论是跨业务领域收购,还是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在宣布以并购重组的方式快速实现目的后,除多瑞医药下跌4.5%,中国生物制药涨幅仅0.57%外,另外8家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都在短期内迎来了一波大涨。

新康界统计发现,10家上市公司中有5家都在最新动态披露后的第二天出现股价涨停板的情况,包括东北制药、浩欧博、千红制药、科源制药、四川双马。

但涨幅最高的是港股上市的嘉和生物,在披露交易方案后复牌首日股价一度大涨超过90%,当日收盘时涨幅回落至41.82%,但第二天开盘却又一路下跌,最大跌幅逾25%。

浩欧博、科源制药则在交易披露后喜提数个连续的涨停板,以致于股价迅速翻番。科源制药在宣布并购宏济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股价为24.34元/股,复牌后连续四天涨停板股价翻倍至50元/股以上,截至2024年11月11日收盘,股价虽有回落,但仍保持着41.09元/股的较高位。

浩欧博的涨势则更为夸张,10月30日晚间中国生物制药宣布将控股该公司后,10月31日复牌的浩欧博直接一字涨停,并在随后6个交易日接连涨停,最终在11月8日宣布因股价连续7个交易日涨停,发生严重异常波动而宣布停牌核查,此时该公司股价已从10月23日停牌前的32.05元/股暴涨至114.84元/股,涨幅高达258.32%。

不过在短期的大涨后,除了浩欧博与科源制药两家,大部分企业股价已逐渐回落至原有水平。截至2024年11月11日收盘,有6家企业的股价均已低于交易披露后首日的股价,虽然其中5家仍高于交易披露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价,但涨幅已不明显。

而多瑞医药虽然在最新交易方案披露后首日股价下跌4.5%,但截至2024年11月11日股价却已较方案披露前的股价上涨8.65%。

对此,国信证券方面曾指出,并购重组是企业加强资源整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经营效应和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且重大的资产重组带来的短期市场反应,主要受预案公告时的市场热度影响,且此类事件往往伴随着股价的剧烈波动。

短期来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也能够有效提振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国信证券给出的相关数据显示,80%的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完成后的第一年均实现了净利润的增长,净利润增速中位数为99.08%,同时股价表现在短期内也有所提振,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胜率较高的投资机遇。

近年来一直买买买的华润系可谓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其中2022年完成并购博雅生物及晋城海斯制药的华润医药,当年生物药业务收益便实现了同比405.9%(以人民币口径增长422.3%)的高速增长。

2023年1月完成控股昆药集团的华润三九,2023年总营收亦突破200亿,实现同比大涨36.83%至247.39亿元,同期净利润同比增长16.5%至28.53亿元。

但国信证券方面亦强调,这种短期的市场反应带来的股价波动与公司实际业绩提升关联度并不高,在短期内给予企业及投资者显著的超额回报后,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盈利能力。

因此,从长期的角度而言,并购重组仅提供了一次短期业绩提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未因并购重组带来显著的改观。原因在于并购后的企业可能会面临文化差异、管理理念冲突、组织结构调整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整合过程中的摩擦和效率低下,从而影响长期业绩的改善,因此,很难为投资者带来持续的超额收益。

尤其若并购的资产不能产生预期的收益,也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组相关数据表明,并购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持续放缓,并购重组完成后第三年,净利润增速中位数仅为3.53%,实现净利润增长的上市公司占比仅为53%。

显然,并购重组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博弈的资本运作方式,同时也会面临多重风险,无论企业本身亦或投资者,都应“脱虚向实”。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并购获取关键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重构等,将是关键。

0 阅读:0
翠新

翠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