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空间感,看看他们怎么表现

凝萨 2024-02-12 08:57:33

所谓空间,可以简单理解为长度、宽度、高度形成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所谓空间感,就是感知到立体的空间。在绘画中,为了让人产生空间感,常用到透视的方法。传统国画山水描摹自然景物,如何表现空间感就成了重中之重。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装裱成手卷的画作,更容易让人感受到空间变化。这是由于,其中包含的多个视角,通过散点透视的方法,实现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不过,山水画的主要创作形式是立轴,那又如何表现空间变化呢?北宋画家郭熙总结出山水画的常用构图方式“三远法”,让山水画中的空间不仅具有自然特征,还具有诗意美感。由此赋予了山水画的美妙境界,让人在赏画的同时获得心灵感动。三远法构图成为山水画创作的“法则”,其影响力持续到近现代。

余绍宋 溪山旷远

这幅《溪山旷远》是近代画家余绍宋的作品,为了表现出空间感,他按照近深远浅、近实远虚的视觉感受进行创作,这是三远法的表现形式之一。从画面可以看到,前景用墨最重,勾画最为细致。随着视线的提高,过渡到中景,视角随之改变。中景利用留白,寓意空间不断延伸,衬托出远山高大挺拔。画面最上方描绘的是远景,皴擦渲染并用,有了虚实相生的美感。

通过视线的转移提高,完成了由近及远的观察过程,让山水画里出现了空间。层峦叠嶂、溪桥飞瀑、烟岚雾霭,丰富的细节产生真实感。也就是说,山水画中的空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立体空间,而是需要用眼观察、用心体会的意境空间。

余绍宋 溪山旷远 局部

为了表现空间,画家在创作中引入了虚实,山水画由虚境和实境两部分组成。虚境代表了山水的神韵,实境代表了山水的面貌。好的山水画,应该是形神具备、虚实结合的产物。由此把山水画的创作从重视笔墨技法,提高到重视画家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上面。

看清初画家的作品可以发现,以王时敏为代表的正统派画家,他们在表现空间感的时候,严格遵守了“三远法”。这就导致他们的作品往往与古人雷同,显得过于谨慎小心,生怕表达出个人见解,让画中少了高古气韵。

王时敏 秋日山居

这幅《秋日山居》是王时敏的作品,用笔精巧,构图饱满,看上去气势很足。他用墨色浓淡表现空间变化相当成功,只不过在复杂重叠的自然空间里,不会仅有一种变化。这导致《秋日山居》看上去不如《溪山旷远》自然生动,画中山石堆叠过于细致复杂,让人失去了可居可游的兴趣。

对比手法在表现空间感时很重要,除了要有墨色浓淡对比,还要有干湿对比、疏密对比、甚至为了强调立体感还要用到阴阳明暗对比。近代画家在这方面比清初画家更为成熟,在对比中产生律动,画出山水的节奏调性。

王时敏 秋日山居 局部

强调山水画的空间感,是因为空间感可以让人产生代入感,从而实现画家的创作意图。人们看到一幅好的山水画,会说“身临其境”,相当于融入了画家创造的艺术境界。

1 阅读:314

凝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