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被人们广为传颂,歌颂了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孟姜女,图片源自网络
我小时候听过的版本是:秦始皇时,为修建长城从地方征用民夫服徭役。孟姜女的丈夫就被征用了,劳累过度病死后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到长城附近找寻,得到其夫噩耗,痛哭三天三夜,哭倒长城,从坍塌的长城下找到了丈夫的遗骸,悲愤之下投海自尽。
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民间有各种不同的传说,据说原型为《杞梁妻哭夫》,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所哭也并非长城而是莒城。后来,历经各朝各代的口口相传,代入当时人们的愿望产生了许多的版本。历经几千年,早已物非人非,那么故事中的长城,它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结构形式有哪些变化呢?今天,从建筑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陕西韩城马凌庄魏长城烽火台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代,长城屡次建设,总长度超过一万里。建筑材料大部分为土,是古代土工建筑技术的重要成果。战国时期的长城有:齐国长城:西起济水即山东境内黄河,沿泰山山脉北支,东至琅琊(山东诸城南),主要防御楚国、吴国;楚国长城:又称方城,主要防御秦国、魏、韩。燕国长城:西起造阳(河北独石口),东至辽宁,防御东胡、匈奴。燕南长城:西起河北易县,东至河北永清,防御齐国、赵国;赵国长城:西起高阙(内蒙古临河县),东至北蔚县,是赵肃侯和赵武灵王所筑,防御匈奴、林胡、楼烦。魏长城:北起黄河河套,西至河西之地(陕西东北部),南接华山,防御匈奴及秦国。
目前在陕西省韩城县南马岭庄附近的魏长城为两道,南城墙基部宽7米,顶部宽4米,残存高度4米,全部用黄土夯筑,夯层厚度7-8厘米。内城墙往南有一个烽火台,平面方形,边长7米,总高10米,侧脚上下收分很大。
甘肃临洮秦长城
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汉书-匈奴传》记载:“始皇帝使蒙恬将数十万众,北击胡林,收取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谷可缮者缮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留存至今的有山西大同、临洮附近,全部用黄土筑成,下部宽4.2米,上部宽2.5米。城墙夯土用黄粘土夹杂少量碎石砌筑,用夯头紧密捣固,夯窝很小,系采用夯杵施工。
玉门关南部汉代长城
汉代长城,除维修秦长城外,还修筑朔方、凉州、河西四郡等,凉州段从额济纳旗居延海至玉门关,玉门关关城四面夯土墙,接缝为斜错相接,为防止塌落,采用圭角形门,用土坯和夯土砌筑,土坯尺寸长38厘米,宽25厘米,厚9厘米;每三层土坯夹杂一层芦苇,壁面残留洞眼为插竿央板脚手架的。
嘉峪关明代长城
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12700里。砖贴面或局部石砌,墙高8.7米,间隔70米左右设敌台,城墙两面青砖砌筑或石构,内部夯土,一个烽火台用土量达800立方米。
无论哪个朝代的长城,对于古代都是大体量的工程,劳民伤财,因此民众总是最受伤的群体,所以民间才会流传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是间接的表达人民的意愿。就像现在的网络一样,所有的故事、不同的版本,无非是寄予了各人的想法,只不过现代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多,自由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