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仲兵
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应“悦怿读书会”邀分享此主题。为实现观点交流同频,达成改革共识,避免歧义,本文对文中语境框定如下: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和道德环境,如亚洲四小龙和日本。
一、相关理论:
1、效率和公平:效率创造财富,公平(相对)分配财富;发展阶段重效率、轻公平,如改革40年;发展中段二者兼顾(中产阶级壮大期);成熟阶段进行三次分配。
学术理论和实践中,左派重公平,右派重效率。但是,在不创造财富前提下进行公平分配,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左派的很多行为往往陷于理想主义的泥沼,沦为人人皆输和均贫的闹剧。
没有效率,公平也不会存在,所以要理解和包融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民营)在成长阶段的所谓“历史原罪”——先做大蛋糕,才有可能分蛋糕。
注:曾昭宁《公平与效率》,论改革中的两种要素平衡。
2、私有产权与国家:产权,一般指私有产权,即私有制,源于生物本能,从人类之初即以私有产权为本,偶有共有也是合伙所有,而非公(国家)所有。“原始社会是无产社会,而不是共产社会,因为没有财产可共”。地理大发现之后才,这类原始形态更多地被“发现”存在于各地。
“无主之地”,并不代表即天然公产,而是待垦私产和未殖民之地,一旦有人进入拓殖,即为有主私产:谁开发谁所有,变为私有财产。
有了政府,可以规划使用,但不能侵范私有权。超越血缘家族或氏族的土地“公共所有”,是在国家出现之后的扭曲和变异,是由私欲在权力作用下形成的,但不是主流产权形式。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历史性纠緾,以“国家”的出现为节点和标志。国家为谁、为何而生,则成为一种永恒的话题!
注:《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2003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美国作家格罗斯编写。
“在苏美尔、埃及等灌溉农业地区最先出现了国家,土地名义上是国家所有,但实质上是掌握权力的人所有,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
“古埃及实行国家对经济的高度控制,也是权力经济。“法老”一词的原意是大房子,意味着国王管理着大仓库。按照芬纳的说法,埃及的指令经济甚于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属于“家奴”式经济。”《统治史》79、80页。
这是个体私欲膨胀后,并形成“团伙合力”下(如黑社会团伙)的所谓“公共权力”后的假公有、真私有的“集体私有制”,沦为人民利益的“利维坦”——帝制国家。“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事与愿违。
注:“利维坦”(LEVIATHAN)原指一种海上怪兽,凶猛无比,源自《圣经•旧约》“约伯记” 。霍布斯用利维坦来指称国家(common-wealth)。
《利维坦》(Leviathan,全名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又译《巨灵论》)是创作的政治学著作,1651年首次出版。
这是一种历史倒退,称“文明返祖”现象。历代家族式皇权社会皆如此,朝代更迭,都因对私有产权的固有秩序造成侵害和大面积破坏。
从王权到产权,即从专制到商业;从个体占优策略始,达成纳什均衡,实现帕累托最优。所以,共同富裕(财富均化)必须产权保护优先,均化在后,不可强推,避免革命范式伤及良性要素。
3、中产阶级:因地、因国而异,标准不同。如果标准过低,特别是普适性个税起征点过低,会削弱橄榄型社会的出现和成型。
(1)收入标准:国家统计局在《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中对于收入群体进行了划分。
低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
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元到5000元;
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5000元到10000元;
最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
注:高收入计算方式
月收入在当地多少才算是高收入?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方式:当地平均工资的3倍或者当地人口收入前10%。
(2)生存状态:一般指人们低层次的“,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或阶层);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中产阶级主要由“中产家庭”组成。
(3)职业属性:大多从事,或技术基础的,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有一定生产资料、管理权和。
