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王朝的神秘遗产:银眼佛像与金汁银液经书探秘
在西藏阿里地区的扎达县,有一处壮观的古老文明遗址,这就是古格王朝的遗迹。
公元10世纪时,吐蕃王室的后人吉德衮以扎布让(即今日的扎达)为核心,建立了这个地方政权。
古格王朝历经了16位国王的统治,在其鼎盛时期,疆域覆盖了整个阿里地区,人口大约有十万之众。
在此期间,境内广泛建造寺庙,并多次派遣僧侣前往印度和克什米尔地区学习并翻译佛经,这使得藏地佛教得到了复兴,古格王国也因此成为“上路弘法”的重要发源地。
当时间进入13至15世纪,古格王朝经历了经济、宗教及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并于16世纪初达到了顶峰。
然而到了17世纪初期,为了强化皇权而削弱佛教僧团的政治影响力,古格王引入了天主教,这一举措加剧了国内的矛盾冲突。
最终,在1630年,由于部分王室成员与拉达克王的联手推动下,古格王朝走向了终结。
古格王朝的遗址位于距离现今札达县城约18公里的札不让土山之上,该建筑群从山脚到山顶高度约为300米,被划分为王宫、寺庙以及民居三个不同的区域。
在山脚下,可以找到超过300间洞窟和简易房屋的遗迹。
而在半山腰,则分布着庙宇和僧房,其中红庙和白庙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内部装饰包括雕塑、彩绘以及壁画等元素。
这些壁画不仅描绘了宗教故事和社会生活的场景,还展现了吐蕃和古格王国的历史风貌。
至于山顶上的王宫,则包含了大殿、讲堂、坛城、神殿以及供王室居住的冬宫和夏宫等多个部分,并通过一条人工挖掘的秘密通道与山下的区域相连。
在古格时期的众多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所谓的古格银眼佛像和用金汁银液书写的珍贵经文。
让我们一同来了解这两种独特的艺术品。
古格银眼是西藏阿里古格王国特有的一种制作佛像的技术,它使用白银镶嵌铜制佛像的眼睛,使眼睛看起来仿佛拥有生命。
在札不让北部的一个名为鲁巴的地方,至今仍是扎达县的一部分,“鲁巴”在藏语中的含义为“冶炼者”。
古格王国时期,此地以其精湛的金银器制造技艺而著称。
当时,托林寺及其下属24座寺院所需的金属佛像和法器均由鲁巴负责铸造。据传,鲁巴铸造的佛像采用了金、银、铜等多种材料混合而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制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能制作一种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铜质佛像,这种佛像是独一无二的,被视为佛像中的珍品,因为极为罕见而显得尤为珍贵,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
直到1997年的夏天,我国考古学家在皮央遗址杜康大殿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尊精美的铜像,这才揭开了“古格银眼”的神秘面纱。
这尊佛像头戴宝冠,四臂各持法器,盘腿坐于兽形莲花座上,额头上方正中有第三只眼。
三只眼均运用镀眼工艺制成,在金色背景的衬托下,银色的眼珠闪烁着光芒,令人叹为观止,这便是传说中的“古格银眼”。
由此可见,古格王国时期的金属加工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古格地区富含金矿银矿资源,在托林寺、札不让以及皮央东嘎等地都曾发现了用金汁银液书写的经书,且数量庞大。
这类经书是以藏文书写在一种略带青蓝色彩的黑色纸上,一行用金汁书写,另一行则用银汁书写,彰显出无与伦比的奢华感。
尽管古格王朝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但它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中心,对佛教在青藏高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古格王朝已成为过去,但透过古格王朝遗址的壁画、出土文物及相关文献记载,我们依然能够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古格社会画卷。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沃唐卡编号为162-253860的吉祥天母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