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关中大儒”牛兆濂留下了一张罕见留影,镜头中,他身着一身“儒服”,须发皆白,显得十分清瘦,这时候的他虽已步入垂暮之年,但他却依旧保持着文人的风骨,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倡导抗日!
牛兆濂的一生充满着传奇,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名满三秦的理学家和关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关中一带广泛传诵的“牛才子”。
牛兆濂出生在蓝田县华胥镇一个农耕家庭,其父牛文博从事小商小贩的行当,母亲周氏则是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做着手工纺织来添补家用。
孩童时代的牛兆濂聪慧,活泼,颇有慧根,因而被家中的长辈寄予厚望,希望他长大之后能够考取功名,出仕为官。
而牛兆濂则没有辜负家中长辈的厚望,在15岁那年参加县考,高居榜首,被西安府补为学弟子员。
这个时期的牛兆濂爱好广泛,对兵、农、钱、谷、水利、算术之书都有所涉猎,可谓是一个全才。
1888年,21岁的牛兆濂考中了举人后,本准备去往京师参加殿试,但因家中的老母需要照顾,使他无法上京赶考,错过了一个大好机会。
但是,牛兆濂本人却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有所抱怨,反而是继续精进自己的学识,并开始拜访名人贤士,研究程朱之学。
牛兆濂为人正派,学识渊博,陕西巡抚端方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大才,便将安排在蓝田县厘衡局任职。
1901,关中地区大旱,民众受饥荒之灾,牛兆濂则临危受命,主持蓝田全县的赈恤救济事务,他一面上奏朝廷,请求朝廷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一面号召当地的乡绅富户放粮,救助灾民,就这样,在牛兆濂的主持之下,挽救了不少灾民的生命,令牛兆濂得到了当地人的好评和称赞。
同年,后任陕西巡抚升允在了解到牛兆濂的事情后,便举荐牛兆濂到京师任职做官,但牛兆濂却不想离开老家,因此他婉拒了陕西巡抚升允的举荐。
后续,留在老家的牛兆濂开始授徒讲学,将自己的学识教授给年轻一代的关中学子们,令其成为了名满三秦的教育家,被关中的人们尊为“关中大儒”。
1907年,陕西巡抚升允多番劝说牛兆濂出来做官,牛兆濂不想辜负升允的好意,便出任省咨议局议员,在担任省咨议局议员期间,牛兆濂力主查禁鸦片,他亲自带着人来到偏远地区查鸦片,查烟苗,做了不少实事。
但是,牛兆濂并没有在省咨议局干太久,相较于官场之路,他更喜欢讲学,读书,精进自己的学识,为此,他仅仅只是在省咨议局待了一段不长的时间,便辞去了这个职务,然后来到鲁斋书院讲学,继续教授学生。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西安的新军则响应武昌起义,发起了革命之举,而当时作为陕甘总督的升允则是率军前来,镇压起义军,而牛兆濂获悉这个消息后,深知战事一开,百姓生灵涂炭,便亲自来到乾陵,找到老友升允,劝说他撤了军,避免了一场战事的发生。
清王朝覆灭后,牛兆濂在三原清麓书院和故乡的蓝田芸阁书院讲学,教授学生,以个人之力,带动关中地区的教育事业。
1926年,地方军阀头目刘镇华率领麾下的镇嵩军直扑关中地区,准备攻打西安城,而在攻打西安城之初,地方军阀头目刘镇华从下属的口中获悉了“关中大儒”牛兆濂的名号,便想要将其招致麾下,为自己所用。
为此,地方军阀头目刘镇华便带着礼物以及随从来到了牛兆濂的住所,想要请其出山,牛兆濂这一边,将刘镇华请进住所后,刘镇华便开口对其说道:久仰先生大名,今日一见大快平生。今日拜会希先生不吝赐教,还望先生出山,扶助不才以成大业。
牛兆濂则是对于做官,素来没有多大兴趣,因此他委婉的回绝了刘镇华,并好言好语地劝说刘镇华停兵止战,善待关中地区的百姓。
但是,刘镇华却根本不听,洋洋自得,吹嘘自己攻下西安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牛兆濂这边听后,则是巧妙的用言语对刘镇华进行了讽刺,并预测他会败走西安城。
刘镇华听后,脸色骤变,十分不高兴,因而待离开牛兆濂的住所后,便派人去抓牛兆濂,但是,牛兆濂这一边早就预料到刘镇华会前来报复,派人来抓他,因此早就出远门离开了,这就使得刘镇华派去的人,根本就找不到牛兆濂的人,这就让刘镇华越发的气急败坏。
而后续,也正如牛兆濂所预料的那样,刘镇华与他的镇嵩军不仅在围困西安城时陷入了苦战,损兵折将,更是在于右任、冯玉祥等各方面军队的夹攻之下,彻底失败。
晚年时期的牛兆濂一直都居住在老家,他继续讲学,教授知识,1932年,霍乱爆发,牛兆濂拖着老迈的身躯,来到长安乡村帮助当地群众抗击霍乱,他到了长安乡村,为当地的村民普及抗击霍乱的方法,要求大家注意卫生,勤洗手,并且动员和号召当地的富户捐钱,购买防治霍乱的草药。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整个东北三省,获悉这个消息后的牛兆濂悲愤不已,为此,他积极倡导抗日,他捐钱,捐物,支持和募集义勇军抗日。
1935年,牛兆濂已经68岁了,此时的他身患麻痹症,身体状况每日愈下,但他但仍旧不忘创作,在爱徒邵泽南的代笔,完成了《续修蓝田县志》22卷的编纂工作。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当时正在家中养病的牛兆濂获悉这个消息后,忧愤不已,病情日渐加重,在同年7月21日,因病离世,终年70岁,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回顾牛兆濂的一生, 他生逢清末乱世,毕生致力于教育,学生门人不计其数。为了国计民生,他也常常不顾安危,四处奔走,赢得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尊敬。