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曾多次来到上海,对上海积极推进对内对外开放表示支持,并对黄菊等年轻干部给予了充分肯定。
黄菊是上海市的市长,在当年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他曾大力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又积极推进上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上海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上海能够成为“东方明珠”,作为副市长的黄菊功不可没。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却在69岁的时候不幸离世,而且,在其去世八年后,他的遗骨又从北京八宝山公墓迁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提起黄菊同志,现在的年轻人可能知之甚少,但对于上海市民来说,他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
黄菊是上海市人,他祖籍浙江省嘉善县魏塘镇,抗战期间迁居上海。
黄菊的父母皆是上海市的普通居民,他的父亲是一位会计,母亲则是一位家庭主妇,因为身处抗战时期,再加上当时国家并不富裕,所以黄菊小时候,便全靠父亲来养活。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上海,还正处在日伪军的统治之下,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老百姓活得十分困苦。不过,即便是这样,父亲依旧将黄菊送到学校读书。
对于父亲的苦心,黄菊也是十分理解,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他就发奋图强,并成为了全班的尖子生。
1950年,13岁的黄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嘉兴一中,在这所学校,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新思想,并于六年后考入清华大学就读。
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国家急需各方面的人才,为了尽快参加工作,也为了尽早建设国家,黄菊开始涉猎各个领域。他一方面抓紧学习大学知识,一边又腾出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终于,在1963年,黄菊被分配到上海人造板机器厂工作,成为了一名工程师。
别看黄菊只有二十岁,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却超出了大多数人。在机器厂工作期间,黄菊一方面为工厂解决技术难题,一方面又虚心向老工人请教知识,靠着扎实的技术水平,他不断对技术进行革新,使得厂里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黄菊初次进入机器厂时,厂里的基础设施还并不完善,因为原材料的短缺,工厂事故也是频频发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从研发机器入手,积极为厂长建言献策。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努力,到1967年,黄菊不仅为厂里研制了第一台可控硅电炉配电装置,还晋升为厂间技术员,成为了厂里重点培养的对象。
1967年3月,上海人造板机器厂升格为中华冶金厂,经厂间党委决定,黄菊出任车间党支部副书记,成为了机器厂的核心领导。
黄菊在机器厂工作的4年间,为厂里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也正是这些因素,他后续便受到了上级领导的注意。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全国范围内开始大搞经济建设,在这一背景下,邓小平视察上海,打算培养年轻骨干。
当时,因为时代变迁等原因,干部队伍中出现了“思想老龄化”、“身体老龄化”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邓公以身作则,坚决要求培养年轻干部。
此期,黄菊只有42岁,正值年富力强,如此,在上级领导的提拔下,黄菊被审定为上海机电局副局长,成为了国家的副厅级干部。
1983年,上海市委召开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经时任市委书记陈国栋提议,黄菊当选为上海市委常委,专门负责全市的工业工作。
黄菊思想敏锐,思路开阔,在主持上海工业期间,他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上海重工业的改造。为了将改革开放的政策延续下去,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经过长达三年多的努力,黄菊不仅完成了上海经济改革前的一切措施,还为后续的企业管理打好了基础。
1986年,黄菊同志兼任上海常务副市长,五年后,即1991年,上海召开第六次党代会,黄菊再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和上海市市长,正式步入领导阶层。
黄菊在第二个任期内,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城市基础建设方面和市场创新方面。
在城市基础建设方向,他破天荒的提出了发展第三产业的计划,并大力兴建城市高楼。靠着吸引外资和土地转让等优惠政策,他在上海竖起了多座31层的高楼,推动了上海基建企业的发展。
在市场改革和创新方面,黄菊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上海,并为他们提供优惠福利。除此之外,他还在浦东成立了股份公司,专门用于资助上海市场经济的改造。
正是这些优惠的政策,上海经济才得以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经济特区。
2002年,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黄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次年,中央又召开两会,黄菊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成为了国家的正国级干部。
黄菊担任副总理时,已经65岁了,为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他后续又将精力用在了金融方面,并不惜进行市场革新。
可惜,因为长期积劳,他最终于2007年6月2日逝世,享年69岁。
黄菊病逝后,他的骨灰最开始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公墓,考虑到他曾在上海任职多年,再加上他对上海经济所做出的贡献。所以到2015年,在黄老家人的要求下,中央遂同意将其迁回上海安葬。
黄菊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功臣,他曾主政上海40年,任劳任怨,为上海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也将永为民众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