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有些焦虑,孩子上课做小动作,老师一个月内三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他打电话要求管教孩子。
想必这样的教育场景在目前不是个例,很想就教师批评教育的方式问题聊聊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首要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故事堪称典范。
陶行知先生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制止后却并未立刻斥责,而是让他到办公室去。
在王友先到办公室后,陶行知掏出第一颗糖奖励他准时赴约;
接着掏出第二颗糖,表扬他听从制止,尊重师长;
最后掏出第三颗糖,肯定他正直善良,只是用错了方法。
这一系列举动让王友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羞愧地低下了头,并主动承认错误。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尊重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
教师应避免在公开场合让学生陷入尴尬境地,像朋友孩子的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打电话告状的方式,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
教师不妨选择私下交流,以平等、尊重的姿态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而非被贬低,这样他们才会更愿意接受批评并努力改正。
批评教育不应只是指出错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改正。
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语言和方法。
比如,当学生作业潦草时,不要直接说“你怎么写得这么乱,重写!”
而是可以问“你觉得这份作业和你之前工整的作业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这样的作业能体现出你真正的水平吗?”
通过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激发他们内心想要写好作业的意愿。
就像陶行知先生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强硬地命令王友不能做什么,而是通过肯定他的优点,侧面引导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让王友自己得出结论,以后该如何正确行事。
这种启发式的引导,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不再依赖他人的指令,而是学会自我约束和调整。
教育的核心是爱,批评教育同样不能缺失爱。
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批评背后的关怀与期待。
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的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都能传递出不同的情感信息。
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我们一起把问题解决好不好?”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帮助他们,而不是在指责他们。
陶行知先生给予王友三颗糖,不仅仅是对王友行为的肯定,更是先生对学生深深的爱意与包容的体现。
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在批评后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批评是为了他们更好地成长,而不是对他们的否定,从而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积极向上。
教师的批评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以尊重为基石,以启发为羽翼,以关爱为源泉。
只有这样,才能在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呵护他们的心灵,助力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扬帆远航,成为有担当、有素养的未来之星。
每希望位教育者都能掌握这门艺术,用智慧的批评照亮学生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