(4)教育背景: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和较强的职业能力。
(5)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存款、投资、保险、房、车、旅游、艺术。
(6)社会占比:中产阶级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即中产为主体,占人口比60-70%以上。
(7)马斯洛的生存理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
著名刑辩律师王誓华说:如果人一辈子只是在谋生,那就跟动物没有区别!为什么?因为这是商鞅变法和《商君书》所设定的“弱人五法”的目标之一。
结合现代文明,金老师总结为“人生四步曲”:由贫而富,由富而贵,由贵而雅,由雅而信。
4、拉美陷井:又叫中等收入陷阱,一般指后发国家在利用后发优势(模仿、山寨、侵犯知识产权)取得一定发展成绩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后发优势慢慢丧失,陷于平庸、进退两难的恶性循环——一个国家(由于某种优势,后发)达到了一定收入水平,将无法突破的情况。如由于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价格提升失去竞争力,就业机会减少,生活成本上升,购买力下降,经济通缩,贫富分化加巨的情况。
因为以拉美国家为标志,故称。比如,南非和巴西几十年来一直苦苦挣扎于世界银行称之为中等收入的行列(2010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10,000至12,000美元)。注意,“人均国民总收入”超万美元。
5、基尼系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最大为“1”,最小等于“0”。接近0表明越是趋向平等。小于0.2时,居民收入过于平均,0.2-0.3之间时较为平均,0.3-0.4之间时比较合理,0.4-0.5时差距过大,大于0.5时差距悬殊。
我国表现在:体制内外、城乡、区域、职业四大差别。
财经杂志:中情局世界概况(CIA World Factbook)的数据显示,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基尼系数远超美国的0.45、英国的0.34、加拿大的0.32和韩国的0.35,达到0.47的水平,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此外,若从最穷10%的人口和最富10%的人口所占社会财富的比率来看,中国最穷10%的人口所占财富比率仅为1.6%,远低于美国的2.0%、英国的2.1%、加拿大的2.6%和韩国的2.7%,而中国最富10%的人口所占财富比率却高达34.9%,远高于美国的20.0%、英国的28.5%、加拿大的24.8%和韩国的23.7%。
世界不平等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前10%的财富拥有者的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41.4%,其中前1%的财富占比为13.9%。
综上,因为中产阶级占比太低,相对地贫富分化必然严重,所以推出三次分配的思路虽显较早,却没有大问题,但怎么分配,却是一个大问题。
6、税收与福利
税赋与福利,属社会制度的高端设计,以公平为主要追求,因非民间力量主导,故不在三次分配范畴,而属二次分配。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赋占比与福利成正比,高税收对高福利,低税收对低福利,而不是高税收对低福利,或高税收零福利,甚至负福利。
历史原因造成我们的福利是负福利或低福利,所以现阶段追求高福利条件不成熟。从光屁股到穿草衣,先有衣服再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然后才是从小到大与付出成正比的过程,也是在还历史欠账的过程。
追求低于高税收的低福利是应有之义,追求与高税收相应的高福利是法定权利,是纳税的应有回报,这种高福利因为“吃的是自己”,所以“吃不跨国家”。至于被错误理解的北欧式“不劳而获”式的高福利,一是其人并没有“不劳而获”,而是付出的回报太丰厚;二是仅基于二次分配的技术性失识,致支大于收,财政吃紧;三是为应合民选过度承诺。——就算跨了政府和财政,但选民这个国本还在,还可以纠枉归正,重头再来,并不可怕。
以下两项事实,需要在制度设计上推进公平,也是当下三次分配之前,需优先完成的重中之重之一:
中科院报告称:医疗投入的80%专为党员干部服务
许善达:共同富裕的关键是解决一亿农村人就业问题
二、三次分配的主体:市场、税收、道德
1、三次分配的阶段和税制:
(1) 三次分配理论: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次:第一次是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第二次是由政府按照兼顾公平和原则、侧重公平原则,通过税收、等一收一支所进行;第三次是道德力量推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
社会财富分配包括市场的原始分配,政府的制度分配,社会的伦理分配三个层次。市场分配是第一个层次,追求效率;政府税收进行第二次分配,追求公平;社会伦理分配是第三次分配,追求道德。
