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翔先生的“吼书”可以算是当今中国书坛最受争议的一种风格, 在书法创作中不断发出怪异的吼叫,显然完全颠覆了人们传统认知当中书法家文雅的形象,并且吼出来的作品,也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书法美的认知,那么吼的意义在哪里呢?

对于曾翔先生的“吼”,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普遍被认同的观点是模仿日本前卫书法家井上有一。

绝大多数国人对井上有一并不了解,更多的是从媒体和艺术推介中勾勒井上有一的形象,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井上有一是一个满身污墨,扎着马步,挥着拖把在地上卖力书写着巨幅大字的人,每写一笔都要非常用力,以至于发出阵阵狂吼。

这似乎与曾翔先生创作时的状态完全吻合,这印证了人们对曾翔先生模仿井上有一的论断,事实上,井上有一对中国书坛的震撼非常巨大,曾翔先生也曾多次公开赞誉井上有一的书法艺术。

但是对于自己的“吼书”,曾翔先生却始终强调是基于对中国传统书法的理解,他引用唐朝窦冀的诗《怀素上人草书歌》当中的一句“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以证明“吼”是古人在书法创作中抒发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

尽管有诗为证,但是因为“吼”太过颠覆人们对文人墨客的传统文雅形象,“吼”存在的意义是否真实一直都是人们探讨的话题。

从曾翔先生的创作中,也确实能够看到一些时候曾翔先生的“吼”显得非常牵强和突兀,有故意为之之嫌,尽管这种“吼”与作品效果并不完全违和,但是依旧没有显示出存在的必要性。

对于“吼书”很多书法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王冬龄先生认为“吼书”是一种创新,打破了传统书法的束缚,赋予了书法新的表现力。

邱振中先生也认为曾翔的“吼书”是一种情感的自然宣泄,能够直接传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陈振濂先生则认为这种形式过于夸张,背离了书法的内在精神,更多是为了吸引眼球而非真正的艺术表达。

刘正成先生也认为“吼书”缺乏文化内涵,显得肤浅,无法与传统书法的深厚底蕴相提并论。

胡抗美先生认为“吼书”是书法多元化的一种尝试,虽然存在争议,但值得探讨。

曾翔先生的好友沃兴华先生认为“吼书”引发了书法界的广泛讨论,这种争议有助于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

朱以撒先生则认为“吼书”是一种行为艺术,扩展了书法的表现边界,并且指出其与传统书法的差异和冲突。

白砥先生认为“吼书”是曾翔个性化表达的一种方式,虽然与传统书法有所不同,但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

洪厚甜先生在评价曾翔书法的时候说出了那句:不理解曾翔书法,就不理解中国当代书法艺术。

同时洪厚甜先生还说:你不要看他在那里吼,他那是逗你玩的。

这句话充分显示出尽管洪厚甜先生非常推崇曾翔先生的书法艺术,但是他对于“吼”的意义是持不理解的态度的,只能用“逗你玩”来解答自己的疑虑。

这些书法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对于“吼书”的理解,结论也不尽相同,体现出吼书现象带给当今中国书坛的震撼和迷惑。不管人们对吼书的理解有多大差异,都不可否认的是吼书正在慢慢地扭转人们对它的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仿效这种肆意抒情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