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好像玩具只有别人手里的才是好的?孩子爱抢玩具,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幼儿园开学不到一周,朋友却已经被幼儿园老师电话约谈了两次了,而两次被约谈,都是因为儿子在幼儿园总是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朋友表示,其实在儿子上幼儿园前,她就发现了儿子喜欢“抢东西”这一特点,因为每次带孩子去小区玩,虽然他手里也拿着玩具,但是看到其他小朋友手里有其它更新的、不同的、甚至一样的玩具,他都会冲过去抢,在儿子眼里,好像只有别人手里的玩具才是最好的,对于孩子爱抢东西的行为,朋友想尽了办法,可是都收效甚微!
对此,朋友很是苦恼,并且担心儿子长大后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01孩子爱抢东西很正常
为什么同样的玩具,在小孩子的眼里,好像只有别人的玩具才是最好的?孩子爱抢东西,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吗?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不懂儿童心理学的父母,看到孩子爱抢东西,总会不自觉地认为孩子自私,从而斥责、批评孩子。但事实上,只要明白了,孩子抢东西背后的原因,你就会发现,孩子抢东西是没有任何恶意的,是一种正常的行为。
认知能力发育欠缺
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2-4岁的儿童正处于象征思维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只能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无法客观的从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比如,儿童在房间看到一轮明月,而一会在小区里又看到一轮明月,他就会认为,天上有两个月亮;再比如儿童有一顶帽子,可是看到别人有一顶和他相同的帽子,他便会认为这帽子是我的!
好奇心强
幼儿由于阅历少,经验贫乏,他们对接触的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如果只能看,不能玩,则完全不能满足孩子内心的好奇,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他们便会忍不住要拿来研究一下。
但由于孩子认知有限,分不清物权,也不懂得与对方商量,所以一旦对方不愿意把东西拿给自己,他们就会抢。
自我意识萌发
从2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知道自己的名字是自己的代号,会使用“你”“我”“他”等代词,占有欲强,爱说“不”,不愿意分享。
此阶段的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并认为一切东西都是自己的,意识不到自己的东西和别人东西的区别,所以经常“抢”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
02孩子爱抢东西,最好的教育在第一次
孩子爱抢东西,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这一阶段,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父母不要因为发现孩子的一些异常行为,就大呼小叫、责骂,甚至动手打孩子,否则只会加剧的异常行为,并影响亲子关系。
发现孩子爱抢东西,最好的教育在第一次,这样才能快速有效地将孩子的不良行为纠正过来,同时可以防止孩子后期再出现类似行为,养成根深蒂固的习惯。
帮助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
当孩子想要别人手里的东西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你只能玩一会,玩完后要还给小朋友,不能带走,你的玩具在家里呢?”
类似此类话语,可以帮助孩子明白:每个东西都是有主人的,是谁的就是谁的,只能借来玩,但是不能随便带回家,帮助孩子建立所有权的观念。
告诉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
很多父母,面对爱抢东西的孩子,第一反应就是呵斥、指责、制止。并对孩子说这是不好的行为。
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和语言,对孩子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加重孩子的不良行为,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最好的沟通引导,应该是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比如孩子如果喜欢抢东西,你可以告诉他:先问一下小朋友是否愿意把东西借给自己玩,或者可以拿自己的玩具交换着玩。
让孩子掌握如何与人友好协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爱抢东西的行为。
及时肯定孩子的正向行为
及时表扬孩子的正向行为,比犯错后批评更有效!如果孩子学会了与人友好协商的借玩具或者交换玩具,父母则需要及时地肯定孩子的良好行为,这样才能让孩子意识到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帮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当孩子玩得正高兴的时候,你可以突然抢走他手里的玩具,然后告诉他:“你的东西被我抢走了,你是不是很难过?”
孩子的回答肯定是难过,那么接下来,你就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他抢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那么其他小朋友也会感到难过,因为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抢的负面情绪后,他才会真正的学会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
帮助孩子明白分享的好处
综上所述,孩子不愿意将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玩,是很正常的心理,所以,当其它的小朋友想玩自家孩子的玩具时,如果孩子拒绝,家长则不要强制孩子谦让他人。
家长应引导孩子了解分享的好处,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把你的新玩具借给小朋友玩玩,那以后等小朋友有了新玩具,也会借给你玩得,这样你就可以有两个玩具玩了!”
切忌为满足其他孩子,委屈自己的孩子
有些好面子的家长,当自家娃的玩具被朋友的孩子抢走后,会强行从自家孩子手里夺走玩具,满足朋友的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定性思维,使得孩子形成懦弱、优柔寡断、不敢反抗,不会拒绝的性格。
03结语:
小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世界,没有成人眼里所谓“抢”的概念,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父母要做的不是抱怨、指责、制止,而是要放下高姿态,与孩子平等沟通,弄清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与发展!
爱理不理
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