市场分配因为市场的自发性从而具有不公正的方面,就需要政府设定制度进行再分配;制度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所以还要进行社会伦理的第三次分配。分配的三个层次是一个逻辑递进的关系,而且三种分配的最终目标都是追求分配正义,因而具有统一性。
(2)税制:
财经杂志:西方发达国家大笔捐赠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合理的综合财产税制,而中国至今还没有开征遗产和赠与税,这直接导致大批富豪和绝大多数中产阶层都选择直接积累财富、再直接传递给子孙后代。
相关研究显示,中国家庭财富中70%以上都是房地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房地产税是一项重要内容。
----这是要为针对中产阶级及以上群体增加税种吹风,但征收不按人均按套数,实是对普通中产的剥夺。
熊园表示,除了采取遗产、赠与税等,在税收方面以及各类政策方面也应该对慈善捐赠行为予以实质性的优惠,例如加大个人所得税中对捐赠的扣除额度,健全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赠热情。
----如果实行抵扣制,左袋增右袋减,肥了社会亏了财政,是否行政本义?当然,如果左右口袋都能掌控,当需另议。
2、三次分配的前提:
(1)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和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纺锤型社会。
跨越式:如果一次、二次分配还未完成,即跨越式追求三次分配,将打乱正常的社会运行秩序和发展潜能,不但不能实现分配公平下的均富,很可能沦为均贫。
(2)制度、法律引导,政策为辅,可持续周期长。
(3)经济和社会运行正常有序,无突发和潜在危机,且有持续的发展新动能;社会矛盾在可调和区间,不存在体制内外的巨大差异。
(4)主体:民间力量,各类公益慈善NGO组织丰富而活跃。
行政主导:十几年前发生的委内瑞拉式的财富分配,陷于行政强制,悖离了市场、法治和自愿原则,接近于革命范式,消灭了财富创造的潜力和动力,所以不但没有出现均富的结果,反而沦为均贫,出现了文明倒退。
财经杂志: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9年全年,中国内地接收款物捐赠共计1509.44亿元,相当于当年中国GDP的0.15%。相比之下,美国施惠基金会发布的《2020美国慈善捐赠报告》显示,2019年,美国个人、遗产捐赠、基金会和企业向慈善机构捐赠了约4496.4亿美元,占到美国当年GDP的2.1%。
此外,数据还显示,2019年,中国企业捐赠总额达到了931.47亿元,占总捐赠额的61.71%,个人捐赠金额398.45亿元,占捐赠总量的26.4%。从美国的情况看,2019年,美国个人捐赠占比约为70%,是捐赠的最大来源,企业捐赠仅占到5%。
中国慈善总会似已定为唯几接收主体,但非民间机构,收存支不透明,声誉不佳,信用修复难。
思考题:为什么中美的企业捐和个人捐占比正好相反?或者,为什么中国企业捐得多?
(4)原则:完全自发,完全自愿,无准入门槛,绝不是“劫富济贫”。
(5)社会道德向善,法治清明。
(6)财物受主体明确,收存支账目明确,管理科学有效。
(7)私权、私产保护。
(8)社会舆论发达,监督到位。
三、案例
举例一:
腾讯再投500亿元资金助力共同富裕(类似案例正在和即将层出不穷)
案例二:
民间慈善家沈阳付广荣女士,20多年坚持收养家暴女犯遗孤,人数多达60-70人,同时进行高墙外教育,辅导就业,成立家庭;帮助几十名重刑犯重新回归社会,取妻立业。
案例三:
郑州洪水期间,韩红团队等为代表的民间自愿慈善团队深入受灾一线。
安例四:
这是一个充满人性大爱、让人感动的个体案例,却应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大海一般,成为三次分配的主流现象。
四、总结
1、三次分配到了必要做、也可以做的阶段;从中产群体规模和人均收入上说,还未到三次分配的成熟时机,应该仍是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发展期。
2、需要在政策上、制度上、方式上提供必要保障,还要依据社会发展阶段完善参与方式。
3、现在的情况是,理想很丰满,但在主体,平等,自发,自愿,透明,监督等方法论方面存在未知。
4、对舆论而言,不要误导执行机构和各层民众,不能误读成、操作成强制性的革命式“均贫富”。
5、具体而言,应避免为理想而冒进,进行显性或隐性的一刀切式逼捐。
警惕因门槛过低,过早强推,而削弱中产群体和工商阶层的壮大,阻碍橄榄型社会的成型。
防止以此为工具,以行政意志只针对民营企业和市场经济下狠手,进行财政补洞、实现壮大国有经济、破坏整体平衡发展的目的。
五:参考文献
1、中国收入分配报告2021:根源、影响与建议
2、财经:风向变了,中央财经委定调调节过高收入,如何理解三次分配?
3、文章:共同富裕这盘大棋,离不开互联网平台
4、公益时报:捐赠税收优惠会否成为“第三次分配”的有效促进手段?
5、许善达:共同富裕的关键是解决一亿农村人就业问题联办财经研究院
6、文章:高收入人群应回报社会,标准已经出台请自己对照!房产税遗产税等或正在路上
7、姚洋:共同富裕首要的问题还是要先实现教育的公平
8、中科院报告称:医疗投入的80%专为党员干部服务
9、文章:私有制的源头
二〇二一年九月一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