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那些衣食不保的人们就怕冬天的到来,春秋之季可以天为房,地为床。以百家饭为食,以流荡为生活。天之大我为主,地之间任我为。
可到了寒冬腊月,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就要受大罪啦!
大北风刮了一夜,天刚亮,冻了一夜没睡的连行,瑟瑟发抖的从桥洞里爬了出来。蓬头散发,衣不遮体,赤着双脚,不是两眼在转动。见了还以为是个鬼呢。他没了往日的威风。
说起连行,那也曾是大集体,大团结时代的人物。连行是朱寨公社桑科人,因工伤所致,精神受到了刺激。在农村过起了讨饭的生活。
连行讨饭不像其他讨饭的低三下四,乞求他人。他走到村上就找有门楼,有院落的讨。他有三要,半个馍不要,吃饱了不要,独自一人、五保户孤寡老人要。
听老人讲,连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帮过县委书记推过磨,拉过车。所以他到哪都有底气,有脾气,村干部书记都让他三分。
小孩子们倒是不拿他当回事,他走到那,屁股后头就粘上一群孩子。
“傻连行傻连行的叫……”。
他一回头,小孩都四散而跑,他一走,马上就是一群,扯着嗓子跟着吆喝。可地不骂不急,只是笑着撵着:“去去去,找你妈妈,别丢了你们……”
连行虽然是讨饭的,但他心地良善,我村西头有个水坑,一到夏天,男孩儿们都喜欢在里面洗澡。有一天歇晌时十几个孩子在那洗澡,有个小孩不小心游进了深水,头露了几次没有再出来。吓得一起洗澡的小孩站在路上大喊救人。连行正好路过那里,边跑边脱衣服,跳到坑里把那孩子抱了出来,放在路上,见孩子无大事,拿衣服而去。
连行好喝也是出名的,有次王自村南地修桥,休息的时候,几个工人聚一起买了一瓶二锅头,在树下边聊边喝。
刚打开瓶见连行踏踏啦啦的过来,有好事者喊道:“连行,来喝酒吧。”
连行蹲了下来,众人像看稀罕的看着他。
他端起碗一饮而尽。用衣裳袖擦了嘴,笑了笑,起身而去。
几个人傻眼了,本想让让他,取笑他。谁知他真的喝了一碗。看着瓶里所剩无几的酒,几人后悔莫及。
连行一边走还一边唱:“我鞋烂帽烂黄袍烂,孤家寡人有江山。有朝一日朕得帝。我将尔等午门斩……。”连行唱起了大弦戏赵匡胤困南京的戏。
连行不仅好喝,胆子也大。
朱寨公社要建窑厂,垒了个大烟囱,刚刚建好,就有好事的年轻人爬上爬下。这天连行讨饭来到了这里,见别人上上下下,跃跃欲试,就走到烟囱下面。扔了破碗,甩了破棉袄。在手里吐了两口唾沫,抬脚而上。
人们一听,连行爬上了烟囱,砖机工作的男男女女,停了手中的活。都来看热闹。
连行也是要面子的人。见这么多人在看自己,心里就有点飘飘然。
爬了一半,心里有点怯。往下一看,一百多人都看着他。
他一咬牙,上!
谁知用力过猛,那布㐭腰带“嘭”的一声断了,裤一下子掉到脚上。烟囱底下看热闹的小妮儿,笑着叫着跑了。
连行冷静了一下,慢慢的把用脚踩掉裤子,继续往上爬,不一会儿到了顶,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气。他放开手,大喊:“我爬上顶了...”
下来找到裤穿上就吹了起来:
“你们敢上吗?我一不怕死,二不怕牺生。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众人看他歪着头一本正经地说道,都笑了。
连行虽然是个讨饭的,但他是个名人,几个公社。!可延津县人都知道的名人。他不偷不抢,不贪,不占,见义勇为。
他给众人留下的是欢乐,留下的是正义。留下了不屈服的生活,可贵的生命之精神。
作者:王武亮,延津县魏邱乡王自村人,武亮农机农资收购服务合作社负责人,县作协会员